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际政坛的两场大选吸引了全球目光,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选举结果中,似乎都藏着特朗普的影子,这背后究竟有何深意?
先看澳大利亚。当地时间5月3日,澳大利亚现任总理阿尔巴尼斯所在的工党赢得大选胜利。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他在民调中一直落后于反对派彼得·达顿。达顿可不是一般人物,几年前,身为澳国防部长的他大放厥词,声称“澳大利亚国防军已为参与台海冲突做好高度准备” ,是个十足的反华政客。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看似来势汹汹的竞选者,最终却败下阵来。西方舆论普遍认为,特朗普的贸易战以及对盟友的严厉言论,在关键时刻帮了稳健派阿尔巴尼斯的忙,而达顿因为主张太像特朗普,被选民抛弃。
从政策主张来看,达顿确实和特朗普有诸多相似之处。达顿是典型的对华鹰派,近年来在“网络攻击”“知识产权”等议题上频繁攻击中方。他参选时提出削减政府工作人员、反对多元化和“觉醒”学校计划,甚至承诺推出澳大利亚版的美国doge(政府效率部)服务。分析人士指出,澳大利亚人对特朗普破坏性贸易战及其损害美国与亲密军事盟友关系的做法感到愤怒,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动摇了澳大利亚人对美国的信心,还引发了对经济衰退的担忧,达顿的这些竞选策略无疑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反观阿尔巴尼斯,他将自己定位为能带领澳大利亚度过特朗普关税战引发的全球动荡时期的稳健领导者。在2022年首次出任总理之前,他就以低调的领导风格示人。前工党政府顾问凯利评价他:“他很久以前就意识到……选民已经厌倦了冲突。而事实证明,这恰恰发挥了他的优势。”事实也的确如此,周六的连任证明了这种缓慢、稳定且略显低调的做法是正确的。
无独有偶,在加拿大本周二的大选中,过渡政府总理卡尼成功当选,他在民调中一度落后,但对特朗普持强硬态度。而他的竞选对手普瓦列夫尔因“太像特朗普”在最后时刻落败。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作为五眼联盟的“二眼”,在大选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与特朗普保持距离或者对他十分强硬的领导人,抛弃被视为特朗普效仿者的政党和政客,这无疑是对特朗普的沉重打击,也清楚无误地显示了全球反特朗普情绪的持续发酵、蔓延。
虽然特朗普在美国国内笼络了一批“红脖子”,受到民粹主义的拥戴,但是澳大利亚和加拿大选举所反映出的西方思潮终将向美国国内渗透,挖特朗普支持率的墙脚。连盎萨国家都团结不起来,更何况一直敢对美国来硬的欧盟国家,特朗普的路恐怕会越走越窄。
对于阿尔巴尼斯新政府而言,未来挑战重重。鉴于美国是澳大利亚的主要军事伙伴,阿尔巴尼斯必须谨慎行事,避免将自己定位为过于反特朗普的立场。同时,他还要处理好与中国之间微妙的平衡,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澳方仍希望继续向中国出口铁矿石。如何管理华盛顿、北京和堪培拉之间的战略三角关系,成为摆在阿尔巴尼斯新政府面前的最大难题。
这场澳大利亚大选,打破“执政魔咒”,阿尔巴尼斯领导的中间偏左政府将大幅扩大其在国会的席位,保守派自由党 - 国家党联盟则在全国范围内遭遇惨败。联盟领袖彼得·达顿甚至失去了自己24年的议席,他表示对自己政党的失败承担“全部责任”,并向党内议员致歉。
生活成本问题,尤其是医疗和住房负担加重,主导了为期五周的竞选活动,但国际关系也成为焦点,“如何应对特朗普”在选举中占据重要位置。达顿虽在移民政策、公共开支削减及对华立场上尝试与特朗普政府划清界线,但仍难以摆脱选民对其负面印象。前总理特恩布尔表示,达顿打了一场“非常特朗普式的选战”,而特朗普就像是“情绪音乐,深深影响人们如何看反对派自由国家联盟” 。
此次选举结果意义非凡,阿尔巴尼斯成为20多年来首位连任成功的总理,工党的成功也缓和了2022年上一次选举所见选民放弃两大政党的趋势。在胜选演讲中,阿尔巴尼斯谈及多项选举关键议题,包括移民、气候变化和能源,再次承诺提升医疗可负担性,让更多澳洲人买得起房子,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环境方面做更多工作。
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大选落下帷幕,但其中折射出的关于特朗普影响力的话题,以及各国在复杂国际关系中的抉择,无疑还将引发更多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