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德州市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守学,市水利局副局长、三级调研员赵传雷,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书芹出席,介绍2023年全市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2023年,德州市水利局聚焦水网建设、城乡供水、水价改革3件大事,坚持项目带动、数字赋能、改革开路、示范引领,建设了一批群众可感可及、惠民利民的水利工程,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水利支撑。德州市成为全省首批市级现代水网示范区。11月,水利部在山东召开全国加快省级现代水网建设现场推进会,德州作为全省市级现代水网的代表,接受现场观摩,李国英部长给予充分肯定。
规划建设“三通六带”现代水网

德州人均水资源211立方米,占全国的10%,全省的61%;雨洪资源拦蓄不足,每年有6亿方雨洪水从境内流走,是全省引黄水量最多的市。为解决缺水问题,我们规划了“三通六带”现代水网,通过水系连通和数字孪生,把水串起来,把雨洪水蓄起来,把长江水用起来,把黄河水减下来,把地下水替代下来,把防洪能力提上来,把水的综合效益发挥出来。主要实施了四类工程:一是河道治理工程。综合治理马颊河155公里,对徒骇河全河段治理,达标治理宁津宁北河、乐陵跃马河、武城六六河等11条中小河流,防洪排涝治理横河、减马横河。二是灌区改造工程。对潘庄、李家岸等6处大中型灌区进行改造,衬砌渠道209公里,配套桥涵闸327座,改善灌溉面积130万亩。三是堤顶路硬化工程。建设“两河牵手”项目“水路林文产景”融合发展堤顶道路132公里,沿岔河、减河建成堤顶路28公里,沿马颊河、徒骇河、德惠新河建成堤顶路94公里,方便沿河群众出行,增强防洪治理能力。四是数字孪生工程。建成投用水资源管理“一张网”,实现全市水网联调联控、精准调度。
“四化协同”推进城乡供水现代化

立足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的优势基础,推进城乡供水标准化建设、专业化服务、智慧化运行、法治化保障。标准化建设。制定全市统一的管网改造、水表安装等技术标准,改造230公里县乡供水主管网、200个村的老旧供水管网,配套智能计量设施20万套。专业化服务。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供水管理服务到户改革,5102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供水公司直接服务到户,像管理农村用电一样管理农村用水。智慧化运行。建设市县一体数字供水平台,市级建立总平台,每个县建立分平台,构建全市供水运行“一张网”。法治化保障。在全省率先出台《德州市城乡供水条例》,纠治危害水源安全、破坏供水设施、私装乱接管道、擅自停水断水、拖延拒交水费等行为有了法治保障。
水价改革赋能节约集约用水

全市节水最大的潜力在农业,全市农业用水16亿方,节水20%就是3.2亿方。德州正在实施宁津县、齐河县豆腐窝灌区全国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试点搭起“六项机制”改革框架,在豆腐窝灌区试行“滴灌+水肥一体化”模式,得到水利部分管部长的认可。全省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现场会在该市召开。
河湖治理改善水生态环境

创建11条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数量全省第一。完成673条(段)美丽幸福河湖达标创建。在全省率先开展河道滩地种植业高质量合规化转型发展试点,调整滩地种植面积1.5万亩。建设河长制主题公园23处,为群众提供亲水乐水空间。
下一步,市水利局将抢抓国家加大水利投资的历史机遇,多争取资金、多争取项目、多实施一批工程,着力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河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奋力在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中展现水利担当、作出水利贡献。
答记者问
请介绍一下“三通六带”现代水网规划的主要内容。
李守学:“三通”:具体讲就是河河畅通、河库专通、库库连通。河河畅通,为什么要畅通?德州境内有五横三纵8大干流,另外还有1559条河流。这1559条河流,90%是连通的,但是连通不畅,卡点堵点较多,我们要畅通;另外还有一些河流不连通,我们要打通。把它们相互之间原来连通不畅的畅通起来,原来不通的打通起来,这就是河河畅通。河库专通,是向水库送水使用专用管道。现在我们给水库的送水是占用河道,排涝水、灌溉水也沿用一个河道,不方便,不安全。水库主要是向城市和农村居民提供生活用水,向企业提供工业用水,向水库供水的渠道全部改成管道,这样就能把原来的灌溉水和排涝水渠道分开,实现互不相扰、各行其道。库库连通,德州境内现有18座水库,近几年我们还要新建6座水库,把这些水库在县域内连通起来,两个水库之间、三个水库之间互联互通,实现一县双库、余缺互补。我们现在已经实现了丁东水库、丁庄水库、大屯水库三库连通向城区供水。
“六带”:就是做活“水网+”的文章,将主要干流建成水资源保障、防洪除涝、绿色生态、道路畅行、文旅融合、产业发展“6个功能带”,实现水经济、水文化、水生态融合发展。我们现在正在加快实施黄河、运河“两河牵手”工程,在“两河牵手”工程上做“六带”的实践。具体情况就是我们现在的130公里的水网,把运河和黄河连通起来。同时130公里的“6+2+3”或者“6+2+5”的路网已经全线贯通。再就是两侧分别100米的绿化带正在建设之中,把德州的“两河牵手”水资源带、防洪除涝带变成德州乡村振兴的隆起带。具体有几个节点,就是在齐河建设黄河生态国际生态城,在禹城建设大禹文化博览园,在德城建设运河城市会客厅,充分把运河文化、黄河文化、大禹文化三个文化融合发展,推动德州乡村振兴特色发展,成为德州乡村振兴、老百姓受益的风景带。
刚刚介绍到水网建设、城乡供水、水价改革3件大事,请问市水利局是怎样推动落实的?
李守学:工作中,市水利局坚持项目带动、数字赋能、改革开路、示范引领。项目带动就是把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节点化、节点责任化。数字赋能就是建设数字孪生水利,打造潘庄、李家岸、齐河豆腐窝3个数字孪生灌区,马颊河、徒骇河等5条数字河湖,数字城乡供水一张网。改革开路就是今年承担了8个国家试点、11个省级试点,试点数量全省第一。示范引领就是围绕城乡供水、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现代水网建设,鼓励县市区创先争优,竞相发展,一县一特色、一县一品牌。
据了解,德州市水资源管理“一张网”平台入选“全省数字政府50个创新示范应用”,全省水利系统唯一。请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王书芹:为有效破解水资源监管难题,市水利局引入大数据理念和技术,在全省建立首个水资源管理“一张网”平台,通过整合数据、源头预防、精准监管,实现水资源全过程、全方位、全范围监管。
一是整合数据,建成“一张网”。整合发改、市场监管等10余个部门11万余条大数据,开发水量核定监管、计划许可监管等6个模块,监管事项基本涵盖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情况重点督查业务,打破传统监管“单打独斗”现状,构建起水资源“协同集成监管”大格局。比如,水量核定监管模块对接税务部门征收系统和水利部门取水许可、取水量监测系统,实现纳税人取水许可证录入、取用水单位水量核定和纳税人缴纳税款查询等信息数据共享,形成水资源管理、税费征收联动闭环管控。
二是源头预防,实现靠前服务。通过建立水资源政务服务体系,常态化开展预警提示、宣传普法、源头执法,从机制体制上解决非法取用水、超计划许可用水等问题。比如,源头执法监管模块,在获取市场主体设立、项目立项、建筑类项目开工信息后,第一时间推送水利法规知识、涉水办事流程和违法违规取用水行为警示片,提醒用水主体及时办理涉水手续,提高企业负责人守法意识。另外,建立全市水行政服务官制度,安排专人线下核查校验平台筛查的非法取水线索,督促、指导、服务企业或项目依法依规办理涉水手续,从源头上遏制非法取用水“增量”。截至目前,全市设置水行政服务官40名,累计服务企业8000余家。
三是精准监管,提高管理效能。通过取用水大数据筛查比对,精准识别无许可取水、超许可用水等违法违规行为,填补人工检查“盲区”,不进企业、不扰项目即可实现取用水全过程、全方位精准监管。比如,计划许可监管模块一旦识别到用水户用水接近许可水量,立即实施黄橙红“三色预警”,自动推送预警信息,有效避免超许可或超计划用水;许可延续监管模块对办理取水许可证进行延续提醒,分别在到期前90天、60天自动提醒用水户,有效避免因延续不及时造成非法取用水行为发生。
截至目前,平台推送源头执法监管信息5800余条,发送超计划许可及许可延续提醒1000余条,线下核查取用水异常信息70多条,解决纳税水量核定问题400余项。
德州市最近出台了《德州市城乡供水条例》,下一步,市水利局将如何贯彻落实?

赵传雷:《德州市城乡供水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出台,标志着德州市在全省率先建立起从水源头到水龙头的全过程、全链条法治保障体系,是迈向城乡供水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一是加强宣传,营造全民知法学法浓厚氛围。在新闻媒体开展专题宣传,在市水利局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播放《德州市城乡供水条例》微视频,开展《条例》有奖问答活动,引导群众积极保护城乡供水水源与供水设施,对污染供水水源、损坏供水设施以及违法供水用水的行为进行投诉举报。
二是开展培训,指导供水企业守法用法。组织水行政执法人员和法律专家到供水企业开展培训。指导供水企业守法,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水质、水量、水压标准稳定供水,发生水质不合格、水量水压不足、擅自停水等情况,要承担法律责任;指导供水企业用法,遇到破坏供水设施、偷水盗水等违法行为,应当收集证据、提供线索,依法维权。
三是组织排查,强化执法。对照《条例》要求,在全市组织开展供水问题大排查,全面梳理水源、水厂、供水管网存在的问题,对水源监管不到位、水厂运行不规范、管网设施私装改装等行为进行自查自纠。会同住建、城管、卫生健康、生态环境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严厉打击危害水源安全、破坏供水设施等违法行为。开展供水水质专项执法行动,对水质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责令供水企业改正,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报请政府批准后,责令停业整顿。
四是完善工程,提升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新建杨庄水库、夏津北城水库、齐河玉秀水库、宁津第二水库4座水库,实现每个县至少2个水库,保障水源安全;新建武城、夏津2座水厂,增加日供水能力13万方;新建95公里县乡供水主管网,改造346个村的村内供水设施,县市区全部建成“双循环”供水体系,提高供水保障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