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抓共管 形成未成年人保护合力

民警在街头宣讲如何防范杜绝未成年人不良嗜好

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李海涛 张晴悦 葛兰 李佳)三秦都市报全媒体自8月2日推出《关爱未成年人拒绝不良诱惑》系列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针对本报报道,包括教育主管部门、公安“红雁”反诈、检察机关、心理专家、教育专家、学生家长在内的社会各界,在高度评价本报报道的同时,也对“如何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教育主管部门强化校园安全管理管好每一位学生

三秦都市报的这组《关爱未成年人拒绝不良诱惑》系列报道,多点位关注、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报道中所提及的许多涉及未成年人的“不良诱惑”案例,对学生家长、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都很有警示作用,有利于促进方方面面的安全和教学管理。其实,在这一方面,西安市教育局一直致力于校园安全管理。

创新暑期安全教育方式和手段,联合市安委会各成员单位持续推进“西安市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云课堂”项目,制作推送安全宣传短片和电子海报。暑假以来,西安市教育局微信公众号平台已连续刊载10期安全公共课。

开展安全系列活动。从6月份至下学期末,在全市开展校园安全系列专题活动,采取市、区县和学校三级联动的方式,通过万名教师大家访、老师学生大谈心、心理康健大讲堂、校园安全大检查、安全典型案例剖析、安全经验观摩交流等活动,探索提升校园安全预防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推进健全完善校园安全预防工作制度和机制。

全力防范学生溺水。暑假以来,全市从管人、管水两个方面采取果断措施。市、区县两级教育、水务、应急、公安部门健全完善防溺水联动机制,联合市水务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预防中小学溺水工作的通知》,突出农村地区家庭监管缺失重点学生群体,突出无人监管重点水域,从落实学校、校长、老师工作责任,做实做细日常提醒、加强排查、村校联动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公安“红雁”反诈拒绝不良诱惑从校园“反诈”做起

两周来,三秦都市报全媒体针对一系列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不良诱惑,适时推出《关爱未成年人拒绝不良诱惑》系列报道,关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不良诱惑及安全隐患,多角度持续报道,给广大家长、未成年人提醒,彰显了主流媒体担当。“红雁”反诈宣讲团在本次系列报道中,通过“以案说诈”“以案说法”的方式参与其中,与媒体合力同行,贡献雁塔公安力量,希望能共同筑牢未成年人反诈“防火墙”。

“红雁”反诈宣讲团,是目前西安最大最专业的反诈宣讲团。自成立以来,“红雁”反诈宣讲团在筑牢未成年人反诈“防火墙”方面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普法。走进曲江第六小学、曲江第二小学、曲江第四小学、南湖小学、雁塔区第一幼儿园、翠华路小学、西安交大阳光中学等开展专题宣讲;联合广电融媒体集团开展“为爱守护”2022暑期安全提示系列直播;联合陕广新闻101.8《有话好好说》栏目开展直播;以腾讯会议APP的形式建设反诈小课堂;联合曲江教育部门开展覆盖24所中小学和58所幼儿园的防电诈宣讲会;“小手拉大手反诈进家庭”——致西安市雁塔区全体家长学生的一封信,经统计全区中小学、幼儿园、职业学校共发送44357份,回收42985份;制作“小手拉大手反诈一起走”反诈短视频;编写 《请各位中小学生家长查收——最新防骗指南》《疫情期间,中小学生防骗指南》《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防范诈骗,快乐成长》《转发广告50元/次,19岁女孩却等来了……》等宣传资料。

心理专家积极引导切断“不良诱惑”渠道

“吸烟饮酒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那么尽可能地切断他们购买烟酒的渠道,就变得十分重要,三秦都市报《关爱未成年人拒绝不良诱惑》系列报道就在做这样的事。一方面曝光现在市场上存在的问题,提醒监管单位、学校、家长关注、警惕,一方面联合查处,从源头上展开整治行动,我觉得非常好。”陕西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舟所,昨日对《关爱未成年人拒绝不良诱惑》系列报道给出高度评价。

针对报道中涉及的烟酒对未成年人心理、精神方面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王舟所表示,烟酒对神经中枢有一定刺激,而青少年正处于大脑发育的关键阶段,一旦造成影响是不可逆的;其次,由于烟酒对青少年来说属于“限制品”,孩子在吸食过程中往往要避开人群,偷偷摸摸地去做,这容易在其个性形成上造成回避、消极和短视(恐慌、烦躁等)的特性。此外,烟酒的消费对于大多数青少年来说是一笔较大的开支,容易造成经济负担,甚至背负债务,给其正常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从而造成心理负担。而且青少年接触烟酒,在我们的文化中容易被贴上“不良少年”的标签,可能被歧视或者被不良社会群体所关注,增加了误入歧途的风险。

为此,王舟所通过本报提出建议:广大青少年要保持清醒和理智,拒绝接触烟酒,各位家长最好能躬亲示范,起到积极的榜样作用,引导孩子远离烟酒,助力孩子度过健康积极的青春人生。

资深教师生动有趣的课堂利于杜绝不良习惯

“看了三秦都市报《关爱未成年人拒绝不良诱惑》的报道,很高兴也很感动,作为一张都市类报纸,有这样的社会责任担当和使命,真的是让我们教育工作者感到非常的欣慰。”资深教师李春宏认为,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诱惑,可以说是无孔不入,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

三秦都市报报道的这些大量的、具体的例子,可谓类别繁多,触目惊心。青少年成长的这个环境,真的是令人堪忧,作为一个长期在教育一线的工作者,也感觉到非常的心痛。一些手机游戏弄的全家鸡犬不宁,连正常的生活都难以维系。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不成熟的成长阶段,面对这样的诱惑,真的是很难抗拒。一方面是未成年人发育还未成熟,第二个就是一些不良商家,无视国家的法律,无视净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环境的社会责任。

李春宏表示,开展素质教育才能真正把孩子从课堂上解放出来。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仍然要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要想方设法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让孩子热爱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学生家长学会和孩子沟通

“三秦都市报的报道客观真实,对家长具有指导作用。案例中的每一种不良诱惑都非常真切地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让人触目惊心。”学生家长董雯谈及相关感受时表示,或许还有一些家长觉得,类似痴迷Cosplay或者是习惯讲网络“黑话”这种不良嗜好并不是大事,但究其背后的原因,往往会发现,并不是孩子真的对该类文化有多热爱,而是跟风的从众心理在作祟。

市民张先生谈及看了本报报道的感受称,女儿14岁了,逐渐进入青春期,跟家长的交流变少,自己和妻子一直都非常担心她受到不良影响“学坏”,想知道她每天都在跟什么样的人交往,她这个年纪的女孩都喜欢什么,但孩子往往会回避这些问题。

张先生说,这组报道给了他一个和孩子交流的契机,“前两天我试探性地跟她聊起报道里的一些内容,盲盒、Cosplay、抽卡等,孩子很诧异我一个40多岁的理工男还知道这些,便兴致勃勃地打开话匣子跟我分享了不少自己身边类似的事。”张先生表示,这让他对女儿的学习生活有了进一步了解,以便之后“对症下药”。

教育专家掌握战胜不良诱惑的方法很重要

针对本报报道,陕西省教育学会心理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金焰表示,近日,三秦都市报连续刊登了青少年不良诱惑的诸多案例和社会共治的思考,引发了热议。在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网络的诱惑会使学生上网后失去时间控制,难以自拔,慢慢忽视现实生活的存在,从精神依赖渐渐发展到身体依赖,最终导致身心的全面崩溃。也可以看到由于经受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之后在心灵深处倍感失落,便以“香烟”作为释放对象,消愁解闷。殊不知,这样做不仅会加剧自己的逆反心理,还对自己的身体十分有害。

通过三秦都市报对案例的描述和解读都在告诉我们不良诱惑如果不加抵制、不加拒绝,就会深陷其中。因此,如何使广大青少年学会拒绝身边的不良诱惑,认识不良诱惑的危害,掌握一些战胜不良诱惑的常用方法和技巧,提高自我控制和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检察机关齐抓共管形成未成年人保护合力

针对本报《关爱未成年人拒绝不良诱惑》报道的相关内容,西安市雁塔区人民检察院相关负责人指出,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确立了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构建了“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大保护体系。

家庭要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树立规则意识;学校要保护未成年人受教育权,让孩子们全面地接受教育;社会组织和成员也要依法履行相应的未成年人保护职责,不能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不适宜未成年人进入的营业性娱乐场所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文化制品,各类服务运营商对不符合未成年人认知、控制能力,可能造成伤害、危险的服务要做好告知、准入审查;净化网络环境,减少网络信息对未成年人的诱导和不良影响;政府要创造符合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职能机关要对涉及未成年人的事项,依法履行管理职责;司法机关以“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依法办理案件,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未成年人保护是事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职能部门协力推进。检察机关始终立足检察职能开展工作,推动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形成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