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欧洲或是一次背刺,对乌克兰更是生死抉择,一切将在德国决出结果?
2月23日,对于德国、乌克兰乃至整个欧洲来说,可能是一个决定命运的日子。这一天发生的不是战场上的一场攻防战,而是一场牵动欧洲未来几年的政治较量——德国将迎来提前大选。作为欧盟的经济核心,德国此次选举不仅影响其未来的政策走向,更成为欧盟对乌克兰援助能否持续的关键。对欧洲来说,这是一次无法松懈的大考;对乌克兰来说,这更是一场生死抉择。
德国的分裂与欧洲的真空
近年来,俄乌冲突将欧洲推向了前所未有的统一战线,而德国一直是这条战线的核心。然而,德国现执政联盟——由社民党(spd)、绿党(the greens)和自由民主党(fdp)组成的“红绿灯联盟”,因内部裂痕而走向崩溃。多项事关欧洲未来的重要决定也因此搁浅。
这种内部分裂直接削弱了欧盟对乌克兰的军事和经济支持,也让欧洲暂时陷入了政策真空。例如,根据爱沙尼亚总理卡拉斯的表述:“没有德国,我们连购买子弹的合同都签不了。”作为欧盟预算的最大出资方,德国承担了极大的财政压力。在战争第四年的节点上,这种疲态正严重影响欧洲的援乌态度与执行力。
雪上加霜的是,德国极右翼政党“另类选择党”(afd)支持率不断攀升。该党散播亲俄言论,认为对乌援助是“射向本国社会福利的子弹”,其极端立场正在为原本偏向支持乌克兰的议题投下阴影。即使选择党无法入阁,他们近20%的民意支持率,足以为德国舆论带来剧烈的撕裂,直接影响本次选举后的政府组阁与政策制定。
大选对德国与欧洲意味着什么?
本次德国大选的结果,将对德国自身以及整个欧洲的对俄乌政策产生深远影响。结合当前的局势,可以总结出三种可能性:
1. 基民盟+绿党:强硬援乌的路线
若中右派基民盟(cdu)与绿党成功组阁,他们支持对乌克兰加大军事援助,可能推动提供“金牛座”远程导弹等重型武器,并主张在欧盟层面制定更强硬的政策协调机制。这对乌克兰而言无疑是最重要的支撑力量。
2. 社民党主导的保守派政策
当前执政的社民党若成功保住话语权,其对待俄乌冲突的模糊态度可能延续,军援进一步减少,甚至可能为寻求所谓“外交解决方案”而放缓支持度。这种看似中立的政策,实际上会让欧洲的援乌行动更加无力。
3. 极右翼势力侵蚀政策底线
虽然选择党不会直接掌权,但其舆论效应足以毒化德国政治氛围,进一步分化国民对援乌的支持态度。这不仅会导致援助政策明显减弱,还可能让德国成为欧洲分裂的“导火索”,让欧盟原本脆弱的统一战线彻底瓦解。
援乌联盟前景堪忧
德国政治的不确定性,直接关系到欧洲是否有能力继续支撑乌克兰。更为复杂的是,美国的态度正在发生微妙变化。总统特朗普甚至说出要在“4月20日前停火”的施压言论。这一主张虽表面上推动和平,但实际上可能只是为俄罗斯争取喘息时间。同时,美国逐步减少对乌援助的可能性,也让原本与美国共同承担乌克兰军援的欧洲,面临更大的责任分担压力。
一些欧洲国家,尤其是东欧成员国,正试图维持援助行动的延续。例如,英国则牵头联合荷兰、瑞典等组建所谓的“小多边联盟”,试图绕过欧盟的复杂官僚体系向乌克兰快速输血。然而,这些中小型国家的财政能力与资源储备,与德国相比仍不可同日而语。一旦德国大选未能重现支持乌克兰的坚定,整个援乌联盟可能会因为缺乏强有力的支撑而陷入瘫痪。
俄罗斯的地缘:如何继续分裂欧洲?
欧洲内部分裂的另一推动者,同样不能忽视俄罗斯的作用。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俄罗斯一直试图通过经济渗透、舆论操控干预欧洲政局。
俄罗斯利用德国的能源依赖试图拉拢其国内亲俄势力。而德国极右翼选择党与俄罗斯行为之间潜在的间接联系,也多次被公开报道,进一步分裂欧洲对乌克兰的援助意志。
历史经验表明,俄罗斯的目标是削弱包括乌克兰在内的欧洲整体稳定。通过在支持援乌的国家内部制造混乱、激化右翼与主流对立情绪,俄罗斯正在用间接手段削减西方在战场上的援助力度。
德国大选结果:乌克兰与欧洲的命运十字路口
对于乌克兰来说,德国的这场大选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政治事件,而是一场可以决定生死的博弈。如果未来德国能够重新回归对俄强硬的立场,整合欧洲资源,那么俄乌冲突的僵局或许能被打破。而若德国继续在国内政治的纷争中摇摆不定,援乌联盟的支柱将逐渐倒塌。“救场”的英国与北欧国家在资源和能力上终究只是临时补位,难以形成持久支撑。到那时,普京对乌克兰的“军事特别行动”将变为欧洲长期内耗的慢性毒药。
不论德国最终选择何种路线,拉脱维亚外长的一句话点出了欧洲当下的核心矛盾:“我们现在买的不是乌克兰的胜利,而是欧洲不被普京核讹诈的时间。”这场看似遥远的战争,实际上距离德国和整个欧洲已经近在咫尺。
结语
80年前,德国曾用铁蹄撕裂了欧洲;今天,欧洲却寄希望于德国通过和平选票挽救联盟的未来。乌克兰的生死、欧洲的命运、俄罗斯的地缘布局,这些悬而未决的关键问题,都将在2月23日德国的这次大选中找到答案。从选票到战场,德国的选择不仅是自身的抉择,更将塑造全球格局的下一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