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情、民情、国情皆学问 用12年读懂津巴布韦

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

她是华中师范大学的经济法学硕士,如果不是因为爱情和成全家庭,也许她不会远赴津巴布韦;如果不是骨子里的浪漫情怀让她第一眼就爱上了哈拉雷的蓝花楹树,也许她无法坚持12年在那里经营一份事业;如果不是读懂了商海沉浮的悲喜,也许她就无法成就“津巴布韦年度最佳外资企业奖”的美名。太格国际私人有限公司总经理杜睿,用12年读懂了津巴布韦这个美丽的国度,“现在,我的家庭、我的事业已经和这个国家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像很多人一样,2006年杜睿初到津巴布韦时,眼里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在太格国际成立前,杜睿和爱人田江滔所开的公司主要从事食品加工和食品贸易。可2008年到2009年,津巴布韦经历了严重的食品短缺、换币、政府控价、大选等一系列大事件,这使得她认识到,这里并非人间天堂。

那时恰逢津巴布韦处在严重食品短缺的厄运之中。当地市场上最大的几家面粉加工厂因为原材料小麦的短缺减产,小的加工厂情况更是难以为继。在当地已有市场积累的杜睿意识到,从周边国家进口面粉,不仅有巨大的商机,也可以缓解当地人民的苦难。怎么办?她与丈夫商议决定去找出路,到南非、莫桑比克等国家考察了当地的面粉价格、产量和运输条件,最后决定从邻国莫桑比克进口面粉。他们的公司成为了第一家从莫桑比克进口面粉的经销商。杜睿每提到这件事便感到自豪:“峰值时间我们每周在莫桑比克采购300吨面粉。哈拉雷约有160万人口,每吨面粉大约能生产出2600个当地人用作主食之一的吐司面包。我们计算过,当时哈拉雷有接近一半的人吃的面包是由我们提供的面粉生产的。当地人的每一点需求都可能是一个商机,他们的抱怨都会帮助公司完善产品和服务。”

随着对津巴布韦的了解不断深入,杜睿越来越觉得跟随丈夫留下来打拼是对的。在她眼中,丈夫田江滔已经是半个津巴布韦人,丈夫带着她走遍了大半个津巴布韦,特别是连一些当地人都未必熟悉的小街小巷他们也一清二楚。因此,杜睿在当地结识了很多朋友。

Dods先生的面包房开在哈拉雷一个被中国人称为“梦巴黎”(Mbare)的地方。有一天,他拎着一袋子美元来到杜睿的公司买面粉。

“您怎么也不清点一下,就把现金拎来了?”杜睿疑惑地看着他。

“你比我的Cashier靠谱多了,钱交给你点我更放心。”Dods曾经连续两次无意中付款时多给了钱,杜睿每次都把钱退还给他。

从此,他对杜睿倍感信任。Dods不仅成了杜睿的老客户,还成了好朋友。有一次,杜睿的公司资金周转困难,Dods立即拎着现金预付了面款,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从客人变成朋友就需要诚信、体谅和那么一点点肝胆相照的义气。”杜睿对此深有体会。在朋友们的支持和关爱下,杜睿夫妇的事业越做越大。2009年,夫妇二人创立了太格国际。目前,公司已经从单一粘土砖的生产厂家发展成为集建材、建筑、地产开发为一体的多元化公司,雇用了超过300名当地员工和7名中国技术及管理人员。经过多年的细心经营,公司在当地赢得了不错的口碑,2013年公司获得由津巴布韦投资管理局(ZIA)所颁发的年度最佳外资企业奖。

在津巴布韦经商的12年,杜睿从读懂商情到读懂民情,再到读懂国情,眼界一步步打开,已经可以从各种细节判断中津两国关系:“津巴布韦警方为保护在津华人制定特殊的安全措施,哈拉雷中心警察局有一个专门的中国科,并且还有中津警民联谊会,这些机构之间的合作加强了华人社区的安全保护力度。”

更让像杜睿一样在津投资的中国商人开心的是,今年4月初津巴布韦总统姆南加古瓦访华期间,中津关系被定位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充分说明中津两国对彼此都十分看重,双方的互信程度也在加深。杜睿知道,姆南加古瓦总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曾在中国学习,对于中国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一直非常赞赏。

2017年11月,姆南加古瓦总统提出了类似中国改革开放的“Zimbabwe is Open for Business”计划,并推出一系列吸引投资的配套政策,比如一直以来困扰海外投资人的“本土化政策”在2017年底出现了重大转机。津巴布韦本国人占股比例不得低于51%的硬性要求只适用于钻石矿和白金矿开采业,不再适用于其他资源开采行业及其他任何行业,也不会以国籍限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不仅如此,津巴布韦还推出了针对农业、矿业、旅游业和制造业等众多行业的优惠政策。这为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外资企业到津投资带来更多机遇。

“在津巴布韦有非常不错的华人社团,如中资企业商会、华商会等。当遇到困难时,他们都会施以援手。毕竟祖国才是我们最强大的靠山。”杜睿说。


来源:中国贸易报记者 张凡

投稿/建议:geyan@ccpi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