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美国财长耶伦写信给美国众议院议长麦卡锡,请他就提高美国债务上限问题与拜登政府进行紧急磋商,否则6月1日美国政府将面临非常尴尬的情况,也就是没有办法如期偿还相关国债利息,这在美国历史上属于首次。此事一旦发生,便真的会发生谁都无法预测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毕竟美国如今的名声不太好,而“去美元化”已经成为各国的选择,如果美国此时没有如期偿还其他国家购买美国国债的利息,由此引发的后果有多大也可想而知。因此,作为美国财长的耶伦非常着急,以至于写信给麦卡锡议长,要求他赶紧就这一问题与拜登政府进行紧急磋商,而美国财长耶伦之所以如此着急上火的原因也很多。
第一,留给耶伦的时间已经不多。按照耶伦在信中表达的意思克制,6月1日美国偿还债务人的时间就快到了,从5月1日至6月1日只差一个月时间。如果美国政府与议会没有就提高债务上限问题达成共识,美国政府将面临非常尴尬的情况,也就是没有钱偿还国债利息,这对美国而言,既是历史首次,同时也可能是霸权危机的最后一次。耶伦着急上火的原因就在这里,时间已经不多,各位大佬该是放弃分歧、坐下来好好寻求共识之时。
第二,耶伦之所以着急上火还因为,目前耶伦作为拜登政府的财政部长,她提出的提升美国债务上限议案与美国众议院议长麦卡锡自己搞出的这一提高债务上限的方案大相径庭。按照此前广泛流传的消息,作为财长的耶伦希望将美国债务上限直接提升至50多万亿美元,与当前的31.4万亿美元相比,实现大幅跃升。虽然这一坊间流传的消息没有得到耶伦的承认,但从耶伦的表态以及当前拜登政府大幅的开支而言,如果能够一步到位将美国债务上限无限提升当然是一件好事。
目前的问题在于,麦卡锡作为新任众议院议长而且是共和党籍众议院议长,不愿意给拜登政府开这个口子。一旦开了这个口子,也就意味着,拜登政府手上拥有更多砝码,这对于即将举行的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的共和党候选人而言绝对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两党之间的党派伐役,导致美国提高债务上限问题成为两党之间相互博弈的砝码,双方之间相互踢皮球并指责对方对美国不负责任。这种互相扯皮就让耶伦感到很着急,耶伦认为,两党之间可以有不同意见,但在涉及美国的国家利益问题,尤其是美国信誉问题时,还是希望两党能够采取一致行动。因此,从去年开始,耶伦在各种公开场合不断呼吁美国众议院做出让步,并提升债务上限。
第三,实际上耶伦也很清楚,目前美国的债务危机问题不仅仅是提高上限问题,美国当前的金融界问题重重,尤其是银行业的暴雷越来越多。此前不久爆发的硅谷银行、签名银行危机最终在美国监管部门的强硬出手之下暂时平息下来,但前天美国第一共和银行又暴雷。虽然美国监管机构采取了果断措施,立即接手第一共和银行,但从硅谷银行、签名银行再到第一共和银行,美国银行业爆出的丑闻就让外界怀疑,美国金融业是否还有前途,还能不能让人放心投资。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提高债务上限问题国会没有达成一致共识,国债上限危机问题与当前的银行业金融暴雷危机一旦叠加,由此可能带来的后果真的会摧毁美国的金融根基。因此,这也是耶伦着急上火的原因,并要求麦卡锡赶紧坐下来,两党之间进行紧急磋商,以此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否则国债上限问题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稍微解决不好市场信心就会备受打击,由此带来的结果谁都无法预料。
5月1日,作为美国财长的耶伦之所以如此着急上火地写信给美国众议院议长麦卡锡,请求他就提高债务上限问题赶紧坐下来好好商量的原因正在于此,而耶伦的这一愿望能否实现也值得探究。
总体而言,耶伦的这一愿望能够实现,毕竟所谓的提高国债上限问题只是麦卡锡用以拿捏拜登政府的砝码,当他获得自己想要的政治利益后,也一定会就国债上限问题拿出共识与方案,这一点作为共和党籍的麦卡锡一党还是心里有数的。目前的问题在于,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即使美国两党就提高国债上限达成共识,多印出来的这么多国债也不知道卖给谁,美国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不在于能否提高上限,而在于能否将多印出来的国债卖出去。
2008年美国国内发生了因房地产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当时美国开始大放水,希望能够通过大水浸灌的方式转移美国国内的金融危机。当时全球很多国家无论是出于自愿与主动还是出于被动,能够承接美国的盘子,到了2023年这种情况不会再发生。毕竟15年时间过去了,2023年的国际局势与2008年的局势完全不一样,2008年中国主动承接了美国很多国债,因为中国还处在经济发展的快速生长期,中美关系还没有出现像今天这样的波折。因此,那时中国为了自身的发展,也为了避免美国对中国进行打压,中国不得不买下美国国债,以至于成为美国销售给外国国债的最大持有者。到了2023年,美国已经完全将中国视为对手,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不能指望多印出的债务能够转移给中国,让中国心甘情愿购买,美国应趁早收拾起自己这点小心思。与此同时,其他国家与地区是否愿意接盘美国国债也要打一个问号,做出这一判断也基于多种原因。
一方面,这些国家在三年的疫情中本身就处于经济复苏乏力的情况,如今让这些大病初愈的国家购买美国国债,这些国家也没有多大的胃口,无法吃下美国的国债。
另一方面,在“去美元化”如火如荼的今天,美国债务是否还能够作为最保险且最有价值的投资,还真说不定,毕竟身处大变局时代,货物、商品、技术才是实打实的资源。从美国国债未来发行的市场角度而言,即使耶伦此时写信给麦卡锡,并最终达成提高国债上限的共识,但美国要想再现2008年危机那样转移矛盾的辉煌,估计已经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