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意义到底是啥
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这段时间,清理编外人员浪潮如火如荼。最典型的例子当属湖南省,就在这几天,湖南多地公布了清退编外人员的成效,成果斐然。
在新闻报道中,我们能看到很多令人振奋的数据。比如,常态市某县经过2个月的清理规范,共清退编外人员163人,每年结余地方财政资金200万元以上;永州某县截至9月20日,共有1038名被清退编外人员实现了再就业;湘潭市某县卫健、教育系统各清退500人。
众所周知,全国有1323个县。
如果每个县的卫健、教育系统都能清退这么多人,那全国县级卫健、教育系统就能清退上百万人。
如果把清退范围上升到市、区,再扩大到其他系统,那将有上千万人被清退,每年可以节省的数字将会是一笔天文数字,这些钱完全可以用于保障民生和经济发展当中。
事实上,编外人员的清退工作也得到了广泛认可和支持。编外人员作为一种特殊的用人形式,起初是为了解决公共事业领域人力不足的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制度性的弊端。
许多地区存在大量编外人员,存在养闲人情况。又有许多地区把编外人员作为安置就业的手段,进行大量招募,造成资源的浪费。
同时,还有不少有正式编制的体制内员工开始“躺平”,不工作,转而雇佣编外人员来工作。
这里,不是说编外人员没有用,但我们不能舍本逐末。
通过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可以将更多精力和资源投入到核心业务上,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此举也是对工作制度的规范化和完善。
当然,对于被清理的编外人员而言,这是一件很难接受的事情。一些编外人员表示,他们为单位做出贡献,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清理编外人员无疑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困扰,甚至波及到了他们的生活和家庭。此外,还有一些人担心清理编外人员会给运营带来一定不稳定因素,影响正常的工作秩序。
毕竟对编外人员本身而言,被清退后他们就失去了工作和收入来源,很多人大半辈子都在体制内工作,现在“重新就业”,一时间很难适应,如果全国都开始推动编外人员清退工作,上千万人一起涌入就业市场,无疑会造成巨大压力,尤其是当下经济形势并不好。
但是,不清退已然不行!
因为地方财政要扛不住了。
所以,对于这些争议,关键是要做好清退人员的保障工作,不能“一刀切”将人从体制内推向社会。
这里提几个建议:第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根据个人需求并结合个人实际情况推荐一些比较匹配的工作岗位给被清退的编外人员;第二,要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比如,湖南某县,就为681名被清退的编外人员免费提供中式烹调师、营养配餐员、按摩保健师等公众培训;第三,要加大创业支持,给予技术、费用、渠道支持;第四,要向发达地区输出劳务,组织被清退人员到经济发达省份打工。
地方财政高度紧张,养不起8000多万人员是客观事实,但是, 也有很多人表示,体制内人员清退,不应该以是否有“编制”来进行区分。
编制,到底是什么?是工作能力的证明,而不是躺平的护身符。
所以,体制内人员清退,应该以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工作意愿来进行区分,将那些躺平者、不愿意为人民服务者,清退出队伍。
感谢阅读!
请点点关注和分享,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