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日报》2022年10月12日“大城善治护航美好生活”系列特刊之一
连续三届获得“长安杯”
连续五次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
先后五次在中央政法委创新工作交流会上推介交流经验

武汉市连续三届获得全国平安建设领域最高奖“长安杯”
近三年来,武汉市牢记嘱托,努力答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武汉的“时代考题”,成功申报第一期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始终坚持把试点创建作为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的战略牵引。通过近三年的试点创建,全市政治社会大局更加稳定,基层基础更加扎实,人民群众安全感获得感持续提升。
实施联创共治
构建市域治理“新体系”
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契机,武汉市加强谋划推进,形成党委领导、多方联创、共建共治的工作体系。
在市委平安建设领导小组下,专门成立市域社会治理专项工作组,完善10余项议事规则和运行机制。全市113个市直部门、15个区落实党委(党组)主体责任,构建“横到边、纵到底”的领导体制。173个街道(乡镇)全部配齐街道(乡镇) 政法委员,明确政法委员直接负责试点创建,确保有人抓、有人管、有支撑。
在深入调研基础上,编制《武汉市社会治理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将组织体系、基础建设、保障机制纳入总体规划。配套出台综治中心建设、网格化管理等110余项制度规范,确保试点工作有规可循。
对标中央政法委印发的市域社会治理试点工作指引,将66项177条任务逐一明确牵头部门和责任单位,纳入全面依法治国和平安建设专项考评。开展试点创建“创新攻坚年”“百日冲刺”行动,目前,177条任务已全部完成。
防范化解风险
健全维护平安稳定“新机制”

武汉市洪山警方在商圈开展反诈宣传,提高老年人防诈意识。
“幸好民警及时劝阻,卡里近200万元养老钱保住了!”近日,正准备去银行给骗子转账的宋女士,被民警潘杰上门拦截劝阻,保住了养老钱。
近年来,市委政法委聚焦群众反映突出的养老诈骗、电信网络诈骗等问题,组织统筹多家单位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形成打击整治合力。在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中,武汉市对存案深挖彻查、对新案加快攻坚,截至今年9月底,共侦破案件692起,打掉犯罪团伙148个,抓获犯罪嫌疑人1596人,逮捕270人,追赃挽损19亿余元。

江岸区百步亭社区首席调解员陈立昌为居民调解矛盾纠纷
为将矛盾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武汉市大力推进多元解纷工作,邀请乡贤、退休法官等参与人民调解,打造“一街一品”品牌调解室130个,推动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对接联动,构建多部门、多行业协调联动的多元化解纠纷体系,涌现出亢铃、陈立昌、葛天才等一批全国、全省模范调解典型。
创新治理举措
解决人民群众“新期盼”

汉阳区龙湖东岸社区,社区群干和下沉党员在小区内巡逻。
武汉市不断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把居民从社区治理的旁观者变成了实打实的参与者,打造出“平安合伙人”“江汉管家”“天天敲门组”等自治品牌,涌现出青山青和居、东湖新城、光谷智苑、江岸百步亭、汉阳江欣苑等一批全国社区治理典型,武汉“红色物业”工作在中央政法委创新交流会上交流经验。
注重群众舒心生活的同时,武汉市还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市委政法委制定政法机关安商惠企的23条意见,让在汉企业安心发展。

光谷优化营商环境法治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服务(资料图)
今年3月,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优化营商环境法治服务中心”正式揭牌,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法院、检察院、公安分局、司法局,以及公证处、仲裁机构、律师事务所等作为常设成员单位入驻。企业有涉法诉求,无需四处跑腿,可在此获得“一站式”服务。
在市委政法委的统筹下,武汉市政法机关加强协调配合,努力营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办案效率;加大追赃挽损力度,合力破解“执行难”问题;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司法政策,严格执行涉企行政处罚“三张清单”制度,营造宽严相济的政策环境,助推全市高质量发展。
推动“多中心合一”
建设多元解纷“新平台”

青山区综治中心(矛调中心)工作人员在接待前来办事的群众。
“我们真是好运气,能遇到这么耐心的法官,帮我们化解了这起多年纠纷,终于可以把心放下来了!”这起纠纷是当事人直接申请江岸区矛调中心调处的首例相邻关系纠纷,未进入法院诉前、诉讼程序,现已调解成功。
2020年以来,武汉市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全覆盖建成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 四级综治中心3503个,按照“多中心合一、 一中心多用”模式,综治中心与矛盾调处中心、网格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整合打造,采取“常驻+席位”方式,选派信访、法官、律师等力量入驻办公,形成“调解优先、诉讼断后”的递进式矛盾纠纷分层过滤体系,推动矛盾纠纷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让群众反映诉求、解决问题“只跑一地、只进一门”。
坚持科技赋能
打造市域治理“新引擎”

“刘五桥政法先锋队”带领山城村7名党员走进武汉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资料图)
武汉市运用科技手段为市域社会治理引入新范式、创造新工具、构建新模式,推动形成“数据汇合、部门融合、上下贯通、精准高效”的工作格局。推进“雪亮工程”、政法协同办案、“微邻里”等6个智能化重点项目与城市治理深度融合。
武汉市江岸区塔子湖街道海悦社区大门处,居民打开“湖北健康码”对准闸机口“数字卫兵”终端,随即核验通过。
武汉市以科技助力常态化疫情防控,在“四站一场”、64个交通卡口等外防输入重点部位部署“数字卫兵”终端,该终端兼备健康码核验和行程卡采集、中高风险区预警功能,第一时间发现情况异常人员,切实提升卡口技防效能,高效保障重点部位。
依托大数据平台,武汉市发挥“武汉微邻里”系统直达基层网格的独有优势,助力做好外地来汉人员“落地检”。
运用信息化手段,下沉服务也更精准。今年6月,结合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的部署要求,市委政法委创新开展“政法先锋进村湾”活动,全市政法系统100支政法先锋队、1298名先锋队员深入到100个基础相对薄弱的村湾,参与平安建设、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等工作。
“武汉微邻里”每天将涉及100个村湾的问题实时推送给先锋队长。另一方面,先锋队在进村湾中发现的问题也能及时上报,汇集研判后将产生新的指令信息,让下沉工作更有针对性。
截至今年9月,通过开展“政法先锋进村湾”活动,先后化解矛盾纠纷376件,解决小事实事628件,政法先锋下沉的100个村湾社会治安警情下降34.8%,矛盾纠纷下降37.3%,村湾治理效能得到明显提升。
END
来源:中共武汉市委政法委员会
编辑:张媛
往期热文
欢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