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迪遇刺真相: 60年后,谁是幕后主使?中情局?还是政府的阴谋?

2023年06月22日17:36:01 国际 1370

肯尼迪遇刺案,这个让无数美国人摸不着头脑的历史悬案,最近又一次被扒了出来。肯尼迪的侄子小罗伯特在采访中指责中情局参与其中,并且这60年来一直在隐瞒真相。

这番言论倒也不出人意料,毕竟这么长时间过去了,居然还有人会相信政府当年的“独狼论”吗?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总统在德克萨斯州遭遇暗杀,震惊全美。按理来说,总统遇刺应该是国家头等大事,需要彻查清楚才对得起公众。但事实上,政府的办案效率可谓史上最快——仅70分钟,嫌犯奥斯瓦尔德就被逮捕了;两天后,又有人刺杀奥斯瓦尔德,随后3年内相关人员死亡18人。案子就这样破了,政府得出的结论是奥斯瓦尔德一个人干的,没有什么阴谋。让人咋舌的是,政府这种荒唐的说法居然拿得出来。

肯尼迪遇刺真相: 60年后,谁是幕后主使?中情局?还是政府的阴谋? - 天天要闻

奥斯瓦尔德这样的小人物,就能在密保森严的情况下击毙总统?连续的诡异死亡令人深思,但政府机器似乎都在迫不及待地结束这个案子,扫干净一切迹象。官方报告完全无法令人信服,民众的质疑也就此积压了60年。随着时间推移,各种研究与新证据都在放大这个案件的阴谋论色彩。一些学者和记者提出,中情局才是幕后真正的黑手。肯尼迪推行的政策影响了军工复合体的利益,他对古巴的政策也遭到中情局的强烈反对。而奥斯瓦尔德有中情局背景,就被选中充当了替罪羊的角色。这种说法似乎也更合乎逻辑。

肯尼迪遇刺真相: 60年后,谁是幕后主使?中情局?还是政府的阴谋? - 天天要闻

当然,我们无法完全判定这就是真相。但政府失去公信的处理方式,让人们不得不猜测更阴暗的可能。中情局这样的组织,其龌龊的一面已为人所知。如果它真与此案有关,那也不足为奇。许多年过去了,相关证据早就被毁尽灭迹,真相恐怕永远也难有定论。这桩冷案或许只能在阴谋论的纠葛中迷离下去,永远也无法给那段历史画上一个句号。或许,这也是美国社会一直无法摆脱的噩梦。一个民主国家的政府机构,若真能如此随意地遮掩真相、漠视公众,其后果实在太令人不安。如今中情局的声势依旧强大,但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意识到,某些机构的权力似乎大到了不受控制的程度。以至于,它们为维护自身利益,可以隐瞒重大的历史真相,而不会因此受到任何的制约和惩罚。这种失衡的现实,恰恰是美国社会内部矛盾不断累积

肯尼迪遇刺真相: 60年后,谁是幕后主使?中情局?还是政府的阴谋? - 天天要闻


事实上,肯尼迪案只是美国政府长期以来掩盖真相和滥用权力的一个缩影。从水门事件伊拉克战争,从政府监控项目到各种阴谋论,美国社会一直无法摆脱对政府的不信任感。这有时候让人觉得,美国的民主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一种形式,而真正掌握大权的,是那些独立于选举和公众监督之外的庞大机构与集团。

中情局就是其中一个代表。它在冷战期间几乎可以为所欲为,以“国家安全”为名行使各种超法权力。虽然时代变了,但它依旧觉得自己高高在上,不必对任何人负责。如果它真的参与了肯尼迪案,那也只会成为它漫长历史上的一页。而公众的质疑与抗议,它们也许会理都不理。有人说,中情局已经成为一种“政府之内的政府”。

它几乎不受约束,各种监督机制对它不起作用。它有自己的路子与规矩,并非总统或国会可以左右。更加荒谬的是,即使它犯下错误乃至滥用职权,公众也很难追究它的责任。你能指望它自行调查自身错误吗?它实际上掌握着巨大的权力,却几乎不需要为此承担任何的责任。这就是中情局之类机构让人觉得棘手的地方。它们处于美国法制框架之内,却又高高在上,仿佛这套框架不适用于它们。如果说美国法治精神体现在公开与透明上,那么中情局就是这个理念的对立面。它的运作更接近于黑社会,而非一个民主国家的政府机构。

肯尼迪遇刺真相: 60年后,谁是幕后主使?中情局?还是政府的阴谋? - 天天要闻

然而,它依靠的正是美国政府的权力与资源,在为自己出谋划策的同时,也让政府的失信进一步加深。事实上,任何政权或社会制度都无法彻底避免滥用权力的情况出现。但一个民主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感一旦形成并积累,会对社会稳定与发展产生潜在的危害。美国社会之所以一直无法完全摆脱疑虑,正是因为长期以来有太多的案例表明,某些机构似乎可以凌驾于公众监督之上,它们的权利高人一等,责任却模糊不清。对于中情局可能参与肯尼迪案一事,我们无法定论。但它过去的所作所为,已经足够让人怀疑它有这个能力与动机。它可以为了自身利益隐瞒重要历史真相,操控舆论导向,它似乎可以为所欲为。这也许正是让美国社会永远无法摆脱噩梦的根源——政府机构的权力如果无法受到有效约束,民众对它们的不信任就会无限膨胀,直至一触即发。

这是整个社会的危机,而非任何个人或政党所能完全控制或解决的。限制权力,还政于民,让阳光成为最好的消毒剂——这或许是美国社会真得需正视的根本之策。然而,这道理简单,要做却艰难无比。美国民主制度的缺陷在于,政府权力来源于选举,但选举又无法确保那些掌权者对权力的合理运用。政治家的任期短暂,但庞大政府机构却是永恒的。一届政府可能还对公众有所回应,但机构有自己的惯性,它更在意自身的利益与生存。它可以等待政治势力的更替,但自己总是不会改变。如此一来,机构与集团便可以凭借实力与影响力,左右政策走向,并限制政府权力的限制者——媒体与公民社会的作用。

肯尼迪遇刺真相: 60年后,谁是幕后主使?中情局?还是政府的阴谋? - 天天要闻

信息不透明才会有猜疑,权力越大责任越模糊,公众就越无法信任。而失去公众信任的政府,其权威与合法性也将难以维持。这是危及民主社会稳定的重大因素。然而,怎样才能推动机构与权力的限制与透明化,依然是一道难题。一方面,政府自身缺乏限制自身权力的动力;另一方面,公民社会的力量也难与庞大政府机构抗衡。一些人曾呼吁设立独立的监督机构,但谁来监督监督机构,而它们又会不会重蹈覆辙,成为新的利益集团?许多担忧与未知数,让美国社会陷入权衡的迷局。或许最终,还是依靠公民社会的觉醒与行动,才是突破的希望。机构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信任与支持,只有人民意识到其危害并监督了这份支持,它们才有可能不再凌驾于所有人之上。

肯尼迪遇刺真相: 60年后,谁是幕后主使?中情局?还是政府的阴谋? - 天天要闻

然而,这需要每个公民都对事件保持警醒,形成广泛共识,并付诸行动,这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总的来说,美国社会之所以一再陷入对政府不信任的循环,是因为权力的运作一直无法达到让人满意的透明和责任。机构追求自身利益,政府又不能有效约束机构,这导致公众的担忧无休无止。肯尼迪案或许永远无法水落石出,但它提醒人们,权力的运作需要一种平衡——平衡个人与社会,短期与长期,族群与整体。如果哪怕一边失去控制,这个平衡就会被打破,社会就会陷入难以自拔的怪圈。这是每个社会都需不断检讨的课题,而美国也不例外。无论过去如何,希望未来能有所改变——这也许是人们不断探讨这个案件的意义吧!但愿有朝一日,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公众信任,并真正为公众服务,社会也能排除种种阴影,更加向阳而行。

国际分类资讯推荐

四川发布一批干部任前公示,涉多个省管高校正职 - 天天要闻

四川发布一批干部任前公示,涉多个省管高校正职

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四川省党政领导干部任职管理办法》等规定,为进一步减少用人失察失误,把干部选好选准,现将白洁等同志拟任职情况公示如下:白洁,女,满族,1977年9月生,在职博士研究生,中共党员,现任四川旅游学院党委常委、
伦敦拒绝效仿华盛顿向以色列扣留武器 - 天天要闻

伦敦拒绝效仿华盛顿向以色列扣留武器

卡梅伦说英国不支持在拉法进行大规模军事行动英国已明确表示不会跟随美国拒绝向以色列运送武器,英国外交大臣戴维·卡梅伦(David Cameron)谈到两国在这方面存在“非常根本的差异”。卡梅伦周四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美国是以色列政府武器的巨大
张工会见中国中煤董事长王树东一行 - 天天要闻

张工会见中国中煤董事长王树东一行

5月8日下午,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工在迎宾馆会见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树东一行。此次中国中煤在津设立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能源与低碳技术创新中心,是落实京津冀重大国家战略的具体实践,也与我市创新发展目标高度契合。
震动金融圈!张红力,被开除党籍 - 天天要闻

震动金融圈!张红力,被开除党籍

5月9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通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对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原党委委员、副行长张红力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调查。
乌克兰到底在为了什么而战斗? - 天天要闻

乌克兰到底在为了什么而战斗?

本期我们将探讨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乌克兰到底在为了什么而战斗? 近年来,国际局势日益紧张,乌克兰作为欧洲的一个国家,也不断地面临着各种挑战。在这个充满火药味的舞台上,乌克兰人民一直在为自己的信仰和理想而战斗。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乌克兰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