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安徽女孩因“大眼睛”走红,31年过去了,如今她怎样了?

“咔嚓、咔嚓”一个陌生男子,在一处摇摇欲坠的教室墙旁,兴奋地按下快门。

对面的女孩猛地一抬头,看着发光的机器,吓得瞳孔放大,手里的笔停了片刻,紧接着又用力地跟着老师念黑板上的字。

这个女孩就是苏明娟,而这个男人是从北京走进贫困山区的摄影师谢海龙。

眼前的教室让谢海龙感到震惊,教室的地面墙面凹凸不平,坑洼处还有积水。十几个孩子和破旧的桌子,挤在角落的一旁。

四处透风也维持着教室需要的光线,可眼前的孩子们精神面貌却出了奇的好,声音如此铿锵有力,手紧紧地握着铅笔,在几页黑黑的纸上拼写。

谢海龙发现一个女孩,穿着红色格子衣服,眼神坚定,决定拍几张照片作为素材。声音引来苏明娟的注意,谢海龙却意外地捕捉到一张与众不同的照片。

谁也未曾想过就是这样的一张照片,彻底改写了她的命运。

时隔31年,苏明娟现在怎样了呢?她又如何凭借这张照片逆天改命的呢?

这还要从她的身世说起……

01 贫困学生,渴望上学

苏明娟,出生于安徽金寨县的一个贫困小山村,她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农家,一年的土地收成也不够全家半年的生活。

转眼间苏明娟7岁了,天天坐在小院里,望着学校的方向发呆。

但当时的学费,在31年前这个偏僻山区来说,足以把一个家庭掏空。

没办法,她父亲苏良友只能起早贪黑去山上砍柴、河里捕鱼只为了在集市上换些钱供苏明娟上学。

第一学期,苏明娟如愿地来到地来到教室。

教室破旧矮小,四处透风。下雨的时候,教室坑洼里存满了水;冬日里寒风侵袭,7岁的她手长满冻疮,她摸着带来的小暖炉,让僵住的手指暖一下,继续写字。

一个拿着照相机的男人,不经意间对着她连拍了好几张相片。

苏明娟正专注地拿着手里半截铅笔写字,猛地抬头,看到奇怪的机器闪着光,她惊恐地愣了几秒。

而这个男人,正是来自北京的摄影师谢海龙,他近几年都在拍摄贫困小学的学生,来到苏明娟的学校也纯属意外。

一次意外拍下的大眼睛女孩,让他彻夜未眠,恶劣的学习环境,这群孩子竟丝毫不受影响?他反复看这张照片,似乎看到了女孩想要上学的渴望。

谢海龙在一次采访中也说:“那个眼神,似乎在直视每一个看这张照片人的心灵,似乎再说,为什么你的孩子生下来就可以坐飞机,而我只是想上学就这么难?”

谢海龙把照片寄给多个出版社,希望社会各界都关注到孩子们。社会各界都关注,仅仅用一张照片,谈何容易?

出乎意料的是,希望工程采纳了“大眼睛女孩”这张照片,片并取名《我要上学》,一时间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

此时的苏明娟,还不知道她的命运会因为一张照片,发生怎样的转变?

02 一张照片,改写命运

仔细看看这张照片,盯久了真的会眼角湿润。

照片中的苏明娟,腰背前倾,紧握铅笔。杂乱的头发下,干裂的嘴唇,黝黑的面庞,夹杂着纯净的眼睛,在黑白格调中,眼睛尤其的明亮且坚定。

1991年,这张照片成为希望工程的宣传照,一时间这张照片家喻户晓。苏明娟被选为希望工程的形象大使,慕名而来的捐助也悄然开始。

苏明娟收到第一批的捐助,不仅是每个学期定时寄过来的学费,还有那一封封手写的鼓励信,每次看完苏明娟都要偷偷抹泪。

苏明娟把每一封信都收藏好,直到现在也没人知道信中是怎样的鼓励,她把所有的力量都化成了学习的动力。每天抱着得来不易的书本,直至深夜才肯入睡。

初中高中资助还在继续,让苏明娟看到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她立志要走出大山,要改变父母的命运,要回馈所有的捐款人。

在天津一名退休老人的帮助下,苏明娟顺利读到了高中。再后来好心人的捐助,苏父果断拒绝了。苏父对苏文娟说:“这钱是人家的血汗钱,咱不能再要了,我还有体力,可以供你上学的。”

苏明娟手里攥着一个个充满爱的信封,眼睛里也充满了泪水。因为她知道,如果没有这些捐助,自己可能早就辍学,无缘书本,更无缘大山外的生活。

1997年,苏明娟受邀到北京共青团大会现场,她作为全场年龄最小的参会代表,迎来了很多掌声与鲜花。

她的出现,揭开了贫困孩子教育的问题。从那时起,社会各界开始关注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难的事。为此,千千万万个苏明娟,都可以在上学的年龄有学上了。

有人说没有谢海龙就没有苏明娟的今天,确实。

如果谢海龙没有关注到贫困山区的孩子,大多数人肯定也不会想到,自己眼前再稀松平常的学校,宽敞的操场,坚固不透风的墙,都是山区孩子想都不敢想的梦。

但也有人产生疑问,苏明娟现在有了资助,又出了名,会不会变得好逸恶劳?毕竟这种事情并不稀奇。

03 理所当然,理所应当

“这钱我不能要,我现在有能力上完大学,请把这笔钱拿给更需要的同学。”

大学的校领导盯着苏明娟,对她说她是学校的贫困生,这900块钱她理所应当收。但苏明娟眼神坚定地拒绝道。

在苏明娟的心底,并没有什么理所当然?她比谁都明白,这笔钱对需要的人来说,足以改变命运。

她在初二时,曾有一笔捐助人拒绝收回的捐款,她就把钱寄给宁夏的一个上不起学的小女孩,帮助其圆上学梦。

她收到了小女孩的感谢信,上面的泪渍让她明白小女孩有多喜悦。她更加坚定,这份希望一定要传递给更多孩子

她努力学习,最后以中等的成绩考入安徽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相比其他同学在大学混日子,她不敢有一丝松懈,因为她明白上大学的机会有多么难得。

学校里,她是为数不多上课没跟上,还会课下追问的同学,老师看到她厚厚的笔记,也感觉到眼前的女孩足够的优秀。

到了周末,苏明娟会找一些兼职,冬天冒着风雪举牌子,夏天顶着高温发传单,给小餐店打零工。胳膊酸,腿累得得抬不起来,她没有抱怨而是默默把存好的钱,寄给希望工程。

大学毕业后,她进入国企工作,中国工商银行安徽分支行。在这里管吃管住,又为苏明娟省下了一笔固定支出。

这时就有人说,苏明娟捡了大便宜,因为一张照片,成绩平平,却进入全世界最赚钱的银行。

确实,这句话足够刺耳,但好像又没啥毛病。

苏明娟唯一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坚持,自己的行动,来传递这份幸运。她每月都会拿出1000元作为一笔固定支出。

身边的亲友朋友也曾劝她说:“你以后也会有家庭,有生活,你就是不捐谁也没人会说啥,又何必还花那个钱。”

她却说:“这不是理所应当的吗?没有希望工程,哪里有现在的我。”

这年头,钱能使鬼推磨,也能改变一个人,能遵循内心的人不多。

苏明娟绝对算一个。

04 成家立业,传承希望

苏明娟进入了人生的第三阶段,结婚生子。

她和丈夫都有稳定的工作,但孩子出生后,经济压力就大了。

苏明娟每个月固定支出1000元,这让她丈夫心里很是不舒服,觉得苏明娟为了虚假名声根本不顾小家。

几次争吵后,苏明娟带着丈夫去山区看四处透风的祠堂,讲改变一生的经历。也清楚地和丈夫说:“这1000元对于我们的是生活的质量和压力,我们咬咬牙、努努力就可以扛过去的,但对于贫困山区的孩子,是足以改变他们一生的钱。”

最后丈夫妥协了。但随着时代进步,物价上涨,钱都毛了。

2006年,苏明娟找到摄影师谢海龙,决定把“大眼睛女孩”的版权卖掉。最后拿到30多万元,她们一起决定投入建造希望小学。

传承“希望”成了苏明娟刻在骨子里的习惯,她成了下一个谢海龙。在无人问津的时间里,她依旧有一笔固定支出,成为慈善活动中一个固定身影。

好景不长,当她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的时候,竟被恶意猜测和质疑。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2017年,34岁苏明娟成为安徽省的共青团副书记,千万条评论扑面袭来。

有的网友更是扒出苏明娟是“大眼睛”女孩,造谣她因为这张照片吃了不少红利,成为副书记,肯定是有黑幕。

但网友不知道的是,苏明娟做这个共青团副书记只是兼职,没有工资。她做这个只是因为,可以接触到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

真的像东野圭吾说的那句:“唯有人心和太阳不能直视。”

05 结语

2018年,央视节目《开学第一课》中,苏明娟通过镜头对做客嘉宾谢海龙眼含泪水说:“谢谢您”。

在镜头中,我们能看到苏明娟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但回想当初,苏明娟也感慨:“如果没有那张照片,我一定不会有现在。”

她很感谢谢海龙圆了她的上学梦,更改变了她的命运。她苦过,所以她用行动成为更多孩子的撑伞人。

2018年6月12日,她成立了“苏明娟爱心助学基金”。并且还成立了6人的团队,为贫困山区孩子拍照记录,这次换她做孩子们的一盏明灯。

苏明娟有一颗坚定的心,不惧风雨,不惧质疑。

时隔31年,苏明娟用行动来回馈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用爱接力爱。

近日,苏明娟作为共青团副书记,和区政府副区长一起去乡镇小学,查看是否有需要帮助的地方。

迄今为止“苏明娟助学基金”已经参与3所希望小学的建造,帮助了80多名贫困学子圆了上学梦。

我想说:苏明娟是幸运的,因为她生在那个网络并不是特别发达的时候,遇见了一位实地走访的谢海龙,一张照片改写了她的命运。

但她并没有因为幸运然后偷笑,而是努力学习,坚持传递这份希望。这要多强大的使命感,才可以把希望传递几十年,这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吗?

答案,并不是。更何况是网络发达的今天,明星塌房颠覆三观,网络骗子榨干善良,真真假假的世界这让大多数人选择了“宁可信其有,不如信其无”的心态。

为了捐助不被骗,三条建议给到大家:

  1. 个人账户请小心,官方渠道最靠谱
  2. 感人文章请谨慎,相关证据才真实
  3. 陌生短信请勿信,没有反馈钱会没

这篇文章致敬谢海龙这样的摄影师,更致敬默默坚持投身于希望工程的好心人。

感谢有你们,一切更美好。


作者:秋水


参考资料:

共青团中央:《30年前,她因为一双“大眼睛”而震撼全国,现在怎么样了?》

央视网:《2018开学第一课:“大眼睛”女孩苏明娟感恩解海龙 坚守梦想让爱心延续》

潇湘晨报:《7月26日上午,团省委副书记苏明娟一行赴裕安区罗集乡兴隆小学开展实地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