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公约缔约方大会主会场。肖莹佳/摄
当地时间2025年4月28日至5月9日,《巴塞尔公约》《鹿特丹公约》和《斯德哥尔摩公约》缔约方大会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作为全球危险化学品和废物管理的三大国际公约(以下简称化学品三公约)最高决策机制,每两年一度的此类大会,都是一次关于环境与健康、经济与发展的全球对话。
这次大会在多个重要议题上取得实质进展,比如管控农药毒死蜱、讨论旧衣废电池的管理。也出现了不少争议和妥协,部分环保组织批评豁免条款太多、发展中国家受限于资金支持不到位,而一些关键问题也因为分歧被暂时搁置。
新增与豁免
这次大会最受关注的决定之一,是将农药毒死蜱列入了全球淘汰清单,即《斯德哥尔摩公约》的附件A。
毒死蜱是一种常见的杀虫剂,研究发现,它具有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毒性,可能对儿童神经系统发育造成影响,还可能增加癌症风险。自2016年底,中国就禁止毒死蜱在蔬菜上使用。
《斯德哥尔摩公约》是为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免受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危害,列入附件A意味着各国要逐步停止生产和使用毒死蜱。
虽然大多数国家支持禁用,但印度提出强烈反对,理由是本国农业对毒死蜱依赖较高,尤其是粮食作物。如果马上禁用,由于缺乏替代品,可能影响粮食安全。与此同时,喀麦隆、肯尼亚、赞比亚等国家也提出在特定用途上暂时保留使用的要求,比如棉花害虫防治和白蚁控制等。
最终,大会保留了一长串有时限的具体豁免条款。一些环保组织指出,这些豁免可能会削弱该公约的执行力,影响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初衷。

三公约缔约方大会会场,瑞士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 肖莹佳/摄
另一个引发争议的化学品,是塑料添加剂UV-328。UV-328主要用于吸收紫外线,防止塑料在阳光照射下老化,广泛应用于塑料、橡胶和涂料中。但这种物质在环境中难以降解、易在生物体内累积,可能带来健康风险。该物质已于上届缔约方大会(2023年)被列入《斯德哥尔摩公约》附件A。
但一些发展中国家(比如埃塞俄比亚)提出,因尚未有合适的替代品,希望继续在航空航天材料和防水胶带中使用这一物质。欧盟、挪威等国家和地区则表示反对,认为这会影响公约的权威性。最终,大会为UV-328新增了豁免条款,允许其在航空器中继续使用,至多截至2030年。
除了以上两类化学品,此次大会还讨论了长链全氟羧酸(LC-PFCAs)等其他需要高度关注的化学物质。
LC-PFCAs广泛存在于防水、防油产品中,如不粘锅、防水服和食品包装。该类物质都具有高度的持久性,不易降解,并能在动植物体内积累,进而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健康。已有研究表明,它们可能干扰内分泌系统、影响生殖功能,甚至有致癌风险,因此被越来越多国家列为重点关注对象,并推动在国际公约下加以限制。
这次在谈判桌上,由于部分国家提出要保留使用权,谈判一度陷入胶着,但最终,该物质与同样可用于塑胶生产及阻燃剂的中链氯化石蜡(MCCPs)共同列入公约禁止清单。
废旧纺织品、废电池受关注
在《巴塞尔公约》部分,公约于大会倒数第二天通过的《2025-2031年战略框架》,被视为重要成果。
该战略聚焦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这份战略框架由加拿大作为牵头国,在闭会期间小型工作组的努力下制定,旨在为未来六年《巴塞尔公约》的实施工作提供明确的指导方向。
框架的核心目标是预防和打击危险废物的非法越境转移,确保危险废物以环境无害的方式进行管理和处置。框架具体涉及各缔约方在面对新出现的问题时可应用的指导原则,如污染者付费、生产者延伸责任原则等,还包含具体目标、参考指标、实施方法、评估等内容。
二手衣物和电池废弃物成为《巴塞尔公约》此次的重点议题。欧盟提出,希望将二手纺织品纳入公约监管范围,理由是二手衣物贸易日益对发展中国家造成隐性污染压力。欧盟代表团提到,很多发达国家出口到非洲、东南亚的“二手衣物”,不少是穿不了的垃圾,对当地环境造成了不小的负担。与其说是援助,不如说是“变相倾倒”。
智利、加纳指出发展中国家正面临二手服装输入的“隐形污染潮”。最终,大会决定将纺织废料纳入《巴塞尔公约》的开放性工作组议程,并赋予其“中等”优先级。这意味着在未来的相关工作中,会将纺织废料作为重要的议题进行讨论。

当地时间2021年9月26日,智利伊基克的阿塔卡马沙漠,废弃的旧衣服。视觉中国/图
锂电池的问题也被摆到了台面上。挪威指出,如果不尽快建立起规范的回收和处置机制,未来可能会出现一波“电子垃圾潮”。环保组织“巴塞尔行动网络”建议,将锂电池正式列为危险废物,以便加强监管。不过,这一提议也遭到部分国家的担忧,认为可能影响相关产业的发展。
最终,《巴塞尔公约》通过了关于铅酸电池和其他电池废弃物及废旧充气轮胎的两项环境无害化技术指南的决定,邀请各方向秘书处提交对技术指南草案的评论,进而编写更新的草案,以供后续会议审议。
在处置措施中,对于“露天焚烧是否应作为一个独立类别”的讨论也出现了分歧。这一处置方式可能并不“环境友好”,却是很多国家的“现实选择”。有些国家认为,这样做可以更好遏制非法废物运输。但也有国家担心,会被误解为变相允许一些非环保的处理方式。最后的结果是“没有结果”——这一议题没有达成共识,继续保留讨论。
众多化学品悬而未决
《鹿特丹公约》关注的是危险化学品和农药的潜在有害影响,该公约的讨论则集中在是否应将甲基溴(主要用作杀虫剂、熏剂、冷冻剂和溶剂)和汞等多种化学品纳入事先知情同意程序。
印度对列入该议程项目持保留意见。阿根廷和危地马拉等国家担心这会影响相关产品的出口,因此表达反对。
而部分发展中国家和相关国际组织则强调,“信息透明”很重要,尤其是在一些金矿地区,由于液态汞与金粉混合能形成汞合金,方便黄金提纯,所以汞的非法流入已经成为健康和环境的双重威胁。
最终,这一审议未能完成讨论,被纳入下一届大会的临时议程。
此外,《鹿特丹公约》终于将两种农药——倍硫磷(超低容量制剂)和丁硫克百威列入事先知情同意程序,二者已分别等了10年和8年。
大会期间,一些跨公约议题也在讨论之中,比如如何加强与《水俣公约》在汞废物管理方面的协同机制;同意通过《巴塞尔公约》与非洲的《巴马科公约》、南太平洋的《瓦伊加尼公约》等区域性的危险废弃物公约展开合作等。
中国举办了《致力新污染物治理,建设美丽健康世界》主题边会,展示了近年来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治理方面的实践成果。中国代表强调,要重视新污染物的识别和管理,也分享了国内替代技术和绿色转型的相关经验。

中国代表团的展位呈现了危险化学品及废物管理成果。肖莹佳/摄
发展中国家普遍呼吁,希望发达国家能兑现早前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承诺,帮助他们提升化学品管理能力。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资金仍然是个短板,许多承诺尚未落实。
(作者来自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为大会观察员)
文丨肖莹佳 李云 王豁
责编 汪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