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一部电影《人生大事》,看片名以为是励志片,刚开始看以为是喜剧片,看了一半后觉得是亲子片,看完才发现是伦理片。
影片的主线是一个“不靠谱”青年经历爱情、亲情、友情的磨难和考验后,责任心逐渐苏醒最终完成成长的过程。尽管男主从事的行业是——用影片里的一句台词说,是“有能耐的看不上,没能耐的干不了”的殡葬业(导演选择这个职业非常用心,可以说是这部影片的最大亮点,文章后面再详述),但是,电影气氛总体欢快,情节推进得也很紧凑,并没有为了取得“震撼”效果,提前给读者营造些许压抑的氛围。
影片一开始,是女孩“小文”姥姥离世的场景,为整个电影奠定了情感主线发展的基础。紧接着是男主角“莫三妹”出场,伴随着一系列慌张晃动的镜头,让观众感受到此时的主角,正处在身心无处安放、情绪无处发泄的状态。果不其然,一连串的打击接踵而至——被客户误解、被女友背叛、被邻居敌对、被老父训斥、被社会轻视……男主的人生似乎跌入了黑暗的谷底,直到一束星光出现。
这束“星光”就是小文。这个倔强伶俐的小女孩,一开始带给男主的,却是一连串的麻烦——毁房本、闹灵堂、涂鸦骨灰盒……但是每次“倒霉”事过后,就是“否极泰来”的一场“小确幸”——接到大单,拿到报酬,受到理解……情节也在这种不断的反转设计中,显得跌宕起伏,让观众全程无尿点,注意力始终被牵引着走向下一个冲突点,足见编剧的节奏感,和导演的控场能力非同一般。
从故事发展来看,影片至少被埋了两根线——这是编剧为避免故事情节平铺直叙惯用的手法——一条是男主三妹的灵魂觉醒之路,另一条是孩子小文的情感寻家之旅。两条线时而平行,时而交叉,相互推进,相互映衬。(这或许是写任何小说和故事的必备手段)
影片很注重对比手法。开场戏中,男主的店面是家寿衣店,隔壁却是一家婚庆店;为女友打架入狱,出狱后却发现女友劈腿打架对象……让观众感到,男主的人生有种被“命运”作弄的荒诞感。
导演也很会使用隐喻手法。女主小文出场就是一身“哪吒”装扮,而男主三妹呢?影片有一个镜头,是三妹被压在了倾倒的沙发下面,五指形的沙发靠背,活像一堵五指山,暗指了男主这个“孙猴子”被困在生活的“大山”之下,也期待着有朝一日,能挣脱五指山,踏上真正的人生“取经”之路。
我们来看看影片里的这两个神话人物。
一个是“哪吒”,神话中的哪吒剔骨还父,割肉还母,完成了人生的涅槃,化作了五彩莲藕之神。影片中的“哪吒”小文失去至亲姥姥,又惨遭亲人遗弃,却在和“孙猴子”的斗智斗勇中,完成了亲情的回归和生活的重建。
另一个是“孙猴子”,神话中的孙猴子大闹天宫,无法无天,被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经菩萨点化后皈依佛门,从此改邪归正踏上取经之路。影片中的“孙猴子”莫三妹颓废而又任性,迷茫而又冲动,经过与“哪吒”的一番际遇之后,悟到了人世间“情”的真谛,责任之心逐渐苏醒,最终完成了从“男孩”向“男人”的蜕变。
文章到这里,我们讨论的都是“技巧”和“手法”。但是,仅仅靠技巧手段和套路,是拍不出精彩作品的,更拍不出感人至深的作品。
显然,这部影片不是的。尽管我抱着评论的心态来观影,还是被其中的几个镜头,成功get到了“泪眼婆娑”。
那就让我来谈谈影片中,最让我感动的几个镜头吧。
第一个镜头——小文受了委屈,自己一人跑到门外,偷偷翻看手表中姥姥的留言,一声声关怀的询问和温柔的叮嘱,让镜头里的孩子轻声哭涕,也让镜头外的我潸然泪下。
第二个镜头——三妹老父住院,讲诉善良听话的二儿子,为了打捞另一个孩子,折了自己的性命。老人缓慢地讲述,言语间充满悔恨和难过,不仅让三妹了解真相后痛苦流泪,也让身为观众的我为之动容。
第三个镜头——小女孩因病夭折,父母悲痛欲绝,当看到小文画满星星的骨灰盒,一时难以自抑,泪如雨下,淋湿的不仅是那阴霾的天气,还有我的面庞。
……
不得不说,编剧导演选取殡葬业作为男主的职业,确实是准备给这部幽默紧凑的电影,“塞进”一个宏大的人生主题。但是,这样的做法非但没有让人感到生硬,反而让观众在生与死、欢与悲的对比和观照中,感到命运的无常,和人情的可贵。
文章行将结束,我突然发现了导演的一个秘密——诚然,在当下经济不景气,社会情绪低落的环境中,将观众压抑的心情,在影片灰暗的丧葬场面和悲苦的亲人离别中,得到不断的集聚和压缩,再借助一个温馨感人的事件“引爆”这种“蓄谋已久”的压抑,让观众的郁闷、不满和沮丧在“爆发”而出的感动和泪水中,得到充分的宣泄——这会不会还是,这部电影拿来感动人心的另一种“技巧”?
这可能仅仅是我的猜想……
不管怎样,这是一部能够打动人心,让人动容甚至落泪的电影。编剧、导演和演员都在用心地为观众,呈上一场充满欢乐与泪水、调侃与感悟的影视佳作。
感谢这些优秀的人们。
最后,我想用影片里的一句台词,说出我观影后的最深感受和最大感悟——“做我们这一行的啊,就是要有一颗圣人心。”
期待您的关注、点赞和评论,让我们成为一路交流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