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路上有座“爱国楼”,国庆节集体插国旗的习惯延续20多年

摘要:“国旗楼”里居民与国旗的故事。

“街道、区里都知道小花园居委有个‘国旗楼’、‘爱国楼’!”同兴大楼居民夏宝妹自豪地介绍起自己居住了几十年的地方。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3周年,同兴大楼在国庆节集体插国旗的习惯也已经延续了20多年。今年9月28日,同兴大楼靠福州路一侧的居民,在国庆节前又如期在阳台外插上了国旗。不巧的是,29日起整座大楼需要封闭三天,窗外飘扬的国旗为居民们的居家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

“有时候风吹得国旗卷起来了,没事情我就会去理一理,让它飘一飘。”这几天,71岁的夏宝妹坐在沙发上看着窗外红旗飘飘,思及祖国即将迎来73周岁的生日,心情分外舒畅。

从挂国旗到插国旗

据夏阿婆介绍,同兴大楼在国庆节挂国旗始于2000年前后。一开始是几户居民自发的行为,后来大家纷纷效仿,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导致楼下文具店里的国旗都脱销了。

一开始,居民们买的国旗有大有小,也只能通过绳子绑在窗户和晾衣架上。街道、居委注意到后,主动帮居民定做了同样大小的国旗、同样长度的旗杆和专门插旗杆的底座,并找师傅帮居民安装到阳台外,保证立在楼外的每面国旗都以同样的角度朝向行人,整齐好看。后来,居委又帮居民更换了更大尺寸的国旗和更为坚固耐用的金属旗杆。现在居民使用的国旗,是居委2019年为居民更换的。

90岁的徐晓妹仍然保存着最早的竹制旗杆。她将旗杆从一个用报纸和泡沫卷了好几层的包裹里拿了出来,即使徐阿婆保护得很好,但原本的红色油漆也已经斑驳。

为了更好地保护国旗,现在居委会在节后将国旗统一收起来、检查有没有破损、污渍,清洗后放在居委会妥善保管,等到来年再分发给居民,并帮助不会或不方便插到窗外的居民将国旗插好。

一晃二十几载,虽然楼里的居民来来去去,大楼也几经改造和修缮,但外立面上撑旗杆的底座和居民插国旗的习惯一同保留了下来。

祖孙四代的传承

夏宝妹对国旗的尊重、爱护,不仅因为她见证了新中国的成长,也与她的婆婆有关。

最早,每年家里插国旗的事情由夏宝妹的婆婆负责。夏宝妹依然记得,每年国庆节后,80多岁的婆婆会将国旗收回来,清洗、晾干后叠好放在专门的抽屉里锁起来。第二年,婆婆会将国旗烫平整后再插到旗杆上。“我婆婆她没有文化,对祖国的热爱难以用语言表达。”但她所有的爱国情怀都体现在了行动中。

后来,插国旗的神圣使命传到了夏阿婆和丈夫的身上。孙女小时候见到夏阿婆插国旗,也很想尝试,但因为年纪小,够不到窗外的底座,就买了一面手持的国旗,插在窗户支架的孔里。边说着孙女与国旗的故事,夏阿婆指了指玻璃下孙女带着“三道岗”敬少先队礼的照片。

窗里窗外大小两面国旗交相辉映,正像有着49年党龄的夏阿婆和身为少先队员的孙女。

将爱国之情向外传递

爱国楼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属于同兴大楼的每一位居民。“一开始租客可能对这栋楼没有什么归属感,插国旗这么一个形式,能让他们感觉我们好像也是跟大家一样的。”虽然居民的流动性不小,但国庆节插国旗一直是住户们的共识,也拉近了彼此之间的关系。采访时,夏阿婆的丈夫正在帮一户人家修理插旗杆的底座。

小花园居民区居委书记徐娟介绍,同兴大楼内现有200多户人家,其中超三分之一是租户,每年集体插国旗,也让租客更好地融入了这个大家庭。

国庆节插国旗不仅让租客从“同兴”到 “同心”,也感动了外国居民。夏阿婆还记得,刚开始挂国旗时,607住了一个外国人,看到大家都挂了五星红旗,了解到是中国的国庆节要到了,也去买了一面中国国旗挂在窗外。夏阿婆说:“我们中国人热爱自己的祖国,他们到了我们这里,受到我们的影响也热爱我们的国家。”

13岁的朱佳莉出生在“国旗楼”。从小,国庆节就跟着妈妈一起插国旗,还会在床头柜上摆放小国旗,深谙国旗对大楼、对中国的意义。小学时,同学国庆节来家里做客,对同兴大楼家家户户挂国旗的场面感到惊讶。小佳莉对同学说:“国庆节到了,我们想通过国旗将节日的氛围传递给路人,让他们感受到祖国现在的繁荣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