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岛台湾是谁收复的?为何说郑成功功绩最大,康熙的贡献只是偶然

提起祖国的宝岛台湾,恐怕我们有很多话题要说,今天我们主要讲一下台湾的那段让我们不得不牢记的历史。

台湾的历史

台湾,古称岛夷,由称瀛洲,到了明朝的时候称为“鸡笼”“大员”等,虽然称呼不一,但台湾从属于中国的历史从公元230年就已经开始了,三国时期吴国的丹阳太守《临海水土志》中详细记载了当时台湾,而宋元时期,汉族已经开始开拓台湾,虽然在明朝中期实施海禁,但迁居到台湾的汉人依然络绎不绝,此时虽然中原政府没有在台湾设立郡治,但其和中国的联系是已经分不开了。

到了明朝的中后期,中国人几乎控制了整个中国海域,台湾的大规模开发时期也从此到来。

有人说是康熙收复了台湾,清朝对收复台湾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其实不然,真正收复台湾并对中国拥有台湾有极其重大意义的却是郑成功

为什么说只有郑成功才算是收复台湾?我们从大航海时代说起。

随着公元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海权时代的到来,使得西方海权国家纷纷在全球拓展势力,建立他们的殖民地和据点,而属于荷兰东印度公司荷兰人,为了建立和中国和日本贸易的据点而入侵了台湾,荷兰人和西班牙人为了在台湾的殖民还打了一仗,最后的荷兰人赶跑了西班牙人,有在台湾建立了热兰遮城和普罗民遮城,当时的明朝政府正忙于焦头烂额的应对倭寇的侵扰,随后又遭遇后金入关,眼看就国破家亡,无暇对此做出反应,以至于荷兰人在台湾悠哉的厮混了38年。

可以想象,此时的台湾处在西方势力的统治下,一旦长期下去,这块祖国的宝岛就再也不是祖国的了。

此时的中国大陆上,铁蹄正践踏着万里河山,到处都是烽烟四起,为了恢复河山,无数的仁人志士,民族英雄们奋力抗争,而郑成功正是其中一人。

中国军人“郑成功”收复了台湾

郑成功,本名森,又叫郑大木,祖籍是福建泉州南安,他出生在一个海寇家庭,他的父亲郑芝龙是明末时期著名的“海盗王”他的母亲来自于日本田川氏,正因为他的这层身份,才有不少的用心不良者宣扬他是日本人,是大倭寇,其实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虽然是日本人,却有着一部分的汉族血统,而田川氏更是在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被清军承诺的给予王爵所诱惑而叛国,随即被清军软禁后。面对清军入侵南安到她的家中抢劫的时候,面对清军淫威,史书中记载到“母少不动,骂崮山而死”郑成功的母亲在面对清军威逼大骂说:“我是中华大明将军的夫人,怎么肯侍奉你们这些入侵者”随即拔剑破腹而死。

不知污蔑郑成功为倭寇或是日本人的那些人究竟是怎样的心态,恐怕他们拿着母系有外国或外族血统然后来污蔑民族英雄不是中国人,不是汉人了,比如李世民成了鲜卑人,朱元璋成了回人,甚至郑成功也成了日本人。这绝对是别有用心。就单单说这位有着日本血统的母亲,这样的英雄母亲,我们说她是中国人,恐怕也不为过吧?

面对这样的国仇家恨,郑成功率部坚持抵抗,成了南明后期的两大支柱之一,和著名的李定国将军并称,他以“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之名誓师反清,郑成功部多次打击入侵的清军,战功赫赫,又被永历皇帝封为延平郡王,这也是郑成功“郑延平”的由来。

虽然郑成功一心抗清,企图恢复河山,但面对汉奸的出卖和统治阶级的不作为,反攻的计划多次功败垂成,郑成功甚至打到了南京城下,几乎可以祭太祖陵,但最终受挫,为了巩固扛清的根据地,此后,郑成功决定驱逐侵占台湾的荷兰人,收复国土。

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清军入侵,四处烧杀抢劫,明军败兵逃窜,大好河山一片血海之中,为了有一个稳定的抗清根据地,以郑成功为代表的明朝开始了收复台湾的进程,郑成功以大明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领两万大军起兵,并对荷兰总督发布谕降书,书中说“然台湾者,早为中国人所经营,中国之土地也,今予既来索,则地当归我。”此后,明军围城九月,彻底击败了荷兰殖民者,荷兰台湾长官签字投降,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民族英雄郑成功开创了以中国之兵,击败西方的重大军事胜利。

此后郑成功改赤崁楼为承天府,并设府县,这是中原王朝在台湾设立郡县之始,也是台湾属于中国而不可分割的铁证,此后,又大力开拓台湾,引进移民,兴办工商,发展贸易,迅速推动了台湾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成了抗清战争的大后方。

可以说,郑成功收复台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从外敌手上收复宝岛,郑成功既不是倭寇,也不是日本人,他所代表的是中国政府,对台湾行使主权。这也是郑成功民族英雄的由来。

康熙收复台湾比不上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意义

康熙对台湾的“收复”很大程度上说不能算是“收复”我们不能以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中康熙雄才伟略,一定要收复台湾,维护祖国统一,而在台湾的那个猥琐的胖子,一心抗拒统一,来认定历史。事实上,当时的清朝占据中国大部国土,但其对台湾的目的并不是收复,当时的康熙皇帝也没有现在这样的民族统一,国家统一的责任感,他攻打台湾的唯一原因,是因为台湾是明朝最后残余势力存在的地方,是当时汉人最后的期望,只要有台湾明郑政权在,汉人的心未免就会因此而心向明朝,所以他一定要打下台湾,这才是他的主要目的。

换句话说,如果当时台湾岛上还是荷兰人,那对清朝是没有什么威胁的,这台湾,打不打也就不一定了。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可以看一下康熙攻占台湾的过程。

自从被郑成功驱逐出台湾后,荷兰殖民者还是不甘心的,他们希望以台湾为根据地来蚕食甚至殖民东亚大陆,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荷兰殖民者和为了消灭明郑政权的清朝一拍即合,双方签订了《清荷协约》,约定共同攻打台湾,并在攻占金门厦门后,将这两处交给清军,而在攻取台湾后,清军将台湾交给荷兰人。

是的,这个条约就是清军为了借荷兰人之手消灭明郑,哪怕送出台湾也在所不惜。

此后,拥有400多门大炮和将近3000名士兵,17艘战舰的荷兰舰队与清军联合攻占厦门,金门。这些,是我们在历史书中看不到的,但打着“援助大清,攻台湾”旗号的荷兰舰队,确实存在过。

此后的荷兰人攻占了台湾的鸡笼,但由于清军忙于三藩之乱,未能予以有效配合,导致其殖民失败,最终被赶走,而到了清军腾出手来,占领福建,要求荷兰人再度出兵的时候,荷兰又开始忙于爪哇的战争,也未能予以有效配合,就连清军攻下台湾后,还有人提出将台湾岛送给荷兰人,最终在施琅的反对下,才最终没有放弃台湾岛。

说到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清军对台湾之战的目的其实并不是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相反明郑军队的目的才是为了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了,而清军目的其实不过是为了消灭明朝残余势力罢了,没有那么高大上的目的在台湾被攻打下来后得到了实现,那就是台湾虽然没有被送出去,但原来明郑军队对台湾周边海域甚至亚洲海域的控制权荡然无存,中国海再度成了荷兰人,西班牙人以及英国人的天下,直到最后在甲午战争中失去台湾。

所以,康熙尽管攻打下了台湾,但其功绩是远远不如郑成功的,因为如果郑成功不收复台湾,台湾必将沦为殖民者之手,而康熙和殖民者联合攻打台湾,目的只是为了消灭威胁,属于中国之间的内战,这些也就一目了然了。当然,在某些方面,虽然康熙没有维护祖国领土的意识,但他的作为实际上将台湾巩固在了祖国的疆域之中也是值得称赞的,但也今次而已。

所以台湾从来都不是清朝带来的嫁妆,换句话说,如果郑军复明成功,或是其他王朝建立,台湾都不会被丢掉,反而是清军几乎就打算丢弃台湾,到最后就算没有放弃,事实上也放弃了台湾周边的海权,以至于导致后来沦为半殖民地的悲剧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