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稿件系腾讯新闻独家发布
“你没有牌可打,现在有我们,你才开始有牌。” ——特朗普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美国华盛顿白宫会见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图片来源:布赖恩·斯奈德,路透社
一场原本旨在稳固美乌关系的会晤,却演变成了一场充满火药味的外交对峙。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交锋,不仅暴露了两国在援助与合作上的裂痕,也让外界对即将签署的美乌矿产协议产生疑问。在这场戏剧性冲突之后,乌克兰还能与美国达成这项关键交易吗?
白宫对峙:美乌裂痕公开化
这次会谈本应围绕乌克兰的安全保障展开,但从一开始,特朗普团队就占据主导地位,并迅速将对话引向美方的利益考量,通过掌控话语权、施压逼宫、强化依赖感,将合作塑造成一场交易。在对话过程中不断升级的火药味也让这次会晤从外交对话迅速演变成了一场高压对峙,而这惊人一幕就在全球直播下上演。
一开始,泽连斯基还试图强调在乌克兰的战争对全球安全的影响:“你们有美丽的海洋,现在还没感觉到,但未来会感受到。” 然而,特朗普立刻打断:“别告诉我们会感觉到什么,我们在解决问题。”话语权争夺的第一回合,美国稳稳占据主动。
随后,副总统万斯突然发难:“在这整个会议中,你有没有说过‘谢谢’?” 这一问题直指泽连斯基的态度,将美乌关系从“战略合作”降格为“施恩式关系”。特朗普顺势补刀:“你的国家陷入困境,我们帮你撑着,而你却没有表现出感激。” 这不仅削弱了泽连斯基的谈判筹码,也让美乌关系的天平进一步向美方倾斜。
后来特朗普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你现在处于非常糟糕的局面。你没有牌可打,现在有我们,你才开始有牌。” 这一言论强调了美乌关系的不对等性,暗示乌克兰的未来取决于美国的支持,而非基辅自身的选择。
最终,白宫会谈在火药味十足的氛围中戛然而止。特朗普随后在社交媒体上讽刺泽连斯基“不愿意在美国的参与下实现和平”,并暗示乌克兰不能理所当然地依赖美方援助。这一场交锋,不仅暴露了美乌关系的裂痕,也引发全球关注:乌克兰还能继续依赖美国吗?西方的团结是否正在瓦解?而克里姆林宫,是否在暗自窃喜?一切都处于迅速的变化之中。
矿产换安全:特朗普的交易逻辑,美国的“回本”算盘
这场激烈的会谈背后,隐藏着美国对乌克兰政策的关键转向——从军事援助转向经济交易。
特朗普政府正在推动一项涉及乌克兰稀土等战略矿产的协议,而泽连斯基此次访美的核心任务之一,正是推进该协议的签署。
特朗普很早就向记者毫不掩饰地谈到他的经济考量:“拜登就像撒棉花糖一样扔钱,我们要把这笔钱拿回来。”这也充分特朗普政府的外交逻辑——美国不会再无条件为乌克兰提供军事支持,而是要从经济层面“收回成本”。这场即将在华盛顿签署的美乌矿产协议,正是这一新模式的具体体现。
照片来源:marketwatch 图片插图:getty images,istockphoto
据媒体透露,协议的核心内容包括:
首先,美国将获得乌克兰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稀土矿产的开采权,并且持有其中50%的收益。这些资源对于航天、半导体、电动车等高科技产业至关重要,乌克兰的稀土储量极高,让美国看到了长期投资回报的可能性。
其次,美国和乌克兰将共同成立“乌克兰重建投资基金”(reconstruction investment fund),美方持有“最大比例股份”。这意味着,未来乌克兰战争后的重建经济命脉,很大程度上将掌握在华盛顿手中,而基辅的经济自主权可能被削弱。
更为关键的是,这份协议几乎没有任何军事安全承诺,仅靠“美方工人在乌克兰境内开采矿产”作为所谓的“自动安全保障”。特朗普昨日跟记者再次强调:“我不会提供太多额外的安全保证。”
这一表态无疑引起了乌克兰政府的焦虑。如果说过去乌克兰还能寄希望于美国的安全承诺,那么如今,华盛顿不仅在军事支持上收缩,甚至将安全责任完全推向欧洲。特朗普也明确表示:乌克兰可以“忘记”北约。欧洲才是乌克兰的邻居,我们会让欧洲来承担这部分责任。换句话说,就是乌克兰的安全问题本身就应该靠欧洲,想要依赖美国,那么需要付出额外的代价的,也要让美国在经济上“回本”才行。不得不说,在最近半个月美国已经早早就做足了铺垫,不断为自己的谈判增加筹码。
乌克兰战争的“快进键”已经启动,美国的算盘能否如愿?
特朗普政府的乌克兰政策调整,归根结底是一场现实主义的地缘政治重构。它的核心不在于乌克兰能否赢得战争,而在于如何让美国在最小成本下获得最大回报。
对于美国而言,乌克兰战争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安全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全球战略、经济利益和外交重构的棋局。特朗普政府不再寻求乌克兰的彻底胜利,也不再坚持将俄罗斯推向国际孤立的边缘,而是试图把乌克兰问题变成一个“可交易的地缘筹码”,在符合美国利益的情况下,尽快达成一个“现实可行的”停战方案。
特朗普的最终目标,从一开始就不是赢得战争,而是赢得交易。
他的战略调整逻辑十分清晰。首先,他不再愿意承担全球安全的最大成本,而是主动削减美国的全球安全承诺,让盟友填补空缺。无论是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施压欧洲增加防务开支,还是在联合国大会上刻意与欧洲划清界限,特朗普都在向欧洲传递一个信号:乌克兰的未来不再是华盛顿的首要责任,欧洲必须自己解决自己的安全问题。
与此同时,他将军事援助从战略义务转变为经济交易。过去,乌克兰依靠美国的直接财政援助和军援维持战场局势,但现在,特朗普政府的逻辑是:如果乌克兰想要支持,就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美乌矿产协议正是这一策略的产物,乌克兰必须用稀土资源换取有限的援助,这种做法不仅可以减轻美国财政上的负担,还能确保美国从这场战争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回报。
但特朗普的调整不仅仅局限于乌克兰,而是在更大的国际战略层面试图重塑美俄关系,减少不必要的地缘冲突。他不愿像拜登政府那样,将俄罗斯视为必须被削弱和孤立的对手,而是试图通过外交谈判,在俄乌冲突之外,为美俄关系留下更多缓和的可能性。利雅得会谈的发生,正说明了这一点。绕开乌克兰,直接与俄罗斯商讨停战条件,表明特朗普政府更希望以谈判换取利益,而不是继续深陷战争消耗之中。
最终,这一连串外交操作的目标,是让乌克兰战争进入一个“可控的、可交易的”阶段,而非继续成为美国资源消耗的黑洞。为了达成这一目标,特朗普的策略是迫使欧洲更多介入乌克兰的安全事务,让乌克兰接受现实谈判,并通过经济利益最大化美国的回报。
白宫会谈的不欢而散,使得美乌矿产协议的前景变得扑朔迷离。这场交锋不仅是一次外交风波,更折射出美国对乌克兰政策的重大调整。
特朗普的强硬立场已经向乌克兰政府释放了一个清晰的信号:美国的支持不再是基于道义,而是建立在赤裸裸的利益交换之上。
这一点,对于过去两年依赖西方军事和经济援助的乌克兰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冲击。而无论乌克兰选择签署协议还是拒绝协议,都将面临艰难权衡——签署协议意味着短期经济支持但长期受制于美方利益,而拒绝协议则可能导致短期内承受更大的财政和安全压力。
也许特朗普的“交易式外交”或许真的能够为这场战争画下句号——尽管这个句号是否符合乌克兰的期待,仍是一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