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东:用光影记录高原边关的“诗与远方”

古老苍凉的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在这里交错横亘,这里是长年冰雪皑皑的藏北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在这个不见树木、没有花草、天空中看不到任何飞翔的鸟类,只有呼啸的大风经过的地方,他用满含深情的镜头和笔触记录下了一名名巡逻战士的身影……

他叫刘晓东,这是他背起相机的第八年。

手中的相机,就是诗和远方

2008年12月,带着满腔热忱从家乡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参军入伍,2010年以优异成绩考上原昆明陆军学院。2013年7月,在原昆明陆军学院即将毕业的学员刘晓东,主动申请来到“生命禁区”阿里高原,寻找他心中的诗和远方。

可边关哨所不止有多姿的雪域美景。高原亘古的风,身前飞舞着昆仑万载的雪,孤悬的道路贴着万仞险壑,高矗的达坂竖起道道难关,高寒缺氧不断考验着他的生理极限。

刘晓东在边防连队采访

那晚,他又一次加班到深夜。

无耐、迷茫让这个年轻人心力交瘁。

正准备关电脑就寝时,突然看见《如此“心有不甘”不可取》的文章,好似触碰了身体的某一处机关。既来之则安之,他想做些什么……

海拔、含氧量、“生命禁区”……这些别人只是在课本上读到的词语,却用许多超越了我们想象的情节,构成了一位位无名的边防军人的每一天。他想用文字、用影像记录下西藏阿里的一个个无名战位,一个个无名身影,记录下八一军徽辉映下的“边塞诗”新篇。

路是足的延长,把人带向理想的去处。

这条路刘晓东走得很艰难。不会写消息,不懂“倒金字塔”,不懂构图,拿到素材不知如何下手,即便“照猫画虎”也问题百出。很多人劝他放弃,但巡逻路上的感动让他不断坚持……

刘晓东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边防一线拍摄素材

“不会就学,学不会就继续学。”从此之后他和月夜赛跑的模式正式开启。白天,他和战友们摸爬滚打在训练场;晚上,大家都睡了,他悄悄来到学习室挑灯夜战。一番努力之后,处女作《你可知道西兰塔边防的水有多甜?》终于完成,他满怀信心地将稿件投递到多个平台,却被多次退稿。他陷入了严重的自我怀疑中,每日顶着厚厚的黑眼圈,找不到写作的方向,在高强度负荷下,他的体重急剧下降。幸好遇到一位编辑的指导,从2014年改到2015年年初,《你可知道西兰塔边防的水有多甜?》终于达到了可以刊发的质量。稿件发表后,刘晓东捧着自己的处女作,看了一遍又一遍,激动得一个晚上都睡不着,将稿件揣在怀里舍不得放下。

尝到“甜头”后,他的写作积极性愈发高涨,一则则来自他笔下的边关新闻,犹春野之绿,鲜活而温馨地表述和见证着边防战士们对远与近,对苦与乐,充满青春气息的理解和诠释。他的很多作品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法制日报》等中央级媒体刊发。

君不见,边关战士的脸

“你们多大了?”在一次巡逻休息时刘晓东向身边的两位战士问道,“我十九,他二十。”得到答案后刘晓东既惊讶又心疼。

身边的这些战士们竟是如此年轻,但他们的脸和手却又显得如此“早熟”。长期强紫外线的照射让他们脸颊脱皮、面庞黝黑,严重的高原反应以及缺乏维生素让他们双手枯槁、指甲凹陷……如果没有参军,他们应该还是在父母身旁任性闹脾气的孩子,而此刻,他们却用尚且稚嫩的肩膀扛起了保家卫国的千斤重任,守护着万家安宁。

“我给你们拍张照吧。”听到刘晓东这句话,这群年轻的战士们腼腆地笑了起来,闪光灯闪烁,这珍贵的一幕被记录下来。

“涉浅水者见鱼虾,入深水者见蛟龙”。做“兵记者”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在寒冬走进冰冷刺骨的河水中,在火辣的太阳底下蹲好几个小时,顶着剧烈的高原反应在白雪覆盖的崎岖道路上走上数小时……常常一趟巡逻任务结束,他的衣服会被汗水浸透,紧贴着后背,冷风顺着衣领往里钻,冻得他直打哆嗦……

可他从不觉得苦,因为边关路上写满感动……

刘晓东站在寒冬刺骨的冰水中记录官兵的戍边场景

一次,刘晓东跟随车队前往一个新建执勤点运送物资。15公里路,车辆单程行驶却花费了6个多小时,很长一段路程都是在乱石滩、毛刺堆上行驶,第一次真正感受到车在路上跳,人在车上跳……一副崭新的防滑链,路程行驶不到一半,已断的无法使用……

到达目的地时,哨所官兵早已为大家准备好了晚饭,而这顿饭,刘晓东几乎是含泪吃完的。“阿里高原他走的地方并不少,目前这里是最艰苦的地方,没有之一!”

刘晓东拍摄的戍边官兵

如果不是亲眼目睹,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恐怕无法相信在离天空最近的地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连喝一口干净的水这样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难以得到满足。浑浊的河中抽出的是他们唯一的生活用水,每当打开水龙头,飞溅出的水花夹杂着些许泥沙,拍打在他们的脸上,也拍打在刘晓东的心里……正因如此,他每次写稿拍照片都会投入最真挚的感情,用近乎苛刻的标准要求每篇作品的质量。

大家不知道我,恰恰是我存在的意义

紫红色的皮肤、干裂的嘴唇、凹陷的指甲……这些年,他将边关将士共有的独特妆容一一定格,在无数读者心间激荡起温暖与感动。

刘晓东拍摄的戍边官兵

短视频流行后,他又开始钻研视频拍摄与制作,从他办公室传出的激昂旋律成为了战友们高强度训练中最好的调节剂,战友们看到视频中自己的身影忍不住说道:“没想到我在训练的时候还挺帅的嘛,下次要把动作做得更标准一些,争取更帅一点。”爽朗的笑声响彻整个训练场地。

不断努力之后,刘晓东的成绩得到了部队领导的认可,将他调入军分区专门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来到新单位他认识了更多的新闻前辈,跟着他们多次下边防、走基层,能力得到了更大的提高,更加积极地融入到采访对象中。

刘晓东拍摄的戍边官兵

万里关山,风刀霜剑。凹陷的指甲、踏雪巡逻、共饮一溪水、海拔5000米的极限训练……他用满含深情的镜头不停记录着,那些曾让他感到孤独与惶恐的荒芜山丘、皑皑白雪、湛蓝天空,还有那群山之中孤立的哨所和营盘,如今是那样可爱,不知何时它们早已融入自己的血脉,成为他难以割舍的挚爱。

一次,战友说你一直给我们拍照,别人都不知道作者是谁呢?刘晓东憨厚地笑着:“别人不知道我,就是我存在的意义。”

“我”存在,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去碰触边防官兵的赤子之情,知道在天的另一边,还有一群可爱的人在戍守……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西藏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