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先是医生察觉的异常。
今年1月15日,日本有医生致函小林制药公司,称有消费者在服用该公司保健品后出现肾脏疾病症状。当月,又不断有医生向小林制药发去类似的信函。
但直到3月22日,小林制药才有公开的行动——宣布紧急召回三款含红曲成分的保健品。

小林制药紧急召回三款含红曲成分保健品:红曲助降胆固醇颗粒、减内脏脂肪+降胆固醇颗粒、纳豆激酶清爽颗粒。
之后接连报告有消费者服用含红曲成分保健品后因肾脏疾病死亡。截至4月1日,服用小林制药涉事保健品的消费者中有5人死亡、166人住院。
事件影响面还在扩大。根据调查,小林制药可能混有未知有害成分的保健品的上市时间,集中于去年7至12月。统计显示,这些问题原料恐波及日本国内3.3万家企业,其中包括5000多家食品和饮料零售商。要追溯起来,并非易事。
日本社会由此掀起轩然大波,称其为“令和药害事件”。日本首相岸田文雄3月28日作出表态,必须努力查明原因,并考虑采取一切必要对应措施。

位于日本大阪的小林制药公司总部。图源:新华社
1
两个多月的秘而不宣
在日本,小林制药相关产品在药妆店、便利店随处可见。
这个“网红”品牌,是典型的狭缝市场生存者——把市场细分再细分,直到找到一处没有竞品的“缝隙市场”,推出自己的产品。很多人熟悉的“暖宝宝”“厕所消臭元”“液体创可贴”等,都出自小林制药。
靠着挖掘“犄角旮旯”需求的营销创新,小林制药挺过了日本经济周期,销售业绩26年连增。2023年,小林制药销售额为1734亿日元(约合人民币82.7亿元),净利润为203亿日元(约合人民币9.7亿元)。

小林制药的畅销产品。图源:小林制药官网
此次曝出问题的,是小林制药的健康食品业务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保健品。
该公司说,三款含红曲成分保健品出问题的原因,可能是产品混入“意想不到”的来自霉菌的成分。
这一结论是小林制药在3月16日得出的。但直到22日,公司才将问题上报管辖单位大阪市政府和日本消费者厅,宣布召回问题产品。
对此,社长小林章浩在3月2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鞠躬道歉,承认决策的迟缓。

小林制药社长小林章浩3月22日鞠躬致歉。
不过,日本民众更为不满的,是公司长达两个多月的秘而不宣。
在3月28日的公司股东大会上,就有股东质问:“公司在1月得知这一健康危害后,两个月后才披露,为时已晚,让大家严重怀疑公司的管理能力。”
日本厚生劳动省(负责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的部门)大臣武见敬三在新闻发布会上也披露,这两个多月里,小林制药公司未向政府提供相关信息,这“不得不说令人遗憾”。
对于公司反应迟缓,小林制药的解释是调查人手有限,无法确定患者症状是否由该产品引起。

小林制药社长小林章浩(左二)及相关负责人在3月2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鞠躬。图源:新华社
2
九年前的安全漏洞
此次事件是日本2015年开始实施功能性标识食品制度后,生产商首次因健康受损问题而宣布召回产品。
我们常说的保健品,在日本被称作保健功能食品。它曾被分为特定保健用食品和营养功能食品两类,2015年后又新增了“功能性标示食品”的类别。
小林制药召回的“红曲胆固醇颗粒”等产品,就属于功能性标示食品。

“功能性标示食品”有着宽松的准入。生产商在上市销售前,向日本内阁府下属的消费者厅提交与其声称功能相符的科学依据进行备案即可,无需日本政府部门审批许可。
在2015年出台《功能食品标示制度》时,消费者厅消费者事务顾问盛田光希参与了讨论。在他看来,“这是一个为了发展经济而推出的制度,并不是为了消费者的利益。如今,当时遗留的安全漏洞已经暴露出来。”
分析认为,安倍晋三政府当时推出功能食品标示制度,主要是配合其放松管制、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从2015年4月到2023年10月,日本登记的功能性标示食品数量达到6789种,是特定保健用食品数量的6倍。

图源:日本经济新闻
日媒评论称,小林制药风波正使功能性标识制度的信誉摇摇欲坠。有日本立宪民主党议员质疑岸田文雄,“安倍政府时代将保健食品当做商机,推行宽松政策。现在出了问题,政府是否应该立即收紧监管?”
日本消费者特命担当大臣自见英子已经宣布,对向消费者厅申报的6789种功能性标示食品进行紧急检查,确认这些食品是否存在健康危害。消费者厅还要求小林制药在4月5日之前,重新审查其功能性标示食品安全性的科学依据。

3
“神药”的另一面
一直以来,日本药妆产品、保健品在很多消费者心中,是品质和安全的保证。
在国内社交平台上,有不少关于“日本家庭必备药”的分享。乘着近些年社交媒体的“好物分享”风潮,这些产品被自媒体封为“神药”,养活了一众代购。但消费者经常忽略自行服用海外药品的风险。
最明显的一点是,即使是正规产品,消费者也会因为没有中文说明和生产批号,无法直观获取药品使用禁忌、用法用量等关键信息。
医药专家指出,许多所谓的日本“神药”,成分上并没有什么特殊或是创新之处。大部分药品在国内早有一样成分的正规药品上市流通,卖家不过是利用信息差,来向缺乏医学知识的消费者进行宣传售卖。
不少被吹捧的药里,本身就含有违禁、超标成分。
被称为“神仙救命药”的网红止痛药白兔EVE,曾被市场监管部门点名。该药的主要有效成分就是布洛芬,只不过还加了咖啡因和丙戊酰脲。丙戊酰脲具有成瘾性,且服用后会引起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已被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淘汰。

止痛药白兔EVE。图源:社交媒体平台
也因此,有的“网红神药”被“拉黑”过。
2019年4月,加拿大卫生部对6款未经授权的日本“网红”眼药水采取了实体店下架、网店禁售、海关禁止进口等严厉措施。这里面就包括参天制药、小林制药的产品。加卫生部认为,这些产品含有处方药的成分,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否则可能引发严重副作用。
所以说,有些所谓的“神药”,不过是下足猛料。
小林制药也不是第一个“翻车”的日本药企。参天制药、小林化工、广贯堂等知名药企近几年丑闻缠身,令“日本制造”蒙尘。

日本厚生劳动省官员3月31日进入小林制药一家子公司工厂展开检查。图源:新华社
2021年,日本百年老字号“广贯堂”被曝出生产方法和试验存在问题。该企业不仅在生产方法上违反政府相关规定,也没有按规定对制药原料开展药物试验。2022年,富山县政府勒令其总部工厂停业整顿36天。
同样是2021年,日本制药企业小林化工(与小林制药无关联)生产的一款口服药混入了达日本相关规定最高限量2.5倍的催眠成分,导致服用这一处方药的239名患者健康受损。部分患者服用该药后失去意识,造成22起交通事故。随着事件发酵,官方调查发现小林化工持续造假40年,其生产的500种药品八成有造假记录。结果,小林化工的药品生产、销售经营许可证被吊销了。
网红“神药走下神坛,这不禁令人感叹,如今的日本制造,距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那个品质神话,已经越来越远了。
参考资料:
央视新闻、新华社、中国新闻周刊、界面新闻相关报道
日本经济新闻、日本共同社相关报道

广州日报媒重点实验室出品
统筹/党建军
文/林传凌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林传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