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寄生在欧洲的那些中东难民,就是不愿意回自己的老家?

2025年01月31日23:53:06 国际 1107

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

为什么寄生在欧洲的那些中东难民,就是不愿意回自己的老家? - 天天要闻

文|临川

编辑|t


引言

2015年,50万难民横渡地中海,带着对安全和美好生活的渴望涌入欧洲。这场二战以来最严重的难民潮,改变的不只是人口流动的方向,也撕裂了欧洲社会的态度——德国欢迎,匈牙利却关紧边界大门。

但问题是,为什么这些难民即使战争平息后,依然不愿回到自己的家乡?欧洲的吸引力有多大?中东的家园为何不再是归宿?

为什么寄生在欧洲的那些中东难民,就是不愿意回自己的老家? - 天天要闻

难民潮如何改变欧洲社会?

2015年,欧洲迎来了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的难民潮。那一年,地中海的海浪不再是风平浪静的蓝色画卷,而成了难民橡皮艇的起落赛场。成千上万的难民穿越重重险阻,试图从战火纷飞的中东逃往欧洲。

他们当中,有叙利亚的医生,也有阿富汗的教师,还有伊拉克的农民,每个人都背负着家破人亡的故事,渴望在欧洲找到安全与新生活。

这场难民潮的高峰时期,德国总理默克尔的那句“我们做得到”,成了舆论的标志性声音。德国敞开国门,接受了超过一百万难民,而这一举动瞬间让默克尔成为了支持者心中的“人道英雄”,也成为反对者口中的“欧洲灾难”。

为什么寄生在欧洲的那些中东难民,就是不愿意回自己的老家? - 天天要闻

记得那个冬天,慕尼黑的火车站挤满了难民,他们裹着毯子,眼里带着恐惧和希望。志愿者端着热汤,有孩子第一次尝到了德国的香肠,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

但不是所有国家都像德国一样慷慨。匈牙利直接筑起铁丝网,边境警察拦截了大批涌入的难民,还放话“难民危机是欧洲的定时炸弹”。后来,匈牙利还搞了一场全民公投,问民众是否反对欧盟强制分配难民,结果大部分人投了反对票。

那种敌意直接写在了脸上,甚至有记者在报道难民时故意绊倒正在奔跑的难民父子,画面传回去后,全世界都愤怒了。

为什么寄生在欧洲的那些中东难民,就是不愿意回自己的老家? - 天天要闻

这种分裂不仅发生在国家之间,也发生在普通民众之间。支持者说,欧洲应该履行人道主义责任,接纳这些受苦的人;反对者则认为,难民挤占了资源,威胁了欧洲的文化与安全。比如,巴黎有些社区因为难民人数过多,住房紧张、治安恶化,搞得当地居民苦不堪言。

七年过去了,虽然当年的浪潮退去,但欧洲社会的裂痕却还在延续。难民营中有人学会了德语,有人找到工作开始新生活,但更多人却依然挣扎在融入的边缘。这一切,为欧洲社会留下了一个深刻的问号:接受难民,是否真的能改变他们的命运?

中东难民为何不愿回家?

提到“回家”,这是个听起来温暖又遥远的词。可对很多中东难民来说,家早就不存在了。叙利亚、阿富汗、伊拉克,这些名字一提起,脑海中浮现的不是繁华都市,而是废墟、硝烟和逃亡的影像。战争和动荡,不仅摧毁了他们的家园,也摧毁了他们对家乡的归属感。

先说叙利亚。这个曾经以文明古国著称的地方,如今却因内战成了废墟。从2011年的一场反政府示威开始,叙利亚迅速滑向了无休止的内战。

为什么寄生在欧洲的那些中东难民,就是不愿意回自己的老家? - 天天要闻

一个城市,昨天还在街头卖橄榄的老人,今天可能就没了踪影;一个家庭,前天还在享受简单的晚餐,今天却在废墟中寻找亲人。十多年下来,叙利亚的城市几乎被炸平,很多地方连最基本的供水供电都没有了。

有一位叙利亚难民曾在德国的媒体采访中说:“我回家?家在哪里?我连村庄的影子都找不到了。”这样的话听起来心酸,但这却是无数难民的现实。他们的家乡不再是记忆中熟悉的样子,回去也只是面对一片陌生和苦难。

再看阿富汗。2021年塔利班重新掌权后,阿富汗的局势变得更加复杂。许多难民,特别是女性和少数族群,根本无法想象回到一个充满压迫和危险的社会。

为什么寄生在欧洲的那些中东难民,就是不愿意回自己的老家? - 天天要闻

一个阿富汗女孩曾对她在伦敦的老师说:“如果让我回阿富汗,我可能连上街买面包的自由都没有。”对于这些难民来说,欧洲虽然陌生,但至少提供了自由与安全,这些是在故乡得不到的。

更复杂的是,很多难民的身份认同早已发生变化。长时间的流亡生活,让他们逐渐适应了新环境的语言、文化,甚至生活习惯。

比如在德国,有些叙利亚难民孩子已经开始用德语思考问题,甚至在家庭内部,父母讲阿拉伯语,孩子却用德语回答。家乡,成了遥远的记忆,而不是可以随时回去的地方。

这些难民并非不爱故乡,而是回不去。战争的创伤、家园的破碎、社会的动荡,都让“回家”这件事变得遥不可及。欧洲再陌生,也比他们的家乡更像“家”。正因如此,他们选择留下,尽管这条路同样艰难。

难民问题的解与结

面对难民问题,欧洲不是没想过办法,但现实的复杂性往往让好政策变成纸上谈兵。欧洲曾试图通过资助难民源头国家,帮助它们重建基础设施,从根本上解决难民问题。但说得简单,做起来却难得像“登天”。

叙利亚的重建,估算需要上千亿美元,而这个国家的经济早已被战争掏空。即便欧洲愿意掏钱,也面临重建过程中腐败、效率低下的问题。有国际组织的工作人员抱怨,捐款投进去了,却不知道具体花到了哪里。有的地方刚铺好一条路,第二天又被炸没了。

为什么寄生在欧洲的那些中东难民,就是不愿意回自己的老家? - 天天要闻

同时,欧洲也尝试让难民融入本地社会,比如提供语言培训、就业指导等。德国在这方面算是模范生,投入大量资金帮助难民进入就业市场。

但即便如此,许多难民依然难以真正融入。因为语言和文化障碍,他们往往只能从事体力劳动或者低薪工作。这种经济地位的不平等,进一步加剧了他们与本地居民的隔阂。

至于那些选择偷渡的难民,欧洲各国想尽了办法阻止,比如与土耳其达成协议,让土耳其负责拦截难民,减少他们进入欧洲的数量。

为什么寄生在欧洲的那些中东难民,就是不愿意回自己的老家? - 天天要闻

甚至还有国家直接在边境建墙,用铁丝网和士兵阻挡难民涌入。这样的强硬手段虽然短期内减少了压力,但长远来看,无助于解决难民的根本问题。

当然,中东本身的问题更是根深蒂固。没有稳定的政权,没有强有力的经济支柱,甚至连最基本的安全都无法保障。这样的环境,让难民没有回去的可能,也让那些留下来的人看不到希望。就像一位叙利亚老人说的:“留下,是痛苦;离开,是更大的痛苦。”

最终,难民问题不仅仅是欧洲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中东的问题。这是一个需要全球合作才能解决的难题。

而那些涌入欧洲的难民,也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寻找新的归属。或许,这场迁徙的背后,正是人类共同面对的命运难题。

为什么寄生在欧洲的那些中东难民,就是不愿意回自己的老家? - 天天要闻

参考资料

欧洲难民危机:结构、成因及影响分析.《德国研究》.2017-11-08

中东难民的家国痛:归期难料,更颓丧了重建家园的志气和信心.澎湃新闻

国际分类资讯推荐

春天的“精灵”唤醒哲古草原 - 天天要闻

春天的“精灵”唤醒哲古草原

天刚蒙蒙亮,哲古社区牧民曲扎迫不及待来到羊圈,拿着奶瓶给新出生的小羊羔喂奶,顺便为刚刚生产的母羊开起了“小灶”。“家里养了230多只羊,这几天已经产了30多只小羊羔,大概4月中旬产羔将全部完成。”曲扎说,接羔保育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事情,尽管很辛苦,想到牧业增产,
上海地铁瓜太猛!男主社死三连暴击:身份扒光 + 丢饭碗 + 家宅塌房 - 天天要闻

上海地铁瓜太猛!男主社死三连暴击:身份扒光 + 丢饭碗 + 家宅塌房

最近,上海地铁上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猥亵事件。光天化日之下,一名男子在地铁车厢内对女性进行骚扰,整个过程被目击者拍下并迅速传播。事发后,这名男子在24小时内被公司解雇,成为2025年上海第一例地铁猥亵案的“主角”。他的行为不仅触犯了法律,更引发了公众的强烈愤慨
深化校会媒协同创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吉林省生态文化协会落户长春人文学院 青创市集赋能大学生创业项目招募启动 - 天天要闻

深化校会媒协同创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吉林省生态文化协会落户长春人文学院 青创市集赋能大学生创业项目招募启动

4月11日,由吉林省生态文化协会、长春人文学院、吉林城市融媒主办,长春人文学院文学院、中国网东北振兴频道、搜狐吉林融媒体中心承办,吉林省生态环保志愿者协会、吉林省时尚产业联合会协办的“校会媒协同,产学研融合”吉林省生态文化协会揭牌暨校企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长春人
坐不下挤一挤,真的没事吗?这辆超员载客面包车被蜀黍查处…… - 天天要闻

坐不下挤一挤,真的没事吗?这辆超员载客面包车被蜀黍查处……

为有效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发生,为市民群众出行创造良好条件,汕头公安交警部门持续聚焦“两客一危一货”、6座以上小客车等重点车辆,严查严处超员超载、违法载人、疲劳驾驶等突出交通违法行为,坚决做到“发现一宗、查处一宗,教育一群”,切实筑牢道路交通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