5月24日,“中国城市网络形象指数”发布会和中国城市网络形象创新发展论坛在京举办,《中国城市网络形象指数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该《报告》由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中国传媒大学、中山大学等院校共同编撰,围绕传播、文化、经济、生活、治理五大维度构建评估框架,全景式呈现全国105个大城市的网络形象建设成效。其中,厦门凭借独特优势在传播维度实现“破圈突围”,引发广泛关注。
《报告》显示,当前我国城市网络形象整体呈现出“东部城市领跑、中西部核心城市多点开花”的特征。在城市传播网络形象维度的排行榜上,上海、北京、重庆、广州、深圳、天津、成都、杭州、哈尔滨、厦门位居全国前十。厦门在84座Ⅰ型及Ⅱ型大城市中排名第一。
《报告》数据由智慧星光、美团等机构提供。
《报告》评价称,厦门出色的城市传播策略有效提升了其整体网络形象,实现了高颜值生态花园风貌、闽南风情与国际范儿的无缝衔接,属靠实力“出圈”的传播顶流。厦门的传播经验体现出当前城市网络形象建设的三大趋势:一是生态资源与城市气质融合带来的长期传播优势;二是社交传播与公共事件协同带动的话题破圈力;三是城市认同与国际表达并重形成的全域传播格局。厦门在这一轮城市网络形象评估中的崛起,不仅增强了城市自身的传播力与软实力,也为I型城市在全国范围内脱颖而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模板。

关于“网红城市如何成为‘长红’城市”,厦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网信办主任姚玉萍介绍,厦门的经验是在城市网络形象塑造过程中,要善于挖掘城市历史、文化、民俗、生活等深度内涵,努力培育多元化生态,避免城市陷入公众单一的标签化认知。同时要认识到城市网络形象建设是一个协同的过程,需要政、企、民共同参加,需要更多的市民主动为城市代言。此外,要完善城市治理能力,对于大家关注的流量要有预警机制。
姚玉萍认为,网红是一时的流量峰值,“长红”则是持续价值的认同。对于城市网络形象的塑造,不能简单追逐短期曝光,而是要深耕文化厚度、服务温度以及创新力度,从而实现由“打卡地”到“目的地”、从流量经济到留量经济的目标。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周勇表示,该《报告》构建了对城市网络形象科学评估的框架,促进了城市网络研究深度拓展。通过整合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报告将抽象的城市网络形象转化为可量化、可比较的指标体系,为城市治理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分析工具。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该课题组负责人卢家银教授介绍,从重庆的“魔幻8D网红之都”到十堰的 “小城逆袭”,从中山的“国际传播”到厦门的国际范,中国城市正以多元姿态在数字空间中书写现代化答卷。报告揭示的“数字赋能”与“民心响应”双重驱动逻辑,为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体系指明了方向。
发布会当天,来自厦门、重庆、宁波、中山等多地城市网信部门负责人与50多位学术界和业界专家展开研讨,共同探讨城市网络形象的建设与提升路径。
来源:网信厦门综合央广网、中国新闻网、新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