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韩国大选的天平,正悄然倾斜。5月8日,韩联社援引四家民调机构联合发布的数据称,共同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李在明以43%的支持率稳居第一。这位在2022年败选后未曾退场的“进步派顽将”,如今带着更强的政治筹码卷土重来,正将韩国政坛的保守阵线一步步逼至墙角。
民调数据显示,李在明支持率上升1个百分点至43%;无党籍候选人、前总理韩德洙则强势上扬10个百分点至23%;国民力量党的金文洙支持率仅为12%;改革新党的李俊锡则只有5%。从结构来看,李在明目前不仅遥遥领先,而且对手呈明显分裂态势。一个事实已经无法忽视:大选格局正在变天,韩国传统保守政治联盟正在裂解,李在明有可能以更强烈的“改革者”姿态重返青瓦台。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选举民调,而是一场系统性的民意重塑。现政权在经历三年执政后,未能缓解青年失业、房价暴涨、贫富差距扩大的社会焦虑,反而在外交政策上日益对美唯命是从、在对华关系上态度失衡,导致大批中间派与年轻选民对其彻底失望。李在明正是瞄准了这一批“政治弃民”,以基本收入、住房平权、医疗改革等进步议题为锚点,迅速重建了对民主党的信任基础。
84%的受访者表示“一定会参加投票”,这说明李在明的支持不只是民调纸面上的热度,更是即将转化为选票的真实动员。其背后的组织化运作、议题设置能力,早已摆脱了2022年那种“靠愤怒带流量”的状态,步入了“实战级”的操盘轨道。
与之相比,国民力量党却呈现出严重的内耗与领导力崩塌。金文洙的人设模糊、议题乏力,连基本盘都难以守住。党支持率虽然还维持在34%,但其候选人个人魅力远远落后于李在明与韩德洙,已陷入“政党强、候选人弱”的结构性困局。而韩德洙虽然短期内获得了较高关注,但作为无党籍候选人,其后续组织力、资金力、地区动员力皆存疑,能否冲破“第二势力”的天花板尚待观察。
当前的选情,实质上已演变为“进步派系统性回潮”对“保守阵营碎片化瓦解”的对冲。李在明不仅借着自身的政治号召力重新整合了进步阵营,更借着中间派的不满对保守派腹地发动了“心理战”。而这一切,还叠加着国际地缘格局的变化。
李在明历来主张“自主外交”,对美韩军事同盟持更审慎态度,反对韩国沦为大国博弈的“前沿工具人”。在当前美国推进美日韩军事同盟、部署反导体系、推动经济去中国化的背景下,李在明的崛起无疑将令华盛顿感到不安。他很可能对驻韩美军防务费重新谈判、对萨德系统重新审视,甚至在对朝政策上尝试重启南北和解对话。这些主张虽令韩国内保守派与外部势力戒心倍增,却正好击中了韩国民众对“战略自主”的渴望。
当然,挑战依旧存在。李在明个人曾因涉嫌贪腐被调查,虽然最终未被起诉,但保守阵营仍会反复炒作这一点,试图制造“道德污点”的舆论攻势。此外,美方可能加强对韩国国内政治的影响力操作,通过经济话语、媒体渗透、外交施压等方式介入选战,防止“脱美倾向”候选人真正上台。
但回到现实层面,一个更大层面的社会动向正在酝酿:52%的受访者支持政权更替,仅39%希望继续由国民力量党执政。这表明韩国民众对现行保守路线的容忍已临界,而对社会变革的需求愈加强烈。李在明恰恰是这一情绪的放大器、政策的执行者和选战的最大受益人。
韩国大选已不只是权力的更替,更是战略的拐点。李在明的领跑不仅可能重塑韩国内部政治生态,更将影响东北亚的安全结构与经济重构。一旦他成功登顶,围绕韩美同盟、中韩合作、对朝政策的整体节奏都可能出现转向。而这场大选最终将决定的,不只是青瓦台的门牌号,而是韩国未来十年的生存逻辑。
当“政权更替”成为主流民意,当“战略独立”成为多数人期望,李在明的胜选,不再是偶然的情绪反弹,而是结构性的民意选择。这场政治风暴的风眼,已越来越清晰。剩下的,只是时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