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训练湘军,经历告诉我们,自己人比敌人更可怕!

晚清七十年众生相(十四):萧墙之内

话说曾国藩在考上进士,进入翰林院之后,通过为期三年的学习考核,留在京城成为了一名京官。由于曾国藩工作能力出色,也颇受皇帝重用,在其巅峰时期,曾一人兼任朝廷六部中的五部侍郎。

若没有其他意外,曾国藩大概会在文职的位子上终老,运气好或许能混个尚书当一当,但命运却给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在咸丰二年,曾国藩在去江西监考科举的途中,家中老母病逝。曾国藩不得已只能辞官回家守孝。

咸丰接到曾国藩的辞呈,准了他的要求,顺便还回了一道圣旨,说,曾国藩你不是湖南人吗,刚好那地方太平天国侵扰严重,你回家给老母送终,也抽空在那练一支军队,助朕讨伐太平天国叛贼。

我们后来的读史之人,都知道当时的清军没有战斗力,被太平天国打得落花流水。此时,曾国藩在湖南训练的湘军如天神降世一般,出山消灭了太平天国,挽救了大清江山。而曾国藩本人,也因平叛有功,大受朝廷褒奖,走上了人生的巅峰。

但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支勇猛无匹的湘军,却也并不是凭空出现,而是靠曾国藩一点一滴积累打造起来的。其中创业之艰辛,实在比常人想象中要难上百倍。

第一,曾国藩是文人出身,没有带兵经验。曾国藩过去学习的是孔孟之道、治国之法,对于调兵遣将、上阵杀敌这种事情,他从来没有接触过。因此他需要从零开始,慢慢学习摸索。

第二,筹建军队缺少钱粮。虽然曾国藩是朝廷二品大员,咸丰的诏书也让当地官员配合其团练,但曾国藩毕竟没有实权,只能靠自己四处张罗筹措经费。因此在练兵之初:

“(曾国藩)取明戚继光遗法,募农民朴实壮健者,朝夕训练之。将领率用诸生,统众数不逾五百,号‘湘勇’。”

曾国藩费尽心血招募起的第一支军队,因为没钱,只能维持不到500人的数目,其中许多人可能还是曾国藩靠亲戚关系给拉进来的。不过这支军队虽然人少,但却是曾国藩眼中的一颗种子,希望通过训练,能够让它成长,最终成为拯救清帝国的参天大树。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支尚未成型的军队,还没来得及有机会与太平天国在阵前厮杀,就遭到了别人的打击。而打击他们的,不是敌人,而是自己的友军,驻扎在长沙的“绿营”兵。

曾国藩这个朝廷空降的大员,在长沙的地盘练军队,早就让当地的官员看不过眼。因此绿营兵也经常找借口,无辜殴打湘军士兵。有一次,绿营兵跑到曾国藩的营帐内闹事,曾国藩倚仗自己是朝廷大臣,谅他们不敢动手。谁知绿营兵们哪把他放在眼里,手起刀落,曾国藩吓得落荒而逃,差点丢掉了性命。

其实,绿营痛恨湘军,不仅仅是出于老人欺负新人不良心理,还与曾国藩本人当年与绿营的龃龉有关。在咸丰元年,曾国藩尚在朝中为官时,曾向咸丰提过一个建议,说:

“国用不足,兵伍不精,二者为天下大患。……岁出之数,兵饷为钜,绿营兵额六十四万,常虚六七万以资给军用。自乾隆中增兵议起,岁糜帑二百馀万。……仍宜汰五万,复旧额。”

曾国藩在咸丰面前,告状说绿营兵不能打仗,花费又多,建议裁军五万。这岂非相当于在皇帝面前骂绿营是酒囊饭袋?

虽然当时的绿营兵的确是酒囊饭袋,曾国藩此言也是为国着想,但却因此与绿营结下了私仇。这次曾国藩刚好落在了他们手上,不整他整谁?

对曾国藩而言,如今大敌当前,清朝江山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而绿营却因为过去的私仇,如此内斗,令他十分无奈。为了躲避绿营的追杀,曾国藩只好带着自己的队伍跑到深山老林里,重新开始训练,等待出山的时机。

有人问曾国藩,绿营兵如此欺你,为何不奏达天听,向皇帝告状?曾国藩回答说:“大难为已,吾人敢以私愤渎君父乎?”说不想因这些私仇的小事打扰咸丰。

而曾国藩其实也知道,咸丰下令团练建新军,湘军只是其中一处,希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能冒出一支能打的军队来挽救大清。既然咸丰本人都已经自身难保,找他告状也是徒劳无功。因此曾国藩只好打破牙齿和血吞,也幸好曾国藩躲得远,绿营兵没办法赶尽杀绝,不然这大清江山,可能就真的毁在自己人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