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人有个问题始终弄不明白,为什么在非洲的中国男人不需要女人?
一个中国男人在非洲一呆就是一年、两年、三年甚至多年,身边没有女人,也不去找当地女人,实在令人无法理解。
非洲人在某方面能力超强,生活也比较放纵,不少非洲国家仍然实行一夫多妻制。
他们认为,男人就是茶壶,女人就是茶杯,一个茶壶自然需要配多个茶杯。
如果一个茶壶连一个茶杯也没有,那茶壶的水往哪儿倒呢?
在非洲,经常见到白人身边依偎着身材绝好的黑妞、也经常见到健壮的黑小子挽着欧美来的白人姑娘,而唯有中国男人是孤独的。
红灯区里看到黑皮肤的、白皮肤的大男人出出进进,却难得看到黄皮肤的中国男人一夜风流。
中国男人自有自己的说辞:“艾滋病,谁敢呀?”
于是,一些非洲人甚至误以为,中国男人出国前打了一种特别的针,这种针可以使男人在出国这段时期失去性欲,不想女人。
因此,非洲人对中国男人的普遍印象是:中国男人真是清心寡欲!
非洲人印象一:中国人没有信仰
到非洲政府部门办事或到法院参加诉讼,要填写一系列表格,其中一项要填写宗教信仰。
来非洲的中国人大多没有宗教信仰,许多情况下中国人空着不填,但不填又不行。
他们会一个劲地问,怎么不填写。
若说无信仰,他们就会问:中国有教堂吗?你们难道不去教堂吗?
你若说我什么都不信,他们就好像遇到了外星人一样,惊讶得嘴巴都合不上。
他们会说:“你看起来是个好人,但为什么不信教呢?”
因为在他们的意识里,只有坏人才不信仰上帝,所以无法理解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人都不信宗教。
非洲人认为,工作管人的生存,宗教管灵魂的归宿,工作赚钱是人生的过程,但不是人生的目的。
人生的目的是一种精神追求,人生的归宿是与上帝在一起。
没有宗教信仰,就等于没有灵魂归宿,中国人不信教,中国人的灵魂在什么地方啊?
一个人要是没有灵魂,那怎么行呢?
确实,在非洲找没有文化的人很容易,找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很难。
非洲人印象二:中国人什么都吃
非洲人对中国人的印象,中国人什么都吃。
比如猪肚、猪肠、猪脑、猪血之类,非洲人即使再饿,他们也不会吃;
甲鱼、乌龟、海参等动物,他们几千年来就不知道能吃。
而他们眼皮底下的中国人不仅吃这些东西,还吃狗肉、猫肉,这令他们觉得不可思议。
其实非洲人吃的一些东西,中国人也是不吃的,比如带血的生牛肉、白蚁、蚂蚱、蚂蚁等。
饮食方面的差异,有时会影响彼此的交往。
一些来非洲的中国人,不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在埃塞俄比亚,驴和狗是绝对不能吃的。
中国人不懂吃了,当地人为此不快。
而有的中国人明知故吃,更令当地人抱怨。
非洲人印象三:为什么中国人要拼命劝酒?
西方人在非洲殖民数百年,非洲人的酒文化同西方人差不多,一杯威士忌不断加冰可以对付几个小时。
而中国人喝酒要不时地敬酒,开始互相敬酒,敬到一定时候变成劝酒,最后就变成了灌酒;
中国人拼命劝酒时,高一声低一声,猜酒划拳,甚至高声大叫;
而西方人,把灯光调暗一点,在宁静中品酒享受温馨。
非洲人眼里的中国人,不但自己要喝好,还要劝别人喝好,别人不喝还不高兴。
而西方人是喝多喝少自便。
中国人为了对非洲当地人表示客气,也拼命劝他们喝茅台、五粮液之类的中国烈性酒。
其实,多数当地人既不习惯喝中国烈性酒,更不习惯中国人的频频劝酒。
非洲人印象四:为什么在非洲的一些中国人相互告状?
在非洲人的印象中,中国人不像印度人、日本人、韩国人那样团结。
多数中国人在非洲打拼是靠开商店,在非洲同一个城市开店的中国人,因为竞争关系会大伤和气,有的甚至发展到势不两立、不共戴天的地步。
如今,在非洲搞工程的中国公司多起来,一个国家往往有几个,甚至十来个,为了承揽到工程,中国公司不仅与外国公司竞争激烈,中国公司内部之间竞争也相当激烈。
那些在税务、海关、移民、质检等部门工作的非洲人不明白,为什么不断有中国人举报中国人,中国公司指控中国公司涉嫌违法。
同行之间相互杀价、相互挖墙角,既损害了中国人的整体利益,恶化了中国人在非洲的经营环境,也损害了中国人的形象。
更奇葩的是,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两个单位的两个中国人相遇,如见路人,很少打招呼寒暄,虽然他们都远离祖国几万里,不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而是有点“仇人见面分外眼红”的感觉。
非洲人印象五:中医针灸真神奇!
非洲人对中国人的头脑灵活非常佩服。
尤其中医针灸,在非洲人眼里堪称神奇。
几根针,在身体上这里扎几下,那里扎几下,疼痛就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一些中国人在非洲几年时间,由走路、搭公共汽车、踩自行车、骑摩托车做买卖的生意人,最后变成了开“宝马”,驾“奔驰”的大老板。
非洲人印象六:中国人的勤劳让人难以置信
为了赚钱,中国人什么都愿意干,什么都能干,什么苦都能吃。
非洲人对中国人这种苦行僧式的工作态度,实在无法理解,不知道中国人的快乐在哪里、中国人在享受什么。
只要是星期六、星期天和其他节假日,当地人休息雷打不动。
黑人商店关门了,白人商店关门了,印巴人商店关门了,只有中国人开的店照样开门。
中国人在非洲,开商店,办饭馆,开工厂,搞工程,几乎都没有周末和节假日,上班比当地人早,下班比当地人迟,晚上还常常加班。
那些在国外的中国工人,太能吃苦了。
那种苦是你在国内绝对想象不出的。
那么热的天,没地方待,就在工地干活。
不少中国人一个星期工作7天,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晚上回来,也就是在集装箱里待着,没有娱乐。
最紧张的时候,5点钟天还没亮就被车拉到现场干活,晚上11点才回来。
周而复始,机器一样。
没有娱乐,没有信息来源,每天唯一的乐趣就是算一算今天挣了多少美元,孩子的学费还差多少。
但是,你要让黑人加班,他一千个不愿意,一万个不愿意。
在他们看来,发展不是硬道理,挣钱不是硬道理,休闲才是硬道理,潇洒才是硬道理,快乐才是硬道理。
而加班,对中国人来说是家常便饭,甚至没有任何额外报酬。
非洲不少国家虽然贫穷,可非洲黑人在劳动态度上与中国人迥然不同。
我们双休日实行还没多少年,非洲早就实行双休日了。
即使晚下班十分钟,非洲人也向你要加班工资,不付就很可能把你告上法庭。
尽管加班工资比平常工资高出很多,黑人也不愿加班,他们要充分享受法律赋予他们的休闲、潇洒和快乐的机会和权利。
不少非洲人承认中国人很勤劳、很努力,所以中国很快富裕起来了。
但说归说,佩服归佩服,他们决不会学习中国人的勤劳。
不少人甚至认为中国人这样拼死拼活地挣钱,不可思议,不值得。
有的非洲人甚至认为中国人简直成了工作机器。
他们说:劳动难道就是人活着的唯一目的吗?
任何人都有追求快乐享受的权利,那闯荡非洲的这些中国人的快乐是什么?
难道劳动是这些中国人唯一的享受?
还有的非洲人说:“中国为什么要发展这么快?有必要吗?把速度降下来一点,让大家多休闲、多潇洒、多快乐一点不好吗?”
非洲人印象七:中国人的高效率让人惊叹不已。
中国人在非洲盖房子、开工厂,速度比当地人要快二倍、三倍甚至数倍。
中国驻津巴布韦大使馆新馆舍两年多一点就完工了。
使馆司机赞叹地说:“真不可思议,这个工程即使10年完工,在津巴布韦也仍然是速度最快的。”
如今的非洲人对中国人有了新看法。
以前,中国人在非洲人眼里是好朋友,也是穷朋友。
但是,现在闯荡非洲的中国人成功的越来越多,不少人由小商小贩变成了大亨,由打工仔变成了出资人。
在非洲的高档商店,出手阔绰、一掷千金的往往是中国人;
在非洲的名胜故地,闲庭信步、游山玩水的不少是中国人;
在非洲的五星级饭店,一席万金、山吃海喝的也多是中国人。
中国人没钱,谁有钱?!
正因为如此,中国大使馆每天收到大量的求助信,有希望提供学费资助的,有要求提供医疗费资助的,有希望提供就业或到中国留学机会的,好像中国大使馆是当地慈善机构似的。
非洲人印象八:中国商品大多假冒伪劣
如今,中国商品在非洲铺天盖地。
例如,津巴布韦零售业原来主要由印巴人经营,但他们竞争不过中国商人,零售市场上唱主角的已变为中国人。
津巴布韦当地商人也越来越多地从中国倒卖商品,津巴布韦到处卖的是中国货,尤其是地摊上、周末集市上几乎全是中国商品。
不少中国货确实价廉物美,如华为公司的电信产品,联想集团的电脑,中国产的手机、相机、自行车等等。
但更多的是价廉物不美、甚至价不廉、物也不美的商品。
搅咖啡的塑料汤匙,搅着搅着,汤匙就不见了,竟然融化在咖啡里了。
一次,中国考察团访问津巴布韦,他们去的地方适宜穿凉鞋,使馆派人帮他们去购买,使馆领导一再叮嘱经办者一定要注意质量。
凉鞋买回来看起来一点问题都没有,可代表团的同志穿在脚上只一两个小时,有几个人的鞋底和鞋面就分了家,让人非常狼狈。
津巴布韦的一些小孩子看到中国人就嚷着“金钟!”“金钟!”
“金钟”就是假冒伪劣的意思。
本来“金钟”是中国产的一种灯泡的牌子,后来有人打这个牌子造假,人家买回去,用几次灯泡就坏了。
于是,“金钟”就被津巴布韦人用来泛指假冒伪劣商品。
非洲人印象九:中国男人勤劳上进,很多非洲女孩想嫁给中国男人。
随着中国人越来越有钱,想和中国人结婚的非洲人在明显增多。
津巴布韦国防军司令齐温加上将的儿子在马来西亚留学期间,和一位青岛姑娘喜结良缘。
司令夫妇乐得合不上嘴。
司令夫人一再夸,中国姑娘不仅容貌美,而且心灵也美。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非洲人认为中国男人勤劳上进,很多坦桑尼亚女孩希望嫁给中国男人。中国男人对感情和婚姻的认真态度,让当地女孩为之动心。
在非洲一些地方,非洲姑娘要嫁给中国男人竞争很激烈,因为想法相同的当地女孩有很多。
为了竞争,一些姑娘专门涂抹从刚果进口的增白霜,但即使这样,一些姑娘仍缺乏信心。
一位非洲姑娘说,她们愿意“嫁给“白’人。
在我们眼中,印度人、中国人都是“白”人。
非洲姑娘更青睐中国男人,因为中国男人工作更勤奋,感情更专一,嫁给中国男人是当地女孩的梦想,但是非洲的中国男人太少了。
在非洲,不难见到当地女孩对中国男士“猛追”的场景。
尤其在一些公共场合,热情奔放的黑人姑娘主动与中国男士攀谈说笑,反而中国男士相对拘谨。
由于当地华人对跨国婚姻态度谨慎,虽然有些中国人会找当地姑娘做朋友,但最后真正娶当地姑娘为妻、成就跨国婚姻的却为数不多。
非洲人印象十:中国人法律意识淡薄,不尊重非洲当地习惯
非洲虽然整体上比世界其他地区,包括中国落后,但因受殖民统治的影响,非洲人办事一定要找出法律根据。
非洲不少国家仍沿袭殖民者带来的法律,现行的法律,几乎都是从英国、法国那里原封不动地搬来的。
如在喀麦隆,西北大区和西南大区原来是英国殖民地,这里法律体系仍是英国的;
其他八个大区,原来是法国的殖民地,那里的法律体系则采用法国的。
中国人来非洲,第一件事就是要熟悉当地的法律,这样才能避免经营过程中因违犯法律造成的被动与损失。
当合法与合理两者相矛盾时,非洲人往往选择合法,在非洲的中国人不少则会选择合理。
例如,在中国,一些企业不和员工签订合同,不上任何保险,随意解雇员工,这是家常便饭,人们习以为常。
企业老板出了事情,习惯用钱摆平一切。
一些中国人于是把这一套也搬到了非洲去。
例如,雇工不签合同;不缴纳各种保险;工资标准低于所在国规定的最低保障工资;节假日强迫员工上班;加班不付加班费;随意解雇劳工等。
由此导致与当地雇员发生冲突,以致官司缠身。
在非洲,老百姓知道如何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非洲有的国家,即使是中国大使馆有充分理由解雇一个当地雇员,也要经过相应的程序,何况普通的中资企业。
在非洲的一些中资企业、有时会突然接到当地法院送来的传票,十之八九是企业没核照法律程序解雇员工或是在经营中被人从法律上抓住了辫子,被人告上了法庭。
非洲人印象十一:一些中国人很不文明
非洲人对一些中国人在大庭广众下酬酒、抽烟、高声喧哗、吵架、打架、吐痰、乱倒垃圾、光膀子上街、不排队、不遵守女士优先等不文明现象非常反感。
非洲人原始,但不愚昧;
非洲人不富裕,但许多人保持了白人的传统,公务活动一定是西装革履。再穷,衣服也会烫得整整齐齐,皮鞋擦得锃亮。
居住在城里的不少非洲人和白人一样讲究,他们的卫生间里一定要有洗阴的器具(许多中国人误以为它是小便池),衣服洗后熨烫得笔挺。
非洲人朴素,但很讲礼貌,见人都打招呼,哪怕是生人,照样满脸笑容地说“你好”“晚安”。
要是遇上熟人,他们会先摘帽子再和你握手。
而中国人只习惯和熟人打招呼。
所以当非洲人主动打招呼时,不少中国人毫无表示。
久而久之,不少非洲人遇到中国人,再也不打招呼了。
在非洲一些公共场所,当地人特意用中文打印出“请勿抽烟”的提示贴在墙上。
因为,确有中国人烟瘾来了,在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不管不顾地抽烟。
2002年,一位中国旅客从埃塞俄比亚乘坐埃航班机回国,不听乘务人员警告,坚持抽烟,结果不仅被罚款,而且在泰国曼谷机场还被扣留了一个星期。
在南非约翰内斯堡机场,几个中国女民工在候机厅里吃瓜子,一边吃,一边把瓜子壳扔到地板上。
机场的黑人女清洁工很有涵养,她一面扫,中国民工一面扔,她毫无怨言,过几分钟就过来扫一下。
以致周围的旅客,不时投来异样和不平的目光。
在非洲,不时看到有中国人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然后用脚在上面碾压;
有的中国人在车子里把鞋子脱掉,光脚晾在前挡风玻璃上;
在非洲的中国企业的一些员工,理发不勤、衣服不熨、皮鞋不刷、碗筷不及时清洗、被子不叠、地面不扫,桌子不擦,给非洲人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好像我们中国人都很邋遢。
后记:
中国在非洲的形象,总体来说,现在的形象优于历史上的形象,政治形象优于经济形象,总体形象优于个体形象。
非洲老百姓对中国人的印象,主流是敬佩、羡慕,当然也不乏不解、抱怨和期待。
虽然有些是传统和文化上的差异,但我们要正视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努力改变缺点和不足。
自尊、自爱、自律、自强,让全世界人民看到高素质的中国人!
如果喜欢本文,请点赞、关注,后面会连续为您报道精彩的国外风土人情及趣闻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