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这场交易,在美国人眼里原本已是囊中之物。一边是白宫立法施压,一边是资本组团抄底,嘴上再套一句“国家安全”,他们以为,这套流程熟得像剧本,按键执行即可。只是这一次,中国没接戏,而是直接拉了电闸。
北京时间4月4日,tiktok美国业务的剥离交易突然踩下急刹。据路透社披露,各方原已谈妥:新公司设在美国,由美资控股,字节跳动仅保留不足20%的股权。白宫满意,美方投资者满意,连字节跳动也原则上同意,一切只待最后的审批。
结果,就在美国自以为交易即将落地之际,中国表态:该交易必须依法接受审查,目前未获批准。
这一句话,让美方从得意洋洋瞬间变得哑口无言。节奏之突然,变化之快,背后只有一个解释:中国动了真格。
特朗普刚加税,中国反手就亮剑
4月3日,特朗普政府高调宣布对中国商品再加征34%关税,总税率提升至54%。打着“贸易公平”旗号,实则再次挥舞经济战大棒,试图逼迫中国让出利益、交出技术、换取喘息。
但话音未落,中国立刻反击。不到24小时内,对等加征关税迅速出台,目标清晰、力度精准,没有情绪化回应,只有冷硬的政策动作。
与此同时,tiktok交易紧急叫停。时间点的高度同步,足以说明这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一次成体系、讲逻辑、有预谋的回击行动。
先封你的货,再锁你的并购通道,特朗普想用加税逼中国妥协,结果反倒亲手砸了自己刚铺好的交易路。
谁卡了谁的脖子?这回,中国掌握了刹车权
美方原以为,靠一纸禁令就能把tiktok逼上“待售货架”,靠资本运作接盘完成对中国科技企业的“软接管”。他们甚至为此专门安排了投资方排兵布阵:susquehanna和general atlantic,都是字节跳动的美方现有股东,由他们增资控盘,完美规避美方限制中资持股的法律红线。
美其名曰“市场化交易”,实则处处是刀口。
可他们忘了,tiktok的核心资产——算法技术、数据模型、内容分发机制——全部属于中国认定的技术出口敏感领域,依法必须经过审批流程。中国不批,这交易就一分钱也落不下去。
说到底,不是中国把tiktok交易叫停,而是美方先点燃战火,又没考虑清楚对手手中也有制衡工具。
美方态度急转直下,台词开始变了
原本特朗普还在叫嚣:“tiktok必须剥离,不许拖延!”结果中国一踩刹车,他的语气立马软了:“我们希望继续与中国合作……我们不想tiktok被关闭。”
姿态之低,令人侧目。
不仅如此,他还亲自宣布:原定的tiktok交易最后期限将延后75天,时间给得很宽,语气放得很软。与他前几个月反复高调强调“国家安全威胁”的强硬态度,判若两人。
美国政府原想靠政策和资本两头夹击,把tiktok一步步推上美国控制框架之中。可惜,中国不但没有就范,还用一个“程序性暂停”精准拆解了整个逻辑闭环。
结果是,美方不仅交易做不成,连面子也没处挂。中国没有用激烈词汇,没有喊口号,只是轻描淡写地表示:还没批。却偏偏让白宫失了方寸。
这场博弈真正的主导权,已经悄然转移
tiktok这件事的底层逻辑早已变了。这不是一桩普通的商业交易,而是一场关乎数字主权的硬碰硬。
美国人高估了自己的立法和投资工具,也低估了中国的战略底线。在过去,他们可以靠政治压力迫使外国公司就范,再让资本收尾。但如今,这套套路在中国面前频频失效。
因为中国不仅掌握技术,还建立起了完整的国家安全审查机制与出口管制法规。在这一规则体系下,不存在所谓“企业自行决定”。任何涉及核心算法与数据安全的跨境转移,都得过一道真正硬核的制度关卡。
这一次,tiktok就是卡在这关口,美方想绕都绕不过去。
规则重写者,已经不在华盛顿
tiktok之争表面看是app的归属问题,本质却是全球科技治理话语权的再分配。
美方以为自己仍是唯一立规则的一方,却忽略了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只能被动接受规则的角色。
当特朗普挥出关税大棒时,中国没有用情绪回应,而是用制度发力;当美国资本步步紧逼时,中国没有硬碰硬地反击,而是用一个冷静的审批流程,让整场交易陷入停滞。
这一场交锋没有枪炮,却刀刀致命。
今天,tiktok只是开始。明天,可能是芯片供应链,是人工智能的国际标准,是数据跨境的法律边界。每一项新兴技术的控制权,都是地缘政治的新高地。
中国这次用一次看似“技术性”的否决,清楚传达出底线:不是谁出价高就能拿走技术,更不是谁嗓门大就能改写游戏规则。
这不是妥协空间的问题,这是主权问题。
接下来的悬念不是tiktok交易还会不会继续,而是——美国是否已经意识到,它面对的是一个不会退、也不再需要妥协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