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小区绿化好久没修剪了,影响美观,社区管不管哦”“个别住户遛狗不牵绳,能不能制止一下”……日前,在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洋北街道张庄小区的院落内,社区干部与老百姓围坐一起“零距离”拉家常,面对面聊近况、听建议,现场收集问题线索,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
一个小院纳民意,一条板凳解民生。今年以来,洋北街道采取搭建“说事”平台、明确“办事”流程等举措,让群众做主体唱主角,精准回应“急难愁盼”,基层治理“和谐曲”赢得广泛共鸣。
在城市街巷,解决小区路灯线路、广场路面维修等问题;在基层村居,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颜值”;在窗口单位、服务大厅,面对面解决百姓难题……洋北街道精准施策、快速发力,集中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微”事、“急”事、“难”事,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在洋北街道学府尚城小区,“网格员”宋曼随身带着一本“民情日记”。“像这样16开的本子,我已经写完了3本。大到家家户户的人口情况,小到灭火器的摆放位置,都能找到明确记录。”一本小小“民情日记”,已然成为社区工作的“百科全书”。
去年以来,洋北街道联合安监、电信、物业等部门,开启“空中飞线”“楼梯占道”“杂物乱放”整治工作,配套完善充电桩、公厕、晾晒区等基础设施,社区面貌焕然一新。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洋北街道还依托“智慧社区”数字技术,不断探索更有效方式。楼栋入口、电梯间、小区议事亭、社区服务站等地都成为社情民意的收集点,社会治理服务中心门前的“有事好商量”线上互动平台二维码更是让居民们随时随地都能反映问题、提出建议。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便民服务更加贴心、更加高效。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洋北街道始终坚持做群众工作就是细致到“丝发”的程度,在服务群众、联系群众中更加注重“小事”,不断落实群众“小确幸”。(张晓白 王子微)
新华社客户端江苏频道编辑:姜长伟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