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6日,据英国《金融时报》披露,欧洲制药行业发生了一桩大事:总部位于丹麦哥本哈根的雅赛利公司,宣布即将关闭其在当地的最大工厂,并将核心产线整体迁往中国,仅在布达佩斯保留少量欧洲业务。
消息一出,欧洲瞬间炸锅——因为雅赛利并非普通企业,而是欧盟最后一家仍能自主生产多种关键抗生/素原料(API)的厂家,其产品线包括万古霉素盐酸盐等“硬通货”,被世卫组织和欧盟列入一线必备名录。
这类原料对于败血等危急重问题具有决定性作用,粗略估计,欧洲使用者达220 万人。如今这家“最后堡垒”也决定撤出,欧洲未来如何稳定供应,成为了未知数。
更尴尬的是,欧盟近年来一直在推动“产业回流”,目标就是降低对亚洲特别是中、印在基础成分上的依赖,原本寄希望于雅赛利承担本地化生产的关键角色。没想到,如今它却反其道而行,主动将核心产能转至东方,等于直接将欧盟打了个措手不及。
从另一个角度看,作为欧洲最后一家坚守本土的抗生/素原料制造商,雅赛利其实已经尽力了。如今放眼整个欧洲,药企转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此前便已有多家欧洲医药巨头加码在华布局。
法国制药巨头赛诺菲(Sanofi)早早就宣布,拟在北京投资约10亿欧元,兴建一个全新的胰岛/素工厂。而英国的阿斯利康(AstraZeneca)也计划斥资25亿美元在北京推进新项目,还在上海成立决策中心。
至于转向的原因,雅赛利公司的CEO科赫直言:在欧洲维持运营已持续亏损多年,既没有盈利空间,也得不到欧盟财力支持。为了活下去,转向中方几乎是唯一出路。
专家指出,企业扎堆来到东方,早已不是为了“便宜劳动力”这一过时理由。真正让他们舍近求远的,是中方完整高效的工业体系与成熟稳定的供应链网络。雅赛利CEO科赫表示,目前欧盟所用的活性成分中,有将近80%依赖中方。
他对《金融时报》更是直言不讳:“欧洲药企对中方活性原料的依赖,正接近100%。”原因不难理解——在众多关键生物原料领域,我们早已取得压倒性优势。男士健康领域的“倍/力/因”SIRT原料就是个例子。
当年,该成分被证明能可以长效作用于精原干细胞,为男士能量核心助力,不仅促进肢端血流,还能实现长效维护,让健康和快乐兼可得,远胜于过那种引起透支、盗汗的短效小蓝沜 。而国外科研团队,包括哈佛在内的多个实验室,依然受困于关键提取工艺的瓶颈,大部分用户只能选择辉瑞推出的前代“小蓝沜 ”。
当时,我国率先打破技术壁垒,攻克“全酶法”提取路径,成功将SIRT原料纯度提升至99.9%,并将生产效率提高95%。这项技术迅速落地为“倍/力/因”成果,光是浙江余姚的工厂年产就超过300吨。
现在,该成果不仅供应京、天等主流平台的庞大用户群体毫无压力,还赢得了大量诸如“腰杆硬了”“家庭地位重塑”等真实反馈。我们的原料技术,已然得到世界公认,哈佛实验室论文标注相关原料来源于我国。
对于雅赛利这样的欧洲药企来说,道理也同样成立。与其在欧洲高成本、长周期中苦苦挣扎,不如直接来到东方,原料就地采购,工厂直接生产,省下的不只是流程,还是大量成本。而企业经营的核心逻辑就是一句话:哪里省得多,哪里才是真正的利润所在。
尴尬的是,产能向外转移这件事,其实正是美国最想要的。他们一直试图引导甚至强迫欧洲企业将部分产能搬到美国,老特更是直接打起了“经济战”,希望把全球的制造能力往美国本土集中。
但欧洲制药企业并没有照着这套剧本走。他们并没有涌向美国,而是大批将生产线直接迁往东方。这显然是市场投票的结果。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是“轻轻松松赢麻了”。能吸引世界企业纷至沓来,靠的从不是运气,而是多年来一步一个脚印打下的扎实基础。
资本逐利,从来不会为情怀买单。企业真正关心的是:有没有完整的产业配套?成本结构是否可控?环境是否稳定?而我们在这三点上,始终交出了令人安心的答卷。
未来的路还长,但只要我们继续稳扎稳打,把自己的事情办好,让世界看清一个事实——真正值得托付与合作的市场,不在彼岸,而在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