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咸丰皇帝眼中的红人,曾经把曾国藩远远甩在了身后

据说,我国某些地方有这样的婚俗。青年男女成为合法夫妻之前,往往会有一段事实婚姻。二人同居,直到女方生下儿子,才会去民政局领证。

什么,生不出孩子?

生为女人,居然生不出孩子,那还能叫女人?换人!

什么,生的是丫头片子?

那么,不好意思!接着生,直到生出儿子,才可以转正。

为何会有这种风俗?小编分析,是当地的男权过于强大,正如东风压倒了西风。中国历史的某些时期,君权过于强大,人事任命上也会出现这种“先上车,后补票”的情况。

咸丰末年,四川总督的位置出现了空缺,在人选问题上,皇帝先后考虑过曾国藩左宗棠骆秉章。不过,对这三个人,咸丰的态度始终如一,那就是让他们先以帮办军务的身份去四川实习,再根据表现决定是否提拔为总督。

结果,曾国藩和左宗棠满脑子都是中华田园臣权思想,就像是从电视剧《后宫•甄嬛传》中穿越过来的。对这种生儿子才能转正模式的调动,他们先是叹息了一句“臣妾做不到啊!”,然后以种种理由婉言拒绝了皇帝。

于是,四川军事帮办这个烫手山芋,便击鼓传花落到了骆秉璋手中。比起上面那两人,骆秉璋可就像是从电视剧《娘道》中穿越过来的了,他高喊着:“我这条贱命算什么,我一定要为皇上生出儿子。”然后去了四川。当然,骆秉璋比娘道中的女主角瑛娘要幸运的多,瑛娘连生三个女儿,骆秉璋却一到四川,便平定了李蓝起义,再接再厉抓住了石达开,这样一来,等于一连生了两个儿子,自然是坐稳了四川总督的位置。

曾国藩、左宗棠和骆秉璋都是汉人。对待汉人大臣的任免,咸丰可谓是不负责任的渣男。然而,类似的情况如果发生在满族亲贵身上,他可就温柔款款,是个十足的暖男了。

咸丰六年七月九日,江南大营的老帅向荣病死在了丹阳。那么,谁来当新一任的大帅呢?

和春是正黄旗人,满族姓氏是赫舍里。赫舍里,是满清历史悠久的大姓,家族中出的名人,可以手拉手把紫禁城围成个圈。经常看清宫剧的,自然知道康熙的原配皇后就是姓赫舍里的。

太平天国军兴广西,和春以副将的身份参加了围剿。之后,他跟随大部队,一路追击太平军来到南京。著名的蓑衣渡之战,就是由他领衔,与江忠源共同发动的。和春屡立战功,转战于镇江徐州皖北一带。湘军中的江忠源、左宗棠等人都曾经对和春评价颇高。作为满人中难得的勇将,和春最著名的段子莫过于笑怼李鸿章了。

话说咸丰五年,已经升任提督的和春主持攻打太平天国治下的庐州,把大营驻扎在了庐州以东的柘皋。攻打庐州,和春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在庐州城下冒着枪林弹雨指挥。李鸿章则是龙套,带着为数不多的勇丁呆在安全的大营充数。

结果,为了保卫庐州,太平军来了个围魏救赵,偷袭清军在柘皋的老巢。敌人要来的消息刚传到大营,李鸿章第一个带人跑了。这一逃就像第一块倒下的多米诺骨牌,造成了整个清军大营的集体崩溃。

正在危急时刻,一个英雄驾着五彩祥云赶到,他大败太平军,夺回了全部营盘。此人正是和春。

事后,李鸿章舔着脸跑到提督和春的大营,献上了一句翰林级别的拍马:“声威大震,以军门为最。”军门,就是对提督的尊称。

要不说,李鸿章绝对是干大事的,脸皮之厚赛过城墙拐角,正是成功学推崇的“厚黑学”之“厚”字。

幸好,和春不具备“厚黑学”之“黑”,他没有下辣手追究李鸿章的责任,只是讥讽了一句:“畏葸溃逃,当以阁下为先。”从此,李鸿章在大江南北传为了笑谈。

咸丰看上了和春,打算让他接向荣的班。于是,皇帝下了一道圣旨,要和春去江南大营帮办军务。按照惯例,这种以空降方式担任军事统帅的人事调动,接任者都要先以帮办军务的身份试运行行一个阶段,然后才能转正。

接到调令,和春经过慎重考虑,决定不去。原因自然是因为他在皖北干的顺手,和同事关系也处得融洽,名义上的上级安徽巡抚福济更是倚他为腹心。如果跑到江南大营帮办军务,那是妾身未明,他凭什么号令那帮骄兵悍将。这样一来,他自然干不好,干不好,就等于未婚同居生不出儿子,自然也就转不了正了。

于是,和春委婉的拒绝了皇帝。作为一个中国人,和春的拒绝非常高明。他请了安徽巡抚福济出头,让他给咸丰上奏:和春不能走啊!他是我安徽省的柱石、长城。知道他要走,百姓们都象死了爹妈一样泪如雨下,哭着喊着跪在大路上阻拦:和大人要走,就从小民身上踩过去吧!

后来,面对四川军务帮办的调动,曾国藩和左宗棠也是用类似的方法拒绝皇帝的。对他们,咸丰的反应是准,然后换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人还不好找吗?咸丰才懒得和汉臣们玩欲拒还迎的游戏。

然而,对和春,咸丰可就完全不同了。他是打心眼里爱重和春,想提拔和春,让他在江南大营统帅的位置上干出成绩的。所以,在接到和春的婉拒后,他立即发了一道上谕告诉和春,你放心去好了。你,就是朕心中江南大营统帅的人选。而且,只要你去,朕立刻会给你转正。

得到皇帝的保证,和春自然是欢天喜地的去了。可以说,在和春的升迁之路上,咸丰给他亮了一路的绿灯。到了咸丰十年初,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之前,和春头上顶着一长串头衔:钦差大臣、江宁将军、太子太保。而此时,曾国藩还以帮办军务的身份在胡林翼的庇护下苦熬呢!这真是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相对和春的盛宠,文正公简直就是被皇帝白嫖了。

按说,和春是皇帝眼中的当红炸子鸡,还是余万清的顶头上司,这种人是只能跪舔,不能得罪的。然而,和春刚一上任,一向以人缘好著称的余万清便一个不小心把领导得罪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尽管被实授了权位,但皇帝曾经对和春这么够意思,他怎么也得做出些成绩给皇帝看是不是?那么,什么才是成绩呢?

从理论上来说,有两种。一是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二是夺取敌人占据的土地。然而,我们也知道,在清方的奏报中,除非清军被太平军打的稀烂,到了捂不住的地步,那是次次杀敌到手软的节奏。杀敌几十、几百、几千,而清军折损无几的战报比比皆是。到了晚清第一吹牛大王,湘军统帅胡林翼那里,他都敢脸不红、心不跳的报告皇帝,杀敌上万而湘军零伤亡。

尤其清军将帅们还特别喜欢告诉皇帝杀了某个太平天国的大佬。然而,没过几天,皇帝又会在另一份奏报中发现,这个大佬依旧在战场上活蹦乱跳。盘点这些天国大佬的死亡名单,杨秀清、石达开、黄玉昆等牛人自然是位列其中,就连洪仁发这样的草包也曾经死而复生过。所以,在皇帝眼中称得上是干货的成绩,就只有夺取太平天国的地盘了。

太平军一破江南大营时,占据了天京周边的溧水、句容和高淳,并把清军赶到了丹阳。天京之变爆发,清军趁机从丹阳出击,逼近了上面的三座县城。事变第19天,也就是韦昌辉与洪秀全联手,刚刚平定了杨秀清旧部,并把他们带有温度的尸体丢入秦淮河之时,第一场战斗在高淳打响。清军不费吹灰之力便拿下了高淳。然而,清军想再接再厉攻克溧水和句容可就要等和春来了。

咸丰六年九月二十二日,和春来到江南大营的大本营丹阳,正式走马上任。此时,石达开早已逃出了天京,而洪秀全与韦昌辉又将迎来新一轮的火并。

和春新官上任,自然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夺取溧水和句容上面,只要拔下这两颗钉子,太平天国的老巢天京便袒露在眼前了。

十月十六日,和春把大营从丹阳搬到了句容城外,三天后,他身临第一线,亲自主持攻城。尽管此时石达开还未回京主政,但洪秀全已经杀了韦昌辉,迅速稳定了人心。结果,清军攻城像是撞到了铁板,而和春的膀子和肋条也被飞掠过来的枪子擦了一层油皮。

和春立即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告诉了皇帝。咸丰得知和春受了伤,那感觉就好像几个月前,他看见怀着儿子同治帝的懿嫔孕吐时那样,是又欢喜,又心疼。皇帝轻嗔薄怒,在上谕中对和春好一阵甜蜜的埋怨,还光速送去了天下最上等的如意拔毒散。

得到如此恩宠,和春像被打了鸡血,他加足马力,启动了大功率攻城模式。和春要攻克溧水和句容,把他们作为一对双胞胎儿子给皇帝生出来。

然而,不经历十月怀胎,就想下崽?

和春你想的美!

我们都知道,清军要拿下溧水和句容,要到明年夏天,石达开出走之后了。和春伤兵损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依旧拿不下那两座县城。拿不下县城,在奏报中再吹杀了多少长毛,都等于是生女儿,不会让重男轻女的皇帝开展龙颜。

和春急的上了火。

看见新领导的工作开展不下去,江南大营的一些人就开始嘀嘀咕咕了。

“本来以为他是个王者,没想到是个青铜。”

“就这两下子,还不如镇江的战五渣余万清呢!”

战五渣余万清?和春立刻开始注意这个人了。

如今的江南大营,还是分两大块,一是驻扎在句容的本部,由他和春主抓,负责攻打句容和溧水;一是驻扎在镇江的分公司,管理人是余万清。

余万清打仗不行,招降纳叛却有一套。和春放眼整个江南大营,唯有镇江分公司生意红火。余万清的招降工作干的风生水起,天天都有长毛从镇江城中爬出来投效。

想想自己一刀一枪,冒着生命危险才杀了几个长毛,而余万清派人跑到镇江的山上轻轻松松一招手,十几个长毛自己就投诚过来了。和春真真正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做羡慕嫉妒恨。

不久,和春借口溧水和句容军情紧急,从余万清治下的镇江分公司调走了最精锐的兵马。和春自然不会承认这是在给余万清穿小鞋,不过得知余万清因手下减少,无心开展招降工作之后,和春如同喝下了一挤顺气凉茶,火气顿时消散了不少。

按说,领导已经对自己印象不好了,身为官场老油条的余万清就该夹起尾巴做人。然而,不久之后,和春与余万清之间发生了卢应翔事件。这一次,余万清可是主动把和春得罪了个结实。

余万清为何会因为卢应翔得罪领导?被部下冒犯,和春又会如何把余万清整治的生不如死?余万清如何化解危难?至于镇江城中的吴如孝,他的对策又当如何?预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