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陈建华
嘉兴华氏兰台大药房内的徐大椿雕像
嘉兴市区勤俭路908号的沿街店铺,门面不宽,在小店林立、牌匾纷杂的勤俭路上,一点也不起眼。路人如果不加注意,仅能看到店铺门头上“始于乾隆二十七年”几个大字,位于店铺东墙上的店名招牌,则常被行人忽视。
这里是一家名为“华氏兰台大药房”的药店。招牌上的数字标示,它是这个品牌连锁药店的一号店。
乾隆二十七年、一号店——两个信息彰显着这个药店与众不同之处。
的确,在“老嘉兴”的记忆里,这家小小的药店,一点也不简单。创始于1762年的老药店,曾拥有无与伦比的辉煌。它原名兰台药局。1956年,勤俭路由原先的张家弄拓宽改造建成。第二年,兰台药局就搬迁至此。最初的勤俭路,繁华地段仅限于如今少年路与建国路之间这一两百米的范围,兰台药局恰在其间。很长一段时间里,兰台药局是这条路上一个重要的地标。
笔者曾在兰台药局工作过20多年,对这里感情甚笃,曾对其历史渊源有过粗浅的探究。今天,我就为大家介绍介绍兰台药局傲人的过往。
清代医学大家创办药局
兰台药局的创始人,是清代乾隆年间赫赫有名的医学家徐大椿。
徐大椿,字灵胎,晚号洄溪老人,生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卒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徐氏祖籍江西,南宋时,徐氏先祖迁居嘉善,明正统年间又迁至苏州吴江。徐大椿的曾祖父,好古博学,藏书甚富。其祖父徐釚于康熙十八年入翰林院,参与纂修《明史》。其父徐养浩,虽未能科举考取功名,但也是一位读书人。
徐大椿正是出生于这样一个书香之家。长辈一直寄望他能够承继祖业、读书做官,但徐大椿淡泊功名利禄,对经学和医学兴趣浓厚,最终选取了一条学医济世的人生道路。
徐大椿祖上收藏了众多医书,这为他学医提供了巨大帮助。成名之后,徐大椿常受邀在苏南、浙北一带出诊,并在吴江及周边城镇开设医馆、药房。嘉兴的兰台药局,即为徐大椿晚年时期创办。
清代乾嘉时期的著名诗人、散文家袁枚,曾撰写《徐灵胎先生传》。此文收录于袁枚的《小仓山房诗文集》。这篇徐大椿的传记,介绍了他的生平家世、才德风度和医学成就,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极为珍贵的史料。
袁枚的文中记述了徐大椿两次奉乾隆帝召入京,为京官治病的情形。乾隆二十五年(1760),大学士蒋溥病重,乾隆命人寻访天下名医, 刑部尚书秦蕙田举荐了徐大椿。次年正月,徐大椿奉召入京为蒋溥治病。诊断后,徐大椿认为蒋溥之病已不可为,密奏乾隆,坦言蒋溥“过立夏七日则休矣”。果如他所言,蒋溥病亡。乾隆赞赏徐大椿医术及为人朴诚,欲留其在太医院任职,但徐大椿奏称年事已高,执意归乡,随后获准返家。
11年后,乾隆三十六年(1771)十月,乾隆帝再召徐大椿入京治病。此时,徐大椿年事已高,他自感此次入京未必生还,遂率次子同往。舟行月余,于腊月初一抵京。一路披风载雨,年老体弱的徐大椿精力已衰,三天后,他从容议论阴阳生死出入之理,并自作墓前对联两副:“满山芳草仙人药,一径清风处士坟”“魂返九原,满腹经纶埋地下;书传四海,万年利济在人间”。至夜,徐大椿谈笑而逝,终年79岁。
乾隆帝闻讯甚为惋惜,封赠其儒林郎,赏赐其子重金。之后,徐大椿灵柩回乡安葬。乾隆五十七年,其墓迁葬于今天的吴江八坼凌益村。
吴江徐大椿墓园
“兰台”之名出自紫禁城
据1981年嘉兴市建设街道地名普查办公室编写的《地名录》中有关兰台药局的记载,兰台药局的前身,是建于明代的大年堂药铺。大年堂药铺焚于火灾后,乾隆初年,徐大椿行医至嘉兴,在嘉兴东门开设了药铺。这家药铺的前身便是大年堂。
关于徐大椿在嘉兴一带行医之事,桐乡颜剑明先生写有《寓居濮院的两大名医》一文。文中所说的名医,一个便是徐大椿,另一人为清晚期的海宁人王孟英。
文中提到,乾隆初年,徐大椿曾至濮院行医,寓居北河下徐锡纯家。徐锡纯侄子徐荫阶仰慕徐大椿医名,拜其为师。由此,徐大椿的许多医案被濮院徐氏收藏。咸丰年间,徐氏收藏的医案被濮院外科名医吕慎庵获得。吕慎庵与徐灵胎的后人及门生金复初、蒋光煜共同刊印了这些医案,取名为《洄溪医案》,王孟英为此书作序。
大年堂药铺原位于嘉兴城东。徐大椿重建药铺之后,将其迁至城外甪里街。后来,药铺更名为兰台药局。当时,甪里街交通便利,店铺林立,药局生意颇为兴旺。药局在甪里街经营了近百年。
1860年,太平军攻至嘉兴,清军败退时将甪里街焚成一片废墟。之后,兰台药局迁到西河街下岸(今解放路一带)。
上世纪20年代,嘉兴城的商业繁华地段已转移至北门大街(今华庭街)和塘湾街(原北京路)一带,兰台药局搬迁到了北门大街一座石库墙门里(原建国路356号,众安桥斜对面),约三个门面,进深有五六十米,与原省立一中(现辅成小学)仅一墙之隔。
1957年,兰台药局搬迁至勤俭路。此后半个多世纪,兰台药局与勤俭路一同经历了繁荣与衰落。
使用了百年的铜冲筒
当年在嘉兴开设药铺后,是徐大椿自己打理药铺,还是委托他人,目前无从查考。不过,将大年堂药铺改名为兰台药局的时间,应是徐大椿第一次奉旨入京之后。
这是因为,“兰台”一名,大有来头。
1965年,笔者进入兰台药局工作。一次,怀着好奇之心,我问药局最后一位私方经理夏祥尧先生:为什么其他中药店都叫泰山堂、长生堂、葆春堂、同仁堂的,店名好记又好理解,这“兰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夏先生告诉我:徐大椿的后人徐贻生曾对他讲起“兰台”名称的由来。徐大椿第一次奉旨入京,获赐居住于宫内的兰台阁。兰台阁,是紫禁城藏书之地。徐大椿虽在兰台阁仅数月,但他博览藏书,受益匪浅。返回故里后,他便将当年开设在嘉兴的大年堂药铺改名“兰台药局”。乾隆二十九年(1764),他撰写了一部医学著作,特为其取名《兰台轨范》。“兰台”名称,皆是徐大椿为念乾隆帝赐居兰台阁感恩而为。
我专门找来《辞海》查证“兰台”一词的含义。词条注释:兰台,为汉代宫内藏图书之处。以御史中丞掌之,后世因称御史为兰台。《辞海》中对“兰台”的注释,与夏先生所讲兰台药局名称的由来是吻合的。
百年药店的经营之道
无论悬壶济世,还是开设药铺,徐大椿始终胸怀“济世救人,慈仁为先”之心,将“修合虽无人见,诚心自有天知”作为立店之本。
上世纪30年代来到兰台药局工作的范士宏,生前常对我讲起他当年做学徒的情形:学生意三年,先要熟读店规,再从整理、挑拣药材开始,识药材真假,辨药材优劣,背诵《药性赋》《汤头歌诀》等书籍;处方调配,加工炮制,丸散制作,均有师傅传授。
1965年,我从群力中学中药专业班毕业,进入兰台药局工作。店里为我指定了一位老师傅“传帮带”,我从中学到了许多课堂上没有的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让我受益终身。
当年,兰台药局内悬有一块匾额,上书“葛洪流辉”四字(注:葛洪,东晋著名医药学家),以示员工,要求药材加工炮制,无论浸泡炒炙、蒸制煨煅,务必一丝不苟。不同药材的切片,由不同等级的师傅操持。因为这与中药饮片药效发挥有关。中药界有句行话,叫“附子飞上天,槟榔一百零八片”,就是形容那些身怀绝技老药工的刀上功夫。
中药质量好坏关乎药店声誉,我记得,兰台药局药材采购十分讲究:陈皮必是广东新会;地黄、山药、牛膝必以河南怀庆;川贝只认四川松潘;党参专用潞洲所产。宁可价贵,绝不用劣货。药材加工炮制,坚持遵古依法。
历经两百多年,兰台药局各种丸散膏丹的修合,一直秉承传统,或依宋代《和剂局方》,或遵徐大椿所抄宫廷秘方,都由细货房的大师傅亲手操持、配制。如廿四制金柑、杜煎炉皮胶、安宫牛黄丸、全鹿丸、十全大补膏、琼玉膏、六神丸、梅花点舌丹、八宝眼药等,皆为精细制作,货真价实,闻名遐迩。
一些药品更是独家秘制。如清宁丸,用24味中药煎出的药汁长时间蒸制大黄,再将吃透药汁的大黄研成细末,最后制作为丸。此药具有泻肝火、通二便、清湿热功效,药力和顺,效果明显,有“兰台药局廿四制清宁丸”之称。
安息葆元贡带,也曾是兰台药局一绝。贡带配方,包括麝香、安息香、鹿茸、上肉桂、丁香、祁艾近30余味名贵中药。先将所有药物碾磨成极细的粉末,混合调匀,均匀夹制于绸缎制成的束带之中,贴身束于腰部。束带奇香袭人,药力渗透肌肤,入以脏腑,有温阳、暖宫、护肾、保元镇痛、和气养血的功效。据说,此物曾为贡品,故有“贡带”之称。
安息葆元贡带说明书
翁楠桥先生上世纪40年代进入兰台药局,当时,他只有14岁。翁先生回忆,贡带的制作十分考究,由专门的大师傅负责配料调剂,闭门单独操作。做好的贡带,装在一个密封性极好的锡罐内,以防香气散失。遗憾的是,他进入药局后没几年,贡带因故停止了制作。如今,还知道兰台药局“安息葆元贡带”的人,寥寥无几。
我当年在兰台药局工作时,有幸发现了一张尺余见方、红底黑字、石刻印制的旧纸张,并把它保存至今。这张纸,落款为“浙嘉徐兰台药局主人谨识”。它详细介绍了安息葆元贡带的功效、功能,以及适宜人群。几年前,我将这张纸拿给翁先生过目,他一看就说:这是随贡带一起放在锡罐里的说明书。
地方中医文化继续传承
如今,在勤俭路兰台药店内,有一尊徐大椿半身塑像。这尊雕塑,是2003年为纪念徐大椿诞辰310周年而作。
在他的家乡吴江,历来对这位著名医学大家十分推崇。尽管徐大椿已经仙逝两百余年,但他的墓园至今保存完好。
我曾赴墓园拜谒凭吊过这位先贤。位于吴江凌益村的陵园,东西北三面白墙青瓦,正南是条小河,园内绿树成荫,松柏参天。徐大椿的坟茔位于陵园正中,墓碑上镌刻着“清名医徐灵胎墓——一九六三年重修”字样。坟茔正前方,是一座四柱三间石牌坊,坊额上的“名世鸿儒”,为乾隆年间兵部尚书彭启丰题写。徐大椿逝前为自己所作的墓地楹联也历历在目。
徐大椿研究文集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吴江县对徐大椿墓园进行了整修。“文革”期间,墓地遭毁。1984年,当地再修墓园,基本恢复了原貌。1995年4月,江苏省政府将徐大椿墓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革”期间,嘉兴兰台药局也曾受到过袭扰。当年,“造反派”曾冲进药店,在陈列有人参、燕窝、鹿茸等贵重药材的玻璃柜台贴上封条后扬长而去。当时的店员怕再遇麻烦,把店堂里原本给顾客休息的十多把太师椅,换成了长条板凳;一些老瓷器、老药瓶、老物件,则被敲碎丢弃,甚是可惜、荒唐。
当时,有人认为“兰台”之名含封建色彩,药店于是改称为嘉兴中西药商店,后又改为勤俭药店。1985年,才重新恢复兰台药局的店名,为此还邀请上海书法家任政先生重新书写了店名,做成了铜字。
两百多年来,兰台药局为守护嘉兴民众的健康做出了难以形容的巨大贡献,始终推动着嘉兴中医药事业的发展。1996年,兰台药局被当时的国内贸易部授以“中华老字号”称号;1998年和2008年,药局两次被评为全国医药行业先进班组。
如今,兰台药局当年的风光已不再,但她曾经的风采,已深深印在许多嘉兴老人的脑海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