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碳排放,这是全球共同的目标,根据《巴黎协定》的相关规定,缔约国都会有一个减排计划表。
比如韩国日本等一些国家确定在205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目标,而中国计划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
为了推动减排目标,我国也推出了很多配套措施,并利用市场机制来实现碳排放的目的。
自2011年以来,我国已经先后有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2017年我国正式启动碳排放权交易,2021年全国碳排放交易权市场正式开市。
截至目前我国总共有9个碳交所,分别是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所、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海峡股权交易中心-环境能源交易平台、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重庆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
不过从全国几大碳交所的实际情况来看,整体交易活跃度并不是很高。
根据上海碳交所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23年5月18日,全国碳排放配额收盘价57.93元每吨,涨幅2.99%。
当天全国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362710吨,总成交额2042.96万元。
其中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量362500吨,成交额2041.75万元。
而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只有210吨,成交额只有12165元。
大家没有看错,碳排放配额挂牌协议成交额不是120亿,也不是1.2亿,而是只有1.2万元。
看到这,我估计大家都一脸疑问,碳排放为什么这么低迷,难道碳交所都是形同虚设吗?
事实上,目前各地的碳交所交易确实非常不活跃,参与主体也非常少,交易类目也很少,所以导致交易比较低迷。
从全国各地碳交易所的实际表现来看,目前碳排放配额交易主要以大宗协议交易为主,也就是由两个企业自行协商完成。
但大宗协议交易并不能反映市场的真实情况,这种由双方发起的大宗协议交易,更多的都是为了应付一些任务而完成而已。
相对来说,挂牌协议才能真正反映市场的表现。
挂牌协议由市场自行定价,自行交易,这才能真正反映出当前碳排放配额的需求。
但是从各地碳排放配额挂牌协议交易实际情况来看,整体交易都比较低迷,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比如2023年碳排放配额累计交易达到23523.4万吨,累计成交额达到107.78亿;但是挂牌协议累计成交量只有3764.77万吨,占总成交量的比重只有16%左右;挂牌协议累计成交额只有18.46亿,占总成交额的比重只有17%左右。
那为什么碳交易所协议挂牌协议交易如此低迷呢?其实这里面的原因比较多。
我国碳交所正式推出只有一年多时间,目前还处于建设阶段,所以整体运营并不是太完善,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制约碳排放市场交易的主要几个因素。
第一、参与主体少。
目前碳排放配额交易市场主要以一些大型企业为主,这些企业有明确的碳排放配额,如果他们想要增加配额,那只能通过大宗协议或者挂牌协议来获取更多的碳排放配额。
但从全国范围来看,真正参与碳排放的企业其实很少,很多中小企业都没有参与到这里面。
而参与主体之所以偏少,因为目前不同行业实际情况不同,如何给这些企业碳排放定量是一个大难题,所以导致很多企业碳排放都没有一个标准,大多都是由当地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裁定,无法拿到市场进行交易。
第二、交易类目少。
目前碳排放配额交易主要以电力行业为主,这些行业有明确的碳排放指标,而且很容易进行度量,所以可以拿到市场进行交易。
但除了电力行业之外,其他行业参与到碳排放配额交易当中的数量很少,大多数行业都无法去准确定量并拿到市场进行交易。
从整体来说,目前碳排放市场的参与者、交易项目都比较少,无法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入。
另外目前碳排放配额交易主要有一些大企业为主,这些大企业在交易过程当中,大多都不会按照市场价来进行交易,而是通过大宗协议完成交易,这又进一步导致市场交易活跃不足。
简单来说,目前碳排放交易市场缺乏环境,所以导致挂牌协议交易很少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但目前碳排放交易市场还处于建设阶段,未来随着各种政策不断完善,随着参与主体越来越多,再加上我国对碳排放要求越来越严,我相信未来参与碳排放交易的主体会越来越多,到时候说不定碳交易所会变得越来越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