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全面征收关税,尤其采取“对等报复”政策,势必引发一场全球贸易格局的大洗牌。中国强硬,越南妥协,而其他国家的走向,可能决定未来全球制造业和供应链的新格局。

(一)不同类型国家将有不同策略

发达国家多倾向于谈判、规则协调,如欧盟、日本、韩国、加拿大等。这些国家对美依存高但也有议价能力,可能会展开谈判争取豁免,不愿被卷入中美对抗,谋求规则空间。
中等经济体可能选边站队,如印度、印尼、墨西哥、泰国等。这些国家对美出口比重高,冲击大,有动力短期妥协,以保住订单,但也可能在中美之间“骑墙”,谋求战略利益最大化。印度可能趁势吸引更多制造业转移,提升其替代中国的角色。
最不发达国家可能短期受益,孟加拉国、埃塞俄比亚、柬埔寨等。这些国家容易成为中美企业转移产能的目的地,劳动力便宜、政策灵活,可能在低附加值产业中“吃红利”,但自身规模小、产业链薄弱,容易被替代。
(二)对华关税战背后的战略逻辑

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的本质,是其试图通过单边主义手段重构全球产业链的深层布局。自2018年贸易战爆发以来,美国对华平均关税已从3.1%攀升至21%,覆盖商品总额超过5000亿美元。这种政策工具的选择并非单纯出于贸易逆差考量,而是包含着技术遏制、产业回流、地缘政治等多重战略意图。
中国采取的反制策略具有显著精准打击特征。针对美国农业、能源等敏感领域的反制措施,既展现了维护国家利益的决心,也凸显了中美经济相互依存的不对称性。中国采取强硬立场,是因为其拥有完整产业链,内需潜力巨大,技术升级与自主品牌加快推进。
(三)越南为何服软

越南产业链以加工贸易为主,技术依存度高,美国市场占出口比重高达25%以上,抗风险能力较弱。越南无法承受美国高关税压力,期望稳住外国投资者信心。越南的困境在于其“中等技术陷阱”。尽管在电子组装、纺织等领域形成集群效应,但研发投入强度仅为中国的三分之一。这种代工模式在关税战背景下更显脆弱,当美国要求将组装环节纳入原产地认证时,越南的加工贸易优势面临瓦解风险。

美国全面征税是一种激进政策,目的在于逼迫他国妥协、重构产业链。然而世界已非冷战初期,国家间的经济联系错综复杂。除了个别依赖度极高的国家,大多数将采取“战略模糊+利益最大化”的策略。谁能抓住这场震荡中的节奏点,谁就能在新一轮全球产业竞合中占得先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