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纬51°40′—53°00′、西经57°40′—62°00′的大西洋海面上分布着由东福克兰岛、西福克兰岛和776个小岛组成的总面积12200平方公里的福克兰群岛。福克兰群岛这个名字是英国人给取的,而阿根廷则称其为马尔维纳斯群岛(简称马岛)。位于阿根廷领海内的马岛距离阿根廷陆地领土500多公里,然而就是这个阿根廷家门口的群岛却实际处于英国的控制之下。英国方面认为1592年渴望号上的英国航海家戴维斯是第一个发现该群岛的人。
英国方面这种说法在国际上并无任何佐证。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有明确文字记录的第一位发现马岛的人是1600年的荷兰人威尔德。1764年法国航海家布干维尔率先在东福克兰岛建立居民点,次年英国人也开始在岛上定居,1770年占据南美大陆的西班牙殖民者驱逐了岛上的英国人并于1767年左右买下法国居民点的全部产权。1771年英国以发动战争作为威胁恢复其西福克兰岛的前哨基地。
需要注意的是这时的英国只控制着西福克兰岛,而东福克兰岛仍一直处于西班牙统治下。1774年英国因为经济原因撤出西福克兰岛,但并未公开声称放弃对西福克兰岛的主权要求。1816年7月9日西班牙殖民地阿根廷宣布独立,1820年阿根廷宣称继承了西班牙对福克兰群岛的主权。1833年初英国将岛上的阿根廷官员驱逐出岛。从那以后英国和阿根廷围绕该群岛的归属问题始终争执不下。
英国与阿根廷围绕马岛的领土归属问题在1982年引发了两国之间的战争。1982年4月2日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命令阿根廷军队全面占领马岛。由于英国方面在马岛的防守力量相当薄弱,所以阿根廷军队仅遭遇轻微抵抗后就占领了马岛全境。表面上阿根廷这么做是为了马岛主权,可实际上是想借这场战争转移人民对国内经济问题的关注。1981年阿根廷的通货膨胀率高达600%以上。
同一年阿根廷的国内生产总值下降达11.4%,制造业产量下降为22.9%,薪资增长却只有19.2%。如此糟糕的经济形势使阿根廷对执政的加尔铁里军政府日益不满。加尔铁里政府试图通过对外战争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但一个内部问题重重的国家发动对外战争只会落得内外皆输的下场。现代化的战争早已不再只是简单的两军对垒,而是双方综合实力的全面较量——国内政治经济局势同样会影响到他们的作战效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个内部都不团结的国家却指望通过对外战争来转移国内矛盾还谈什么人和呢?那么不占人和的阿根廷占不占天时地利呢?其实英国早在1979年就因为预算收缩而秘密和阿根廷进行移交福克兰群岛的谈判。1981年英国计划从福克兰群岛撤军。虽说英国当时在和阿根廷进行关于移交马岛的谈判,但在没达成协议之前不能视为英国已向阿根廷承诺归还马岛,而撤军也只是缓解国内财政压力之举。
事实上这并不意味着英国放弃马岛。英国方面所能做的最大让步就是在阿根廷承认英国在马岛的石油、渔业等资源上的优先权益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同阿根廷就移交马岛一事达成协议。可阿根廷的加尔铁里军政府却从一开始就低估了英国可能会不惜使用武力捍卫马岛的决心。加尔铁里认为英国在二战后已放弃了那么多的殖民地,而且在马岛问题上也已在开始准备撤军,所以加尔铁里以为自己就算真把马岛拿下来也不会引起英国多大反应。
阿根廷从一开始就对英国会选择开战的可能性估计不足,所以阿根廷方面对战争并没进行充分的准备。直到英国海空军跨越大半个地球来到家门口时阿根廷人还感觉这场战争犹如凭空从天而降一般。阿根廷方面甚至没在马岛建一个可供战机起降的临时机场。当战争爆发后英军轻而易举就掌握了马岛海域的制海权与制空权。丧失战略主动权的阿根廷从一开始就在天时上陷入被动地位。
由于阿根廷始终没在马岛搭建一个可供战机起降的临时机场,所以阿根廷空军的飞机只能从本土机场起飞。马岛表面上看着是离阿根廷本土挺近的,但靠近马岛的阿根廷南部地区并非其国土主体部分。阿根廷南部地区就像是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加拿大北部地区。阿根廷的经济资源、军事力量大多部署在北部地区。阿根廷本土的几个主要空军机场到马岛的平均距离都在800公里以上。
当然这样的距离肯定还是没从英国本土到马岛的距离远,但这对阿根廷军队而言已算是远征了。以阿根廷空军的战机性能要保证在马岛附近的待击航程就必需进行空中加油。双方的差距不仅体现在武器装备上,而且在组织管理上同样也相去甚远。当皇家海军特遣舰队在跨越大半个地球的开赴马岛途中完成编队、补给和训练的时候阿根廷军队甚至无法向马岛运送足够的补给维持岛上两万多阿军的正常作战。
英国特混舰队到了马岛以后阿根廷就再没所谓家门口作战的地利优势了。有航母坐镇的英国特混舰队实际上就相当于海上的移动堡垒。英军一开始的确是需要跨越大半个地球调兵遣将,但特混舰队掌握了马岛海域的制海权与制空权以后阿根廷反而需要跨越800多公里航程前来作战。马岛战争中英军的动员堪称教科书般的操作:精准的预测、合理的分配、快速的配装......英国出动的近3万人特混舰队每天需要消耗60吨食物。
英国为此动员了30多家企业提供了部队60天内所需要的物资。英国考虑到战区靠近南极还紧急动员50家企业生产寒带作战服。此外英国还征用了21艘商业油轮进行油料供应。反观阿根廷在自己家门口打仗都缺衣少食:士兵住的是没防寒功能的帐篷,穿的是没有防寒功能的作战服。战争期间阿军不少伤员因寒冷截肢。穿不暖的阿军士兵同样也吃不饱:他们每个人每天只吃一顿饭,而且每顿饭就只是一个军用罐头。
在两军交火后岛上的阿根廷军队因为缺乏足够的弹药和补给而没发挥多大作用。1982年4月30日英国海空军完成对马岛周围200海里范围内的海上和空中封锁,剩下的便是对困守在马岛上的阿军进行“瓮中捉鳖”。5月21日英军开始在马岛登陆后虽连遭猛烈抵抗,但还是在6月14日占领全岛。战至最后时刻阿军平均每人手中只有6发子弹。眼见大势已去的加尔铁里只好电令马岛驻军投降。至此历时74天的马岛战役结束。
马岛战争期间双方除了正面战争的对抗之外还在外交上进行着一场博弈。双方都希望在国际上争取尽可能多的国家站在自己一边,然而在这场博弈中阿根廷就像正面战场上一样遭遇完败。当时的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是在美国的扶植下得以上台的,因此他执政时期一直奉行亲美政策。加尔铁里在决定发动马岛战争前曾和美国进行过沟通,而当时美国表示对阿根廷和英国的矛盾持中立态度。
可事实上美国还是更倾向于英国:美国和英国同属英语文化圈国家,而英国在二战后的外交政策也是唯美国马首是瞻。马岛战争爆发后撒切尔夫人和美国总统里根举行了会谈。会后美国放弃中立并向英国提供情报支持。在美国的影响下北约各国都采取了暗中支持英国的立场。北约各国虽没公开介入马岛战争,可实际上都暗中为英国提供资金、武器及情报等支持:法国当时就把自己的飞鱼导弹参数提供给了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