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鑫宇事件真相曝光,极端行为背后,是无数青少年群体难以言说的痛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2023年2月2日,让人们挂念已久的胡鑫宇事件终于尘埃落定,在江西铅州于今日上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认定15岁的少年胡鑫宇系自缢死亡。

100多天以来,胡鑫宇事件每每牵动着我们的心,如今警方的最终结论让整起事件真相大白,也让我们在悲痛之余不禁唏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小视,及时帮助青少年处理和调适心理危机,是家长和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

根据官方通报,胡鑫宇生前是一个性格内向、温和、懂事、内心敏感的孩子,课业繁忙导致平日里少与家人沟通,但却时时挂念着在外务工的妈妈。

在失踪之前,他曾在笔记本上写道:“10月9日,来校已经几天了,状态依旧特别差,睡眠可能有问题,早上5点30分醒了一直赖床不愿起,因为害怕别人说打扰他休息。”

“新环境真的难适应,我这内向的性格真烦,也不能全怪性格吧,毕竟自己就是这么一个人,可以通过写东西来缓解这份心情。”

其中班主任在胡鑫宇的物理课本最后一页赫然发现他写下:“如果我不活了,将会变得怎么样”,现在来看胡鑫宇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的这些话,让我们感到触目惊心,这一字字一句句都在诉说他饱受煎熬的内心挣扎。

青春期作为孩子走向成年人的过渡阶段,极易发生心理失衡的问题,尤其是像胡鑫宇这样平日里和他人交流较少、过分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的孩子,此时家长和学校的干预必不可少。

根据《2022年中国青少年自杀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的自杀率高居全球第一,每年约有10万名青少年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平均每分钟就有2名青少年自杀,6人自杀未遂,而罪魁祸首就是抑郁心理和课业压力。

根据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权威心理学教授胡佩诚的观点,悲剧发生的动因就在于其患有抑郁症或者是更为严重的心理疾病。

“如果一个人如果有了不想活的想法或者已经付诸了行动,就不是一般性的心理问题,不能用病来解释,是解释不通的。”

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少年胡鑫宇已经离我们而去,无法挽回,这正是因为我们长久以来忽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所付出的沉痛代价。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9年全球自杀状况》显示,自杀是10-19岁青少年死亡的第3大原因,仅次于事故和凶杀,而其中自杀的致死率高达84.6%,是凶杀致死率的数倍甚至数十倍。

青少年作为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一个曾经鲜活跳动的生命冰冷下去,其中的痛苦不是这寥寥几个数字可以概括的。

那么青少年缘何自杀,人生的画卷和蓝图才刚刚在他们面前铺展开来,青春期的代名词本该是活力和热情,一切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在2018年4月发布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蓝皮书》当中解答了我们的这个问题,报告中指出青少年自杀的原因主要集中于家庭矛盾、学业压力、心理问题和校园欺凌

其实青少年自杀性事件相类似的情况我们并不鲜见,“武汉14岁男孩被母亲当众扇耳光之后跳楼身亡”、“15岁男孩因不堪学习压力于学校五楼跳下”。

这些让我们扼腕叹息的案件都在用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刻不容缓。

在胡鑫宇的案件发酵之后,很多人感到不解,生活、学习的压力每个人都需要面对,为什么他会承受不住,想想家中的对自己殷殷期盼的父母,就算是扛不住也应该扛着。

但青春期的少年心智发育尚不成熟,面对超载的心理压力,他们会很容易产生极端的想法。

我国著名儿童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认为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波动较大,但多数都是有先兆的,需要家长和学校的密切关注和及时引导。孩子并不是学习的机器,他们的心理健康比成绩更重要。

在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家庭的影响因素之大,可以达到70%,在一味地强调排名和考试之外,我们或许更应该教会孩子如何快乐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感受生命和希望的美好,如何热爱生命、选择坚强。

- The End -

作者 | 孙荣

编辑 | 梅菜扣肉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