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走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提灯天使” | 新华社

2024年05月11日19:41:02 国际 3332

“提灯天使”是对护士的爱称。在第113个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新华社记者走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三位不同年龄、不同岗位、不同性别的“提灯天使”,讲述他们的护理故事。

【媒体视角】走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提灯天使” | 新华社 - 天天要闻
【媒体视角】走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提灯天使” | 新华社 - 天天要闻



“75后天使”樊榕榕



真心对待每一名患者

真诚对待每一名护士


【媒体视角】走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提灯天使” | 新华社 - 天天要闻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外科科护士长兼胸外科护士长樊榕榕今年45岁,从事护理工作已经24年。目前,樊榕榕负责外科16个区域14个科室的护理管理工作,管理近500名护士,同时还担任一些教学和科研任务。

  在护理管理工作中,樊榕榕用真心对待每一名患者,努力做有温度的护理管理者。她觉得作为护士和护理管理者,需要从根源上去帮助病人解决问题。不仅要执行制度,还要站在病人和家属的角度去帮助他们。“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真心对待每一名患者、真诚对待每一名护士,这是我对自己职业的要求”,樊榕榕说。

【媒体视角】走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提灯天使” | 新华社 - 天天要闻

与医生、护士一起参加早交班。

【媒体视角】走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提灯天使” | 新华社 - 天天要闻

在护士早交班上交待事宜。

【媒体视角】走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提灯天使” | 新华社 - 天天要闻

查房时为病人调整病床角度。

【媒体视角】走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提灯天使” | 新华社 - 天天要闻

查看病人的管路情况。

【媒体视角】走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提灯天使” | 新华社 - 天天要闻

和术后病人交谈,讲解注意事项。

【媒体视角】走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提灯天使” | 新华社 - 天天要闻

和同事一起配药。

【媒体视角】走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提灯天使” | 新华社 - 天天要闻

为护士们讲解如何使用数字化胸腔引流系统。

【媒体视角】走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提灯天使” | 新华社 - 天天要闻

指导学生毕业论文

【媒体视角】走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提灯天使” | 新华社 - 天天要闻

主持外科护士长会议。

【媒体视角】走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提灯天使” | 新华社 - 天天要闻
【媒体视角】走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提灯天使” | 新华社 - 天天要闻



“85后天使”王婷



管理到一粒尘埃


【媒体视角】走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提灯天使” | 新华社 - 天天要闻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通州院区血液科副护士长王婷今年34岁,从事护理工作11年。她选择护理行业初衷是为了能够好好照顾家人,然而如愿加入了护理行业后才发现,自己留给家人的时间并不多。

  王婷工作的血液科造血干细胞移植病房是一个特殊的治疗环境,没有家属陪护,患者所有治疗和照顾都由护士完成。为了保护患者,血液科护士的工作需要“管理到一粒尘埃”——每个物品都要进行消毒,进出层流室,护士们要一遍遍穿脱隔离衣,一遍遍摘戴手套。层流室护士一般每人负责两位病人,每个层流室每天进出30余次,光更换手套就需要上百副,只为将患者感染几率降到最低。

  王婷说,从业这么多年,触动心弦的瞬间很多:有一位小朋友2岁时因视神经损伤失明了,再也看不见自己的爸爸妈妈。7岁时,这位小朋友因血液疾病来到人民医院,在大剂量的化疗下,她从来不喊疼、不喊难受,懂事到让人心疼。她用手感受身边的人,也用小手的抚摸表达喜爱与依赖。正是这份情感让王婷感觉到被需要,让她坚定了自己必须付出更多,尽力帮助这些特殊患者尽快好起来。

  “我觉得护士这个职业就像一束光,照亮生命,温暖病患。”王婷说。

【媒体视角】走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提灯天使” | 新华社 - 天天要闻

进入层流室准备为患者晨间护理。

【媒体视角】走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提灯天使” | 新华社 - 天天要闻

在层流室内了解和评估患者的状况。

【媒体视角】走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提灯天使” | 新华社 - 天天要闻

在无菌超净台为患者配置静脉输液。

【媒体视角】走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提灯天使” | 新华社 - 天天要闻

王婷(左)在层流室内与同事核对患者口服药。

【媒体视角】走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提灯天使” | 新华社 - 天天要闻

王婷(左)在层流室内与同事为患者准备输液用物。

【媒体视角】走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提灯天使” | 新华社 - 天天要闻

给患者更换静脉输液药品。

【媒体视角】走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提灯天使” | 新华社 - 天天要闻

对准备入院患者和家属进行宣教、交待入舱注意事项。

【媒体视角】走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提灯天使” | 新华社 - 天天要闻

给患者送午餐。

【媒体视角】走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提灯天使” | 新华社 - 天天要闻

给患者发放午餐。

【媒体视角】走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提灯天使” | 新华社 - 天天要闻

王婷在护士站查看医嘱。


【媒体视角】走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提灯天使” | 新华社 - 天天要闻

在层流室外擦拭抗菌围帘

【媒体视角】走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提灯天使” | 新华社 - 天天要闻

和同事参加早交班。

【媒体视角】走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提灯天使” | 新华社 - 天天要闻
【媒体视角】走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提灯天使” | 新华社 - 天天要闻



“95后天使”陈秀春



护士是一个伟大的职业


【媒体视角】走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提灯天使” | 新华社 - 天天要闻

今年29岁的陈秀春是手术室的男护士,身高1.83米的他从事护理工作已有5年。因为哥哥姐姐都是医生,他从小耳濡目染,最终选择了护理专业。

  作为一名年轻的手术室护士,在护士长和老师们的指导帮助下,陈秀春已经能够胜任大多数手术的配合工作。手术前,他准备好手术所需物品,核对病人信息、手术部位和手术用物;手术中,他与医生默契配合,快速准确地传递器械。临床工作之外,他还积极参与科研和教学工作,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

  虽然护士以女性居多,但陈秀春认为,基于自身身高优势以及耐心、细致等特点,自己非常适合这项工作。当患者手术结束安全推出手术室时,当患者在自己的精心照料下逐渐康复时,他非常有成就感。

  “护士是一个伟大的职业,我觉得这是我选择的最棒的职业!”陈秀春说。

【媒体视角】走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提灯天使” | 新华社 - 天天要闻

手术前准备手术器械包,1.83的身高此时很有优势。

【媒体视角】走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提灯天使” | 新华社 - 天天要闻

手术前准备手术器械包,1.83的身高此时很有优势。

【媒体视角】走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提灯天使” | 新华社 - 天天要闻

手术前进行外科手消毒。

【媒体视角】走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提灯天使” | 新华社 - 天天要闻

手术前准备器械。

【媒体视角】走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提灯天使” | 新华社 - 天天要闻

手术前轻声与患者交流,为患者盖上保温毯。

【媒体视角】走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提灯天使” | 新华社 - 天天要闻

在手术中配合医生操作。

【媒体视角】走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提灯天使” | 新华社 - 天天要闻

在手术中配合医生操作。

【媒体视角】走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提灯天使” | 新华社 - 天天要闻

和同事一起参加早交班。

【媒体视角】走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提灯天使” | 新华社 - 天天要闻

在早会上分享操作经验。

【媒体视角】走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提灯天使” | 新华社 - 天天要闻

早餐,难得的轻松时光,


【媒体视角】走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提灯天使” | 新华社 - 天天要闻
【媒体视角】走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提灯天使” | 新华社 - 天天要闻

时空交错中

天使使命永恒

一代代“人民”护士

始终坚守始终拼搏

人民天使  节日快乐!

国际分类资讯推荐

榕江县委书记、县长流泪了 - 天天要闻

榕江县委书记、县长流泪了

6月24日、6月28日,贵州榕江县遭遇两次罕见特大洪灾,洪水肆虐导致基础设施损毁、房屋进水、农田被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严重威胁。危急时刻,来自全国以及省州及兄弟县市的抢险救灾队伍第一时间驰援榕江,日夜奋战在清淤保畅、抢修设施一线,为灾后重
马斯克最新发声 - 天天要闻

马斯克最新发声

俄新社等媒体报道,马斯克6日在社交平台X上发帖称,“我们应该什么时候在哪里举行‘美国党’的首次代表大会?这将会非常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