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榴莲作为越南农业的“新星”迎来爆发式增长,但如今正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种植区编码造假、中国检验标准收紧,以及来自泰国、菲律宾乃至中国本土榴莲的激烈竞争。如何守住市场份额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据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4月越南榴莲出口额仅为1.3亿美元,同比下降74%。主要原因是中国市场大幅减少采购量。以越南多乐省(Đắk lắk)和前江省(tiền giang)为例,去年曾向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市场出口数千个集装箱,而今年即便正规通关渠道仍开放,却连一单都未能发出。
对此,西部地区的水果贸易商阮文成(nguyễn văn thành)表示,他今年不再收购用于出口的榴莲,因为目前大多数果园规模小、管理分散、质量参差不齐,难以达到严格的检测标准。过去,中间商会从多个果园集中收购,再由企业进行筛选,几乎不注重标准化流程和文件材料。因此,在当前强调溯源监管的背景下,这种传统模式已难以大规模推广。
从企业角度看,vina t&t公司ceo阮廷勇(nguyễn Đình tùng)指出,自5月初以来,公司每周仅能出口1至2个集装箱,主要原因是符合出口标准的供应源极其有限。尽管公司在果园端设立了镉(cadimi)检测机制,并建立了包装设施,但由于签约合作的农户数量太少,无法形成足够的出口产能。他认为,政府应从源头加强对化肥和农药使用的监管,这是建立标准化供应链的关键环节。
同样持此观点的还有越南果蔬协会总干事邓福原(Đặng phúc nguyên)。他建议借鉴泰国经验,在种植区设立小型禁用物质检测站。这些检测站可由社会力量运营,果农可自愿送检并获得认证。获得认证的果园产品将优先被收购商和企业采购,之后还可在中国认可的实验室中进行二次复检。对于任何欺诈行为,必须严格依法处理,以提升越南农产品的整体声誉。
他表示:“只有从源头加强监管,才能更顺利地与中国方面进行检疫谈判和通关手续。”
环球检测中心(hoàn vũ)总经理亨利·裴春黄(henry bùi xuân hoàng)分析称,越南榴莲中的镉超标问题,主要源于过量使用化肥,而非土壤本身的自然属性。因此,除了抽检之外,还需从源头入手,严控非法肥料流入市场,对土地按污染程度进行分类管理,并提出相应的种植建议。对于已经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如果想实现可持续生产,果园主必须进行土壤修复。

芹苴果园里的榴莲
面对镉残留问题,越南农业部种植局与植物保护局(cục trồng trọt và bảo vệ thực vật)代表表示,相关部门已启动研究评估,并与地方部门协同制定短期和长期解决方案。
短期内的重点是改善土壤,降低其对镉的吸收能力,包括:通过施用石灰或合适的改良剂提高土壤ph值;使用金属沉淀剂或吸附剂来固定重金属;尝试种植如芥菜等对镉具有高富集能力的作物,作为临时性的生物修复手段。同时,鼓励农民种植高生物量的短周期作物以恢复地力,在敏感期减少高强度耕作。
从长远来看,核心在于改变农民不合理使用化肥的习惯,加强技术培训,引导他们科学选肥、合理施肥,避免有害物质积累。
农业专家阮登义博士(ts nguyễn Đăng nghĩa)正在丐礼(cai lậy)、得双(Đắk song)、嘉义(gia nghĩa)等地开展镉污染土壤修复试验。他的团队通过使用吸附剂、优化栽培方式和控制肥料使用等方式进行治理。最终的检测结果将成为证明越南具备土壤净化能力和满足中国标准的重要依据。
此外,亨利·卜(henry bùi)还特别提醒另一种潜在风险——工业染料“金胺o”。该染料常用于提升果实表皮色泽,虽然不影响果肉品质,但可能通过空气传播,导致整批货物被污染。一旦被查出,整个包装厂必须进行全面消毒,甚至可能需要重建厂房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他表示,环球检测中心每天可处理数百份样本,完全有能力协助企业在采摘初期就把控质量。“只要企业和检测机构能够与农民紧密合作,就能突破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关键瓶颈。”
有机农业协会主席何福密博士(ts hà phúc mịch)分享了自己十年前访问泰国时的经验。他介绍称,泰国政府从划定种植区域、土壤检测到建立法律框架和严厉处罚机制,都做了系统性工作。他认为,越南应尽快学习这一模式,不仅针对榴莲产业,也应推广至其他重点农作物,从根本上解决质量问题,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被动应对表面现象。
多位专家一致认为,若越南能迅速采取有效措施,中国方面或将效仿对泰国的做法,为越南开通“绿色通道”,延长清关时间、安排人员24小时轮班值守,从而加快通关速度。此外,越南榴莲尤其是ri6和monthong品种,非常符合中国消费者的口味偏好。再加上越南靠近中国市场、运输成本低、供货灵活等优势,未来价格竞争力仍将保持领先。
只要越南能在种植区管理和产品质量控制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就有望重新赢得中国市场的信任和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