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四大名著,解读佛与道的秘密,之四《红楼梦》

上回书说到《水浒传》,佛家、道家经过唐宋的发展,已经不在是高不可攀的了,在民间非常普及,到了《红楼梦》成书的清朝,佛道两家,在中国已经完全的根植于华夏民族,对于是本的,还是外来的,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两家宗教共同发展,互相促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大宗教,就如同《西游记》的故事一样,完全的缠绕在了一起,分都分不开了。

《红楼梦》的开端,就来了一僧一道,在这个时期,佛道已经都成了好朋友,而且是形影不离的好基友,石头再通灵,没有这一僧一道,也没有了《红楼梦》的起源,后来重要情节的推动,都有这两个人的身影。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甄士隐三次碰到这一僧一道,经过点化,最终甄士隐随同他们飘然而去。第十二回 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贾瑞来找凤姐,被凤姐捉弄,不听跛道人之言,正照风月宝鉴,一命鸣呼。第二十五回 魇魔法姊弟逢五鬼 红楼梦通灵遇双真,赵姨娘给马道婆银钱,叫马道婆设法绝了宝、凤, 宝玉、凤姐一齐发疯,和尚道士持诵宝玉,宝玉病愈。

《红楼梦》的一寺一庵,就是铁槛寺和馒头庵。馒头庵本应叫水月庵,因为庵里做的馒头好吃,大家便给它起了个“馒头庵”的外号。这馒头庵里的尼姑,从上到下,正像好吃的馒头一样,浑身充满了人间的欲望,曹雪芹起名“馒头庵”,是不是也有点那样的味道?庵里的女主持叫净虚,跟凤姐很熟,利用她巧舌如簧的特殊功夫,激起王熙凤一腔热血来,拍着胸脯对净虚老尼表态:没问题,这事我帮了!弄到最后的结果是:逼死了两条人命!

这老女尼还带有两个十来岁的女徒弟,一个叫智善,一个叫智能,长相都很好看。在秦钟等人正为秦可卿(秦钟的姐姐)办丧事期间,凤姐带着秦钟几个借宿馒头庵的时候,这智能儿不仅跟秦钟眉目传情,且在那个月黑风高之夜,半推半就顺从了秦钟,居然就跟秦钟”那个“了!这可是人家正办着丧事哪!!

元春省亲结束后,贾府将买来的一帮小小尼姑和年少女道士安排到了馒头庵,并由贾芹负责管理。很快跟里面长得最艳美的小尼姑沁香及小道士鹤仙勾搭上了,成天在庵里鬼混,还跟众女尼及女道士们在庵里喝酒行乐。原庵中的尼姑一看这够刺激,也都一并参与了进来。就这样,一个水月庵,被弄成了一个风月场!

铁槛寺离馒头庵很近,一庵一寺,都属于贾府,沦为了贾府的私产,贾府有人死了,一般运到这里停灵及做道场,然后再择日下葬。也就是说,不管从铁槛寺到馒头庵,还是从馒头庵到铁槛寺,路途都不远, 来往也方便,那就是:不管人多荒唐,多疯狂,终究逃不脱这铁门之限,也终究逃不过一个土做之馒头。

前面说的马道婆,是贾宝玉寄名的干娘,经常出入贾府各房各屋。宝玉被贾环烫伤后,她一面要贾母日捐五斤或七斤油点海灯让宝玉免灾从而捞到一笔好处,一面又调唆赵姨娘给她钱,让她作法去暗地里算计宝玉和王熙凤,简直就是个邪魔歪道的混帐东西。

清虚观的张道士八十多岁年纪,是清虚观主持,曾做过荣府国公的替身(代人出家),上至皇帝,下至王公贵族都以神仙称之。这个张道士和咱们想象的仙风道骨一点不贴边,可以说,是俗不可耐,这么一大把年纪,而且还出家这么久了,一点也没有风骨,一副谄媚之像,贾府上下的人,对他也不是特别尊重,说明这个张道士,平常也不是个正经的修道之人,只是个游走在达官贵人之间的官场出家人。

葫芦僧判葫芦案中,当年葫芦寺的小沙弥和借住在葫芦寺的贾雨村,为了自身的利益,在明知是自己的恩人甄士隐的唯一的女儿的情况下,稀里糊涂的就判了案,完全没有想过报答恩人,就小女孩于水火中。

在大观园中的拢翠俺,住着金陵十二钗中的妙玉,说是出家,我看也就是换个地方当大小姐,看出一点点的慈悲心态,没有一点悲天悯人的态度,佛家讲无欲无求,妙玉用的、吃的、喝的均是上品,对待刘姥姥的态度也是极其的冷漠。

贾敬宁国公贾演 的孙子,贾珍之父。是乙卯科进士,却一味好道,在都外玄真观修炼,烧丹炼汞,别的事一概不管,放纵家人胡作非为,后因吃秘制的丹砂烧胀而死,修仙求道是为了普度众生,连自己家都管不好,还怎么修道,而且修道不去深山老林去修,在自己家门口修,纯属于扯淡。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像罗马教廷,曾经发过“赎罪卷”一样,中国的佛教和道教,也有同样的问题,在一个团队中,不可能如纯净水一样洁净,混有一些杂质是难免的。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佛道进行了无情的鞭挞,除了自身的态度原因,也是现实中存在的,对于佛道本身也是好的,能够接受批评,不是什么坏事,对不良现象也是起到了警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