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原本是一个闪族人雅各的小名,这个群体起源于古巴比伦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的一个闪族支脉游牧民族,后来躲避自然灾害逐渐迁移到尼罗河三角洲的东部,古埃及人只知道他们是划船而来的人,所以称呼其为“渡来之人”,“Ivri” 意为“渡过”,当时的发音即是“希伯来”。
大约在2000年前,古罗马人灭亡以色列,以色列人开始漫长的全球流浪生涯,这个民族韧性也是够强,吸取多方知识,并且认定母系血统为民族之人,繁衍至今,最终又聚合在一起;其实按照当下的父系继承观点来看,它已经不能算是一个民族了,只能算是一个文化认同体。
大家对以色列的现代印象更多时候还是发达的科技和背着卡宾枪的女兵,在以色列军营里,有1/3的比例是女性,女性军官的数量更是超过一半比例,92%的高级职位都全面对女性开放,这在全球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做得到,也反映了人员的短缺。
他们不会因为女性太多而降低实力,相反女兵们的表现十分地出色,不论是自身实力还是意识都足以让人称赞;18岁后的合规女性都需要和男性一样服役,男性时间为2年8个月,女性为2年,训练条件一致,不会因为是女性就对其有所照顾,所以实力和男性是差不多的。
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女兵也主动上前线,最终伤亡了几百女兵,此后以色列安排女兵作为后勤支援力量,广泛从事于媒体、城防、科研、物资、仓库、财务等方面的工作,发挥了“半边天”的作用;
参加选美获得冠军后服役的以色列人加朵在一次采访中说:“我希望没有国家会需要军队,我希望我们不再互相斗争,大家可以和平生活在一起。”只能说他们的想法是丰满的,但现实却又是骨感的,现实和理想本身就不一样,这对于任何一个人乃至民族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