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杨燕 北京报道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中美“关税大战”刚偃旗息鼓,美国“药品降价”法案风云又起。
近日,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意图降低药品价格,称“从今天开始,美国将不再容忍大型制药公司牟取暴利和哄抬价格”,要求制药公司向美国市场提供“最惠国价格”。
特朗普政府表示,卫生部长小肯尼迪将在30天内,为美国所有市场的药物降价设定具体目标,绕过中间商,直接开启政府与制药业之间的谈判。
“当前中美之间的创新药市场和bd交易多数是以license out的形式展开,涉及具体的药品出口的体量非常小,药品降价条例如果真的实施,肯定是大型跨国药企首当其冲,当然,一旦创新药行业对于未来上市后的药价预期被打破,那么整个行业从源头的研发到上市后的定价逻辑可能都会推翻重来”,在谈及药品降价条例对中国创新药企的影响时,一位创新药投资人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药价高地”屡屡失败的药价改革
为什么我们要关注远在千里之外的美国药品市场的变化呢?近十年来,美国药价一直居高不下,成就了诸多“药王”传说,也成为全球创新药心驰神往之地。
医药市场的商业化和国际化几乎是不可逆的趋势,而作为跨国药企集聚之地和全球药品价格高地,美国可以说是全球高价值创新药的风向标和最大的“买单方”。过去几年内,“出海”二字更是被视为国内药企破局内卷的不二法门。
热钱和巨大的市场规模让美国成为全球医药市场高地的同时,也给美国消费者带来了一件“心病”,就是和新年礼物一样几乎每年必达的药品涨价。
《经济学人》的一篇报道称,早在2004年,美国一位顶尖的癌症医生就谈到,居高不下的药价造成美国民众看病难的问题。10多年过去了,美国药价依然在疯涨。以美国迈兰公司治疗肾上腺素过敏的药物为例,该药从2007年至今,价格飙升了近6倍。
这一情况背后的原因之一是,由于政府不承担控制药品价格的角色,往往是由pbm机构受委托与药企进行单独议价,在行业发展过程中,药品返点成为pbm等机构最主要的收入,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下场,合并pbm机构,双方合力成为高药价的维护者和得益者。
《美国医学会杂志》曾刊登了两位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的文章。文内数据显示,美国药品的上市价格中位数从2008年的2115美元,上涨至2021年的180007美元,涨幅近90倍;而药品的净价格中位数更是从2008年的1376美元上涨至2021年的159042美元,涨幅高达115.5倍!
无论是此前奥巴马试图建立的全民医保方案,还是特朗普在位期间公布的《美国病人优先》计划,都无一不面临着和医药巨头的博弈,与监管程序的拉锯以及在pbm、保险和药企几方互相遮掩下和药价体系透明度的冲撞。
事实上,特朗普在其第一任期内同样签署过一份旨在降低药价的行政令,最终因被联邦法院否决而收效甚微,此后美国通过了拜登政府推行的《通胀削减法案》(ira),也只是针对极少数药品撕开了一个价格谈判的口子。
总而言之,这次药价改革风波到底是停留在纸面上还是能真正落地,并非一纸行政命令这么简单的事。
研发创新或被损害
一位医药行业分析师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大家往往将美国的一系列药价改革戏称为‘美版集采’,但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国内的集采方案在价格谈判的同时同样强调‘带量’功能,而美国相关改革中很少出现此类内容,两方更大的不同是,医保基金可以说是国内医药行业最大的买单方,而美国医疗体系中商保所占比重近乎一半,它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和全球很多国家不同的是,美国是全球唯一一个没有统一的国家卫生保健系统,也就是“全民医保”这个概念的发达国家。政府运作的医保计划更多是针对老年人、残障人士以及低收入人群,其他群体更多是通过个人购买或雇主进行投保。
商保的高度发达和支付规模是美国创新药高速发展的基石之一。正因为美国市场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才会有源源不断的风投公司和药企选择在这里一掷千金。华盛顿智库卫生开支专家lovisagustafsson曾表示,“美国消费者正在补贴全球的(医疗)研发。”
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估计,ira相关医疗控费法案,将在10年内为联邦政府节约将近2880亿美元。
当然,药价的改革对于压低未来新药研发以及药品投入积极性同样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美国制造商协会(nam)就公开表示,药品价格每下降10%,企业投入的研发经费就会相应减少17%。
对于美国医药市场来说,游戏规则如果变了,行业原本的生态环境也将被打破,冲击产生的余波覆盖面不会仅限于美国。
更重要的问题是,药品的直接降价带来的影响直接命中行业竞争核心。
消费者需要的是更多还是更少的药物选择,市场需要的是更多的竞争还是价格控制,行业发展需要的是创新还是停滞?
责任编辑:姜雨晴 主编:陈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