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周,全球市场陷入持续未息的剧烈震荡。
一周前,特朗普政府所谓“解放日”的下午,那块写有对各国课税百分比的黑色展示板在白宫玫瑰园被举起,标志着其预告已久的“关税大棒”同步砸向了所有国家和地区。
一周时间,每个经济体都做出了反应,其中许多选择让步,寻求妥协。特朗普也“灵活应变”,撤回了在“解放日”上宣布的那些最严厉的关税,实施为期90天的对等关税暂停。
当然,暂停的对象不包括中国。相反,中国商品面临的美国关税还将提高到125%——一个离谱到失去意义的数字。
这并不意外。从34%到84%,中国是对“对等关税”反制最坚决有力的国家,也是最早实质性做出“对等”关税反制的国家。
况且,这轮贸易战,相当程度上就是在地缘政治上针对中国。也许无论中国如何反应,美国都不会让步。
毋庸讳言,现阶段的中美,就是在直接比拼经济韧性。
中国政府的态度非常明确:我们不惹事,也不怕事,施压和威胁不是同中方打交道的正确方式。中国已经并将继续采取坚决措施,维护自身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比起8年前特朗普第一次掀起贸易战,今天的中国明显底气更足,手里的牌更多。
中国制造业是最大的优势。美国连续几届政府都在努力尝试“制造业回流”却未果,引发不少经济社会问题。而中国坚持发展实体经济,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构建了强且稳的产业体系。
中国出口结构也在优化,对美国的依赖度显著下降。2018年到2024年,中国对美出口占全部出口的份额从19.2%下降至14.7%,中国出口在全球的占比却从11.8%上升至14.7%。
当然,必须承认,相互课税到这个程度,中美双边贸易已经受到严重影响,短期内不可避免地加大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同时需要充分预估的是,如果欧盟、东盟等主要经济体对美国做出更多让步,中国外需压力可能进一步增加。
越是这种时候,越是不能心存侥幸,越是要“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
4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上指出,外部冲击对我国经济平稳运行造成一定压力,我们对此已经作了充分估计,做好了应对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准备。
会上同时强调,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做好二季度和下一步经济工作尤为重要,各项工作都要持续加力、更加给力。要实施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靠前发力推动既定政策尽快落地见效,根据形势需要及时推出新的增量政策,以有力有效的政策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这一思路,在过去7天时间内已现端倪。比如国有大资金和国企央企纷纷宣布增持护盘、稳定股市。降准、降息、增发特别国债等货币政策也有更多空间。这都指向的是以超常规政策,短期内减少震动和冲击,稳住市场。
中长期来看,更重要的、真正“持续加力、更加给力”的“增量政策”,还是通过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改革,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释放更多内部潜力。
还有相当重要的一点,就是继续坚持扩大高水平开放——哪怕是单边开放。
历史已经证明,基于比较优势的国际分工不会因短期的关税冲击逆转,“逆全球化”的杂音绝无可能真正阻拦经济全球化进程。
特别是当美国以“本国优先”为由,多变易变、极限施压,反复冲击国际规则秩序时,一个更加开放、更加负责任的中国,又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消费市场,继续对世界展现理性、公正、和平和更多的善意,相信各国都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份开放的善意是面向所有愿意好好打交道的国家的,当然包括美国。只要是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谈判的大门永远打开——这也是“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
中国经济,从来都是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历经考验中壮大。回望过去,无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新冠疫情冲击,还是绵延8年的中美贸易战,中国每一次都经受住了考验、实现了更好的发展。
这一轮的冲击,何尝不是又一次倒逼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升级?坚持做“正确的事”会有难度,但这正是我们的信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