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重归于好,中国对中俄关系有了新说法?已当面告知拉夫罗夫。
在2025年2月18日俄乌和谈结束后,国际舆论围绕中俄关系和美俄互动就再起波澜。然而,中俄外长在南非的会谈通过一句关键表态,将这些传言驳斥得一清二楚:中俄合作依旧坚实稳固,双边关系牢不可破,外界的猜测显然经不起推敲。
那么,西方关于“中俄关系脆弱”的论调为何屡屡出现?未来美俄关系是否存在缓和可能?美俄关系变化是否会撼动中俄合作?要看清这些问题,必须从中俄合作的内在逻辑、美俄之间的微妙博弈,以及俄乌冲突的背景等三个方面展开来看。
中俄关系为何稳定?共同利益是依托
中俄关系长期稳定发展,并非外界所谓的“机会主义合作”,而是基于共同利益和战略需求的务实选择。这种合作源于双方在经济、地缘政治、国际事务等多方面的互补性,也反映了两国在外部压力下的共同抗衡态势。
从经济上看,近年来中俄经贸关系不断深化。数据显示,2023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2401亿美元大关,同比大幅增长。这得益于两国经济结构的高度互补性:俄罗斯以能源出口为主,而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此外,双方还在农业、制造业、科技等领域加速合作。
地缘政治层面,两国因长期受到西方的战略挤压而形成“背靠背”的合作关系。具体而言,俄罗斯面临北约东扩的军事压力,而中国则在东亚方向受到美国重启“印太战略”的围堵。面对这共同的安全威胁,中俄通过定期军事演习和联合声援,推动双方在战略层面逐渐形成互信,确保合作稳定。
更深层次来说,中俄合作的基础还在于双方秉承共同的外交原则。中俄都强调“多极化世界”与“反对单边主义”,这使得双方在联合国等国际场合常常互相支持。例如,在乌克兰危机、全球能源安全等议题上,两国的立场虽然不完全相同,但都展现出了较高程度的互相协调。
美俄关系真的会“回暖”吗?
对于“美国拉拢俄罗斯以联合对抗中国”这一论调,不少分析人士指出,这种可能性虽然在逻辑上似乎成立,但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
首先,美俄关系在近年陷入深度对立,无论是从特朗普时期的“接触尝试”中受挫,还是拜登政府对俄的严厉制裁,都表明美俄之间的信任基础几乎为零。俄乌冲突进一步放大了这一裂痕,使双方关系更为紧张。
其次,即便当前俄乌冲突进入僵持阶段,美国试图通过缓和与俄罗斯的关系以重新调整国际战略布局,也面临内部的政治阻力。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在对俄态度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许多鹰派势力仍将俄罗斯视为“核心威胁”,解除对俄制裁的决策将在国内引发强烈争议。
第三,从经济视角看,高度依赖能源出口的俄罗斯与全球最大能源生产国美国在市场上仍存在激烈竞争。仅从双方在中东欧地区的天然气供应争端就可见,美俄在经济领域合作的基础极其脆弱。相比之下,中俄经济“互利共赢”的格局反倒更加牢固。
因此,美俄之间虽可能在局部问题上改善关系,但要实现全面缓和并对中俄关系施加实质性压力,其可能性非常低。
中俄合作是否会被外界挑战?
西方舆论长期以来对中俄合作模式存在误读,尤其在俄乌冲突爆发后,“中俄不稳定论”成为一种常见叙事。需要指出的是,中俄之间的合作自始至终都是建立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并不因外界压力而中断。
事实上,俄乌冲突为中俄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因受到美国和欧洲的制裁,俄罗斯不得不将大量资源输入东方,中国则成为其能源、农产品以及其他出口商品的重要消费市场。这不仅帮助俄罗斯快速缓解了制裁带来的经济冲击,反过来也是中国实现产业链多元化的关键举措。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能源供应增长显著,特别是对天然气的需求大幅拉升。
更重要的是,中俄合作并不局限于经济领域,双方还在金融去“美元化”、科技研发以及亚欧大陆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探索合作新模式。例如,双方正在推行本币结算和人民币计价的能源交易,旨在削弱美元在全球贸易中的主导地位。
外交定力,决定合作的长期可控性
尽管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但中俄合作的理性和定力始终未变。在南非的中俄外长会晤中,双方明确表示,两国将继续秉持睦邻友好合作原则推进双边关系。这句话的意义在于告诉外界,中俄不会因外界压力或利益诱惑而被分化。
由此可见,中俄关系的基础远比外界所想得更加坚固。无论从历史轨迹还是现实考量来看,“背叛论”“裂痕论”只是西方舆论企图打破中俄战略合作防线的无效试探。
结语
中俄合作的本质是基于共同利益和全球格局的深远考量,西方所谓的“美俄联合对华”计划不仅缺乏实际操作性,也无法撼动中俄长期战略伙伴关系的坚实基础。当前的国际局势中,中俄关系的稳定性不仅关乎两国福祉,也将在未来全球多极化趋势中扮演重要角色。
普京是否会在美俄关系回暖中“背叛”中国?这次中俄外长会晤的表态已经给出了答案:中俄关系牢不可破,外界的挑拨无疑徒劳无果。当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利益才是国家关系的核心,只要利益足够大,任何结果都有可能,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