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现场”读书会展示之:阅读和朋友——桃园书馆三年间

第三届读书会发展论坛

重回现场 · 系列回顾

读书会展示

阅读和朋友——桃园书馆三年间

张晓嘉

(桃园书馆创始人)

大家好,我是桃园书馆张晓嘉。今天有机会参加读联会的分享,希望跟大家围绕阅读和朋友这个主题聊聊桃园书馆在成立三年间做的一些事情。

如果提到桃园书馆的缘起,我一般会上溯到2005年的中国魅力名镇评选,一个当时完全名不见经传的边陲小镇和顺一举夺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在想,10个名镇都很富裕,都很开放,都有很多人走出去,走出去的人又都会回来回馈家乡,修路办学,那和顺是凭借什么击中别人的呢?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走出和顺的人又回来办了一所图书馆。图书馆和学校是完全不同的意象,对于一个小镇,学校是用来培养游子的,最大的成就就是把学生送出去,而图书馆是用来养育社区的,它是为在此时此地的人服务,比如图上看报的老人。我自己是个新北京人,住在北京亚洲最大的人文居住社区回龙观,我们都会说自己是大回龙观人,我们都是为了更好的机会来到这里的北京第一代,从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同时需要肩负在异乡重建故乡的责任。那么我觉得我能想到的是我们大回龙观需要一个社区图书馆,因此我们有了桃园书馆。

一个图书馆的主旋律必须是阅读,下面我说说桃园书馆的阅读活动。桃园书馆成立于2013年10月1号,2014年4月23日开始做第一次书友会,中间差了几个月,因为我们得先花时间学会做咖啡,做饭,事实上一个不会卖简餐的图书馆不是一个好咖啡馆,现在大家打开大众点评可以看到,桃园书馆现在是大回龙观综合评价第一名的咖啡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现阶段绝大部分阅读空间所能想象到的最好的盈利模式。第一次书友会的主讲人就是我本人,人有点少,但我们起点有点高,讲的是《罗伯特议事规则》,当时主要是担心万一以后大家观点针锋相对有可能会打起来。书友会的频率每周一次,只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暂停一下,我们大概统计了一下,快3年的时间,我们已经做了超过100期的书友会。

注意,桃园书馆的阅读活动并不叫读书会,我们叫书友会,因为我们觉得在阅读的路上,一路相伴的人的作用很大,阅读是天下最好的事情,但也是一件不是太容易的事情,所以在阅读的路上我们非常需要师长的指导,比如我们会请到鲁迅研究会的副会长张梦阳老师来讲“鲁迅在今天”,请到著名台湾儿童阅读专家陈鸿铭老师来指导家长们“打开绘本,走近孩子”。

老师的指导非常重要,但更多时候我们的阅读榜样就在身边,就在街坊邻里朋友们中间。我们的书友会大部分时候来分享的不是大咖,而是身边的普通人。我们的书友会每个人都有可能站在上面分享,也会坐在底下听,所以我在这里给出的照片镜头都对着观众。在最熟悉的地方,听最熟悉的人分享,位置不够站着也无所谓;讲到好玩的地方,观众就笑成一团了。

桃园书馆是一个社区图书馆,我们需要为社区所有的居民服务,儿童阅读也是我们特别关心的。我们周六一整天都是给小朋友们的活动,小朋友们会来书馆唱歌、画画、做手工,但做这些之前,我们永远有一个保留栏目,就是读一本书,希望对于小朋友们来说,阅读无处不在。

除了阅读无处不在,我们还希望图书馆无处不在。,桃园书馆的SLOGAN是“身边的十万本书”,落脚点首先在身边,国图藏书上千万,但如果需要坐两个小时车过去的话,对普通人来说利用率就大大降低了,这几年在社区做图书馆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齐全完备的图书馆能带给人的幸福感远远比不上有个小图书馆,就在家门口。书馆有个做过很多期书友会分享的老朋友,我们都叫他米茶老师,他就曾经计算过从他家到我们东亚上北馆的距离,说走9分钟就能到,所以充满幸福感,那比这还幸福的是不是在家门口就有一个图书馆呢?如果小区前门一个后门一个图书馆,那是不是双倍的幸福?我们在回龙观现在有三个图书馆,彼此相距在3公里以内,3公里,走路的要好几十分钟了,有点远,不够幸福,所以在2017年我们给自己的任务就是,让图书馆还要尽最大可能地密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