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家庭的死对头,校园里的噩梦——霸凌

一、“霸凌”的概念

挪威学者Dan Olweus最早开始研究校园霸凌现象并于1978年提出“霸凌(bullying)”一词,他将其界定为一个学生长期、频繁的处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中。英国学者Smith认为“霸凌(bullying)”是指有意地造成他人的伤害,这种伤害可能是身体的或心理的。霸凌通常采取打、推、勒索财物等方式,也包括讲下流的故事或者社会排斥等。霸凌可由一个或者多个儿童卷入。另外,霸凌行为与一般的攻击行为相比,霸凌具有两个不同的基本特征,分别是行为发生时双方力量的非均衡性及行为的重复发生性。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把隐匿性最强的言语诋毁与重伤也纳入了“霸凌(bully)”的种类范畴。

二、霸凌的种类:

言语霸凌:包括讥讽、起花名、恶意中伤、嘲讽、恐吓

社交霸凌:通常是一种关系上的霸凌,集中表现为诋毁名誉或与某人的正当关系,形式上包括怂恿他人不要和某人交朋友、集体故意孤立某人、散步某人的谣言、故意在众人面前抓弄某人

身体霸凌:集中表现为伤害他人身体或他人物品,包括打、踢、捏、做出歧视性动作和无故损毁他人物品等

网络霸凌:可以集以上三种霸凌类型于一身的霸凌新形式,表现形式为以视频的方式记录霸凌行为全过程,并任意散播至网络

三、霸凌时常发生的场所

吴竟(2016)[1]在平顶山市某小学的一次实地调查中发现霸凌行为发生场所最多的场所是教室,占比39%;其次分别为操场(24%)、学校其他地方(20%)、走廊或大厅(17%)。不同于小学生,中学生经常采用网络匿名手段实施暴力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增强自己在互联网和真实生活中的影响力[2]。因为网络欺凌本身具有虚拟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使得伤害他人的信息在短时间内传播到世界各地且无法彻底删除,这些特征更容易满足中学生霸凌者的征服与冲动欲望。加之现代发达的网络技术应用越来越趋向年轻化,所以近几年我国校园霸凌行为事件在网络流传越来越频繁。

四、霸凌的特征

暴力性:据悉,2016年北京高院通报了近五年北京法院审结的校园暴力犯罪案件情况,称该市法院五年共审结校园暴力犯罪案件近200件,占同期全部刑事案件的0.19%;约有14%的案件,对被害人采用了扇耳光、泼冷水、烟头烫、拍裸照等较恶劣的侮辱手段,给被害人心理健康造成持续性危害[3]。

隐匿性:一方面表现为空间上的隐匿性,霸凌者通常为了逃脱惩罚而选择不容易被人发现的地方实施欺辱;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受害者处于自尊心的维护或被施暴者胁迫的缘故而刻意隐瞒被霸凌的实情,这种隐匿性更加强,教师与家长应该更加注重防范第二种情况。

差异性:男生在学校遭受霸凌的风险略高于女生,但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所于2018年的公开数据(不包括性暴力或其他基于性别的暴力)表明,超过32%的男孩在学校遭受霸凌,而女孩则为28%;在霸凌发生频率最高的10个国家,中位数率的情况略有不同;在这些国家,65%的女孩和62%的男孩反映遭受霸凌,这表明在霸凌行为最为多发的情况下,女孩受到的影响更为普遍[4]。

五、霸凌对于受害学生的影响

受到霸凌的学生可能会因为其学习的兴趣更甚者是上学的兴趣可能都会因此而减少导致学习成绩不佳,并且可能会因为对其心理影响加剧而伴随无法解释的伤害或者是自残行为的发生(或者更加极端的行为)。 2016年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调查显示,有14%的学生在受到霸凌后学业有所下降[5]。

六、“霸凌”的干预手段

家庭教育作为学生的第一教育系统,所以,我这里有两条给家长的建议:

1、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关注孩子身心健康

2、极力配合学校的管理工作,及时参与学校活动



[1]吴竞. 小学校园霸凌行为调查及干预研究[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6.

[2]刘建云. 中学生校园霸凌问题研究[D]. 广西民族大学, 2017.

[3]腾讯新闻事实派社会新闻版块https://news.qq.com/a/20160531/028319.htm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https://zh.unesco.org/news/xin-shu-ju-xian-shi-quan-qiu-san-fen-zhi-yi-qing-shao-nian-zao-shou-ba-ling

[5] https://study.com/teach/bullying-in-school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