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英国的政党政治形成于 19 世纪,进入到 20 世纪之后政党政治在英国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伴随着政党政治的成熟,英国犹太人的政治地位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一方面犹太人开始可以进入英国权力核心——其象征是 1909 年赫伯特·塞缪尔首次公开地以犹太人的身份进入了内阁;另一方面,1918 年选举改革将选举权扩大到了每一个年满 30 周岁,且在当地居住满半年的英国居民身上,更多来自东欧的犹太移民也就因此获得了选票。
而英国锡安主义运动的主要参与者就是东欧移民,因此随着更多的锡安主义者获得选举权,锡安主义也就成为了各政党可以用来争夺犹太选民情感的政治资本。
英国锡安主义者与自由党
作为一个整体而言,自由党对英国的锡安主义运动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声音,支持者大有人在,对此持保留意见的也不乏其人。但总的来说,自由党对英国锡安主义运动的态度还是相对宽容的。首先,作为自由主义的信奉者,英国自由党人一直支持宗教宽容,他们习惯性的同反犹主义划清界限。
因此宽容的对待犹太人,犹太移民一直是自由党的主流思想。其次,在自由党内部有许多极富影响力的党员,如劳合·乔治,温斯顿·丘吉尔,赫伯特·塞缪尔等人,十分同情锡安主义运动甚至本身就是锡安主义者。而 1917 年《贝尔福宣言》的发表也的确同一些自由党人的支持有一定的联系。
然而面对自由党的这种态度,英国的锡安主义者们却并没有积极的去迎合,甚至刻意的对自由党十分疏远。英国锡安主义者的这种态度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首先,1906 年自由党上台之后所施行的种种政策,深深的伤害了曾经支持过他们的犹太移民的感情。
20 世纪之初,犹太移民因为深受排外情绪的冲击,因此他们会自然而然的把对力主通过《外侨法》的保守党的不满情绪转化为对自由党的支持,他们认为如果保守党执政的话“会对英国犹太人的自由给予致命的打击”,因此在 1906 年的大选中短暂的支持了一次自由党。然而自由党上台之后并没有如他们期望的那样废除《外侨法》,为此犹太移民感到十分愤怒。
自由党上台之后还计划推翻保守党在 1902 年制定的一项扶助私立学校的教育法案,本来自由党的这个政策并非是针对犹太人的,但是犹太人,尤其是东欧移民曾在这个法案中获益颇多,因此也对自由党的做法十分反感。更为关键的是,1907年英国同帝俄签订了《英俄协约》,同当时迫害犹太人最为疯狂的国家签订这样一个协约更让犹太移民对自由党失望透顶。
从 1903 年就开始成为自由党党魁的赫伯特·阿斯奎斯对锡安主义运动一向不很友好,1922 他在一次演讲中声称“应当减少我们在中东、巴勒斯坦的任务,全力履行国内职能,现在该是我们撤退的时候了。”因此,即使自由党中有一大批热衷于锡安主义运动的成员,但是对英国锡安主义者而言,一个由阿斯奎斯领导的自由党是绝对不可信任的。
虽然在 1926 年劳合·乔治接替阿斯奎斯成为党魁,但此时的自由党早已不是一个有竞争力的政党了,很难引起锡安主义者的关注了。
英国锡安主义者与保守党的合作与分裂
在 1918 年之前,英国的锡安主义者大多支持保守党。这是因为,首先,从19 世纪 80 年代开始保守党就获得了英国犹太人主流民意的支持。成为了大多数犹太人惯常拥护的政党,在这种情况下,英国的锡安主义者多少会受到这种情绪的影响,跟随他们的前辈们继续支持保守党。
其次,更为重要的是,在 1918 年之前,英国锡安主义者要求犹太人重返巴勒斯坦的主张同保守党限制、驱逐东欧移民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一种交集,在让犹太移民离开英国这一问题上,尽管英国的锡安主义者和保守党各自的出发点不同,但是在目的上双方却趋于一致。
作为一个典型的保守主义政党,保守党主要代表着英国社会中的右翼势力。在一定程度上,保守党最初对锡安主义运动的态度,根源于他们对待犹太移民的态度,而他们对犹太移民的态度又同保守主义紧密相连。面对 1881 年之后的移民潮,不同的政党表达了不同的立场,自由党尽管多次遭受到工会的压力,但是他们一直拒绝就移民问题立法。
毫无疑问,自由党人是以无私和人道的角度出发拒绝外侨立法的。但是这也是自由党的一个基本立场,因为他们认为,如果同意限制犹太移民进入英国,那么就等于背板了他们所信奉的自由主义价值,因为在当时很多的自由党人完全没有看到阻止外国的廉价商品进入英国的贸易壁垒同阻止制造这些廉价商品的外国人进入英国的法律壁垒之间的差别。
而保守党就很少为这种教条所困扰,他们一向反对自由主义。积极主张限制移民,并且要求把这种主张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在 1894 年 6 月保守党就曾计划出台一部《外侨法》,最终在 1905 年的时候落实。
作为限制移民政策的衍生思想,支持锡安主义运动在保守党人看来也就成为了解决国内大量犹太移民问题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手段。因此,出于让犹太移民远离英国的考虑,保守党对锡安主义运动是比较支持的,尤其是保守党内的犹太党员,他们几乎都是英国锡安主义运动
的支持者。
然而,从 1918 年英国的锡安主义者同保守党原本亲密的关系不仅开始出现裂痕,而且有了不断恶化的趋势。这双方关系恶化的根源可以追溯到 1917 年底劳合·乔治政府发布《贝尔福宣言》这一事件之上。
尽管在 20 年代保守党内的反锡安主义情绪开始抬头,但是英国的锡安主义者仍然没有同保守党彻底反目。这是因为在保守党内部还有一些很有吸引力的个人还在积极的为锡安主义运动奔走呼号,但是仅仅在 3 年后的 1929 年,芬博拉就因健康原因退休了,此后双方关系的恶化就无法阻挡了。
因为,首先,芬博拉捍卫锡安主义者利益的行为实际上都是同保守党的政策相左的;其次,在芬博拉去世之后,锡安主义者认为整个保守党除了丘吉尔以外没有人值得信任;最后,就
保守党的性质而言,它并不是一个服务于穷人的政党。
进入 30 年代之后保守党和锡安主义者之间的关系完全破裂。1930 年之后,随着欧洲大陆反犹主义的兴盛,英国的反犹主义也与之遥相呼应,而保守党内的反犹势力也日趋的扩大,虽然在 1931-1935 年间保守党内仍有不少的犹太议员,但是他们的存在并未能阻止保守党对其内部反犹主义浪潮的包庇与纵容。
而 30年代开始的新一轮的犹太移民浪潮无遗又加重了英国的反犹情绪,这股浪潮主要是由为了躲避纳粹迫害的德、奥犹太难民引起的,这些移民同 1880-1914 年间的移民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基本上是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士,因此对中产阶级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保守党这种严重的反犹主义倾向,严重的损害了它在那些锡安主义者心目中的形象。
英国锡安主义者与工党的合作与斗争
1918 年之后,随着同保守党裂痕的不断加深,英国锡安主义者同工党的关系就变的越来越密切。这是因为,首先工党是这一时期唯一一个明确提出支持锡安主义运动的政党;其次,从阶级属性而言,比起自由党和保守党,工党这个带有一定社会主义色彩的政党对下层民众和工人有着更强的吸引力,而构成英国锡安主义运动主力的恰好是犹太社团中的下层民众。
工党之所以会发表这样的政纲,是有深刻的历史背景的。首先,工党在这一时期采取支持锡安主义运动的立场,同英国的锡安工人党的长期宣传是分不开的,锡安工人党是散布于欧洲各地的一个支持锡安主义的社会主义组织,英国的锡安工人党出现在 1903-04 年间。
工党投之以桃,锡安主义者自然报之以李。在 1918 年选举改革之后,大量的东欧移民获得了选举权,而据 1934 年的一份名为《伦敦工人生活再调查》的文件显示,在 20-30 年代,东欧移民聚居的伦敦东区,有 13.7%的犹太工人阶级的生活是处于公认的贫困状态,而现实中处于半贫困或是温饱状态的人口比例要比这个数字高出许多,因此从这方面看,在当时有很多的犹太工人阶级是在贫困或相对贫困的状态中的。所以这些人在获得选票之后,出于自身的阶级状况,基本上都成为了工党的支持者。
结语
从锡安主义者同英国三个主要政党的互动关系中不难看出,政党对锡安主义运动的态度是左右锡安主义者政党倾向的重要因素,此外政党的阶级属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锡安主义者的政党倾向。
在大量移民获得选举权后锡安主义运动成为了可资政党利用的竞选资源,各政党均在不同的程度上表达了对锡安主义运动的善意,以便吸引犹太选民。而锡安主义者也积极的用手中的选票来支持他们所中意的政党,甚至进一步影响到政党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