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7年前,当你觉得“母猪的产后护理”还只是小品里的一个梗时,快手上就真的有了这门课。
后来李子柒火了,当你开始向往她的生活时,抖音上也有人教你怎么在公寓里种田了。
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从网上学东西,从APP上买课,在喜马拉雅上听鸡汤,在知乎上看“文人”评价。
这类被冠以“知识”的内容,如星星之火,在互联网上疯狂蔓延。
那段时间,你想得到想不到的内容,都可能被贴上“知识”的标签,然后售出。
于是,一个叫做“知识付费”的行业诞生了,人们将2016年称为知识付费元年。
但很快,就有人说它“割韭菜”,说它不可思议,而今天的知识付费,是否值得去做呢?
告别“大平原”时代
2016年到2019年,人们称之为知识大平原时代,知识的传播不再限于课堂,也不再是自上而下。
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学习,知乎、得到、喜马拉雅、樊登读书会,在这几年相继成为热门APP。
北京五环外,一间7平米的办公室,就能孕育出一个全国性知识付费平台;杭州的金融公司,专门成立了知识付费领域的项目组。
那是知识付费最红火的几年,但随着线下活动的推迟、取消,人们的学习热情减退,得到、樊登读书等APP的复购率下降。
行业相关人员意识到,一场变革正在到来。
从得到APP第一次上市无疾而终后,就时常有声音说:“知识付费不行了。”
曾经知识付费的“四大天王”:罗振宇、吴晓波、樊登、李善友渐渐没了号召。
但知识付费还没过时。
我们之所以觉得它不行了,是因为它不再野蛮生长,而是进入了平稳增长阶段。
这是行业规范化带来的结果。
因为玩家过多,要想从中分一杯羹,需要更优质的产品,同质、敷衍的内容很难突出。
在规范化的过程中,一些人和产品被淘汰,一些消费者的热情被消磨,但知识付费还在继续。
短视频成为新的载体
知识突破了文字限制,知识付费换了新的渠道。
以前我们从得到等知识付费APP上学,从公众号里学,但现在我们的时间都被抖音、小红书霸占。
反正我已经习惯了,在抖音上刷几个搞笑视频,再刷两个解读古文的视频,偶尔还会有一些职场、生活小妙招。
我们其实还在学习,只是从那些APP里转战到了短视频平台上。
2021年,抖音发布的泛知识报告显示,有20%的视频播放量为泛知识播放,月均观看100条知识类视频的人数达到了4.5亿人。
这几年直播带货兴起,你能看见高晓松走进李佳琦直播间,许知远在直播间售卖日历,樊登、吴晓波同样进入直播赛道。
知识付费没有消失,它从图文走进短视频和直播,知识的传播形式再次更新。
进入短视频渠道后,知识付费的成果如何呢?
先看曾经的大咖,仅在抖音平台,罗振宇拥有327万粉丝,吴晓波329万。
樊登账号774万,樊登读书相关账号粉丝量几乎都在百万以上。
不止这些,传言说樊登读书被认为是该平台上最赚钱的IP,也许不一定是“最”,但赚钱是真的。
2022年《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樊登读书在2020年营收为10亿元,一年内做到了近乎一倍的增长。
当然,这些人属于第一批知识付费的玩家,声量高也很正常,真正具有说服力的,是这些近几年才入局的新玩家。
卢战卡739万粉丝,在知识付费的大平原时代,他就已经入场,但在短视频赛场上,他姗姗来迟。
而纯口播型短视频,对于他能够成为百万级别的博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卢战卡曾创下一条视频一天内被推荐819万次的成绩,从此高歌猛进,年收入达到500万。
还有静优雅文化艺术创始人林静,与前面的例子相比,她好像缺少一些光环。
但在形体练习并非热门领域的情况下,她依然有着121万的粉丝量。
还有一些人,他们不属于以上大V,但光一本《唢呐零基础速学》就能卖掉5000份。
未来空间
从这些数据上来看,我们很容易得出“知识付费还没有过时”的结论。
而其中短视频渠道还是重中之重,报告显示,泛知识付费的信息获取载体,最高的还是短视频。
人们越来越重视终身学习,学东西的人只增不减。
把握好渠道,在领域细分的形势下,将知识付费与垂直化结合,你也能从这块大蛋糕上尝到甜头。
至于“短视频知识付费的玩法”,不久后就会有答案,记得关注我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