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以色列不仅通过武器贸易相互联系。而且这两个国家都奉行民族主义优越论,并利用这种优越感压迫穆斯林,而且都把自己伪装成进步和促进和平的国家。本文是Guli Dolev-Hashiloni对《敌对家园:印度和以色列之间的新联盟》一书作者Azad Essa的采访,原文希伯来语。
2018年,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前往印度,进行了一次被称为历史性的外交访问。以色列代表受到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的热烈欢迎,这是两国极右翼政府之间紧密联盟的新举措。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血腥的政治联盟,首先联盟是基于军火贸易之上的。例如2015年至2019年间,以色列对印度的武器销售量增加了175%。
几个月前,冥王星出版社出版了《中东之眼》高级记者阿扎德·埃萨的著作《敌对家园:印度和以色列之间的新联盟》。
阿扎德认为,印度和以色列日益亲近的原因,远比这两个侵略者国家眼前的军事需求更深层次。两个国家都利用宗教(以色列的犹太教和印度的印度教)来为仇视伊斯兰教的行为作辩护;两个国家独立后种族清洗的历史;自诩追求和平的虚假外表:这些只是将犹太复国主义和印度民族主义联系在一起的历史、政治和意识形态相似之处中的一小部分。
新书出版之际,正值印度发生种族暴力骚乱之际,记者与阿扎德就印度与以色列之间的关系、印度右翼意识形态--印度教以及印度对克什米尔的占领等问题进行了交谈。
您的书探讨了导致以色列和印度极右翼政府之间如此强大的军事合作的原因。但在我们深入探讨之前,您能否为我们概述一下目前两国之间的关系?
如今印度购买了以色列向全世界出售的所有武器的近50%。印度最近还开始联合生产以色列武器,这将标志着这种关系进入了下一个阶段,印度将帮助以色列在全世界扩大武器市场。印度将帮助以色列向世界其他地区出口武器,这使得这一联盟尤为危险。我的书研究了这些关系的形成,军事关系构成了联盟的核心。
这解释了莫迪和内塔尼亚胡笑容灿烂的原因:一个收到了成堆的武器,另一个收到了成堆的金钱。那么这种关系究竟始于何时?
早在1962年印度和邻国爆发战争时,以色列就首次向印度提供武器。当时两国没有建交,但这并没有阻止彼此的合作。此外,以色列并不反对使用军售作为外交的替代手段。
从那时起,印度就经常从以色列购买武器,摩萨德和印度对外情报部门也从60年代末开始共享情报。但直到1992年两国关系正常化后,两国关系才开始全面升温。
2001年9月11日事件发生后,全球反恐战争爆发,两国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两国都利用反恐战争和 "穆斯林恐怖分子 "的恶名来扩大关系网和扩充武器库。2014年莫迪出任总理后,两国关系转变为战略伙伴关系。
但根据您的书中所写,这不仅仅是一种务实的联盟关系。您指出了以色列和印度之间深刻的历史相似性,并声称当代地缘政治的抉择就取决于这些相似性。
正是如此。事实上,今天这种关系的故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犹太复国主义和印度教的兴起。
Hindutva 一词意为 "印度教 "或 "印度教的方式"。这一思潮的创始人是印度民族主义运动的右翼分子,他们认为印度原本是一个印度教国家。他们认为,穆斯林污染了这个国家,印度只有再次成为一个印度教国家,才能恢复昔日的辉煌。因此在最基本的层面上,犹太复国主义和印度教都发展成为排外性和扩张性的政治意识形态,将宗教工具化,将穆斯林妖魔化。
而且两者都是在大英帝国主义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话是没错,但两者也有一些明显的区别。在巴勒斯坦,这个倾向更容易被看出来,因为犹太复国主义者来自欧洲,开始了他们的殖民定居项目。而在印度次大陆,印度教民族主义者和至上主义者与印度国民大会(INC)一起为印度划定了另一种愿景,印度国民大会是该地区主要的民族解放运动,由圣雄甘地和后来成为印度首任总理的贾瓦哈拉尔·尼赫鲁领导。
印度教民族主义者和印度教至上主义者希望建立一个印度教国家,就像犹太复国主义者希望建立一个犹太教国家一样。相比之下,甘地的印度民族主义党希望建立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国家。该党成功地将自己塑造成世俗、民主和反殖民的形象,但该党也是由上层种姓印度教徒主导的,他们仇视伊斯兰教,并将印度神话作为其建国愿景的一部分。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即使在莫迪之前,印度的达利特人(种姓的最底层)和穆斯林少数民族同样处于最底层。然而在莫迪的领导下,印度教或印度教民族主义现在处于国家的最高层,以犹太国家的类似形象建立印度教国家的计划正在顺利进行。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印度教和犹太复国主义都借助于古代神话来实现其国家地位以及对土地和权力的权利。它们都利用宗教来为自己的观点辩护。
但这都是意识形态层面上的。这些相似之处在现实中是如何体现的呢?
这就是克什米尔和巴勒斯坦进入我们讨论范围的原因。因为在巴勒斯坦和克什米尔,犹太复国主义和印度教的结果最为明显。印度的占领和以色列的占领并不相同,但它们又有许多相似之处。
印度和以色列的诞生都伴随着大规模的种族清洗行为。在克什米尔的查谟地区,历史学家称有20万克什米尔人被杀,另有50万人流离失所。巴勒斯坦也发生了巨大的人道灾难,75万巴勒斯坦人被驱逐。从那时起,克什米尔和巴勒斯坦都存在某种形式的占领和定居者殖民主义。
对以色列和印度来说,对犹太复国主义和印度教来说,控制巴勒斯坦和克什米尔都是国家的生存问题。当然它们的策略也非常相似:以色列和印度都让记者噤声、将公民社会定为犯罪、残害抗议者、实施集体惩罚、拒绝归还战士的遗体或摧毁与抵抗运动有关的人的整个家园。今天,克什米尔被称为世界上军事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士兵和兵营几乎随处可见。
除了军事占领,您还写到了两国为军事占领辩护的软外交。在阅读过程中,我惊讶地发现,您说道"国际瑜伽日 "就是一项反穆斯林措施。
自莫迪 2014 年就任总理以来,他一直试图将瑜伽描绘成'古老的印度'习俗,以及'印度献给世界的健康、养生与和平的礼物'。作为这些努力的一部分,正是他的政府在联合国提出了一项决议,呼吁设立国际瑜伽日。
莫迪一方面将自己宣传为睿智的长者,另一方面却推行印度教右翼至上主义议程,通过公开私刑和恐吓活动将穆斯林和其他少数民族作为替罪羊和攻击目标。因此问题不在于瑜伽,而在于瑜伽如何被印度和印度教民族主义者蓄意利用和武器化,以掩盖他们印度教至上的计划。
以色列也有类似的做法,它将自己描绘成文明优越、自由、和平的国家,在压迫和占领巴勒斯坦人的同时促进LGBTQ+群体的权利。以色列的公关机器将以色列描绘成一个高科技中心,正在为世界创造创新的解决方案--比如在水资源管理或农业方面。这蓄意掩盖了以色列窃取土地和水源、侵占他国资源的事实。因此,也难怪印度今天与以色列能保持着如此良好的关系。
采访记者简介:古利·多列夫·哈什洛尼 (Guli Dolev-Hashiloni)柏林全球历史项目的硕士生,也是一名政治活动家。他目前还参与各种与电影相关的活动,例如《幕外电影杂志》和《团结特拉维夫人权电影节》。
声明:本文观点系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日新说观点,仅供学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