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城故梦
隐姓埋名40年,一生为国铸核盾
他先后参与和主持首次原子弹、氢弹试验,以及“两弹”结合飞行试验等在内的多次核试验,为建立中国特色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作出杰出贡献。为锻造改革开放安全屏障、推进科技强国事业作出重大贡献,他以身许党许国的时代楷模。
他就是“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
1918年8月3日,程开甲出生于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的一个没落商人家庭。1937年从秀州中学高中毕业后,他先后收到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最终他选择了为他提供公费生奖励的浙江大学,师从束星北、王淦昌、陈建功、苏步青等学界名师。
彼时,抗日战争的战火已烧到了浙江,浙江大学被迫内迁,数千名师生开始了流亡生活。在颠沛流离之中,程开甲意识到,科技落后是中国落后挨打的主要原因。
正是从那时起,他立志“科学救国”。
1950年,程开甲婉拒英国导师挽留,毅然回到当时一穷二白的祖国。1964年10月16日,东方一声巨响,中国国土上升起的原子弹蘑菇云震惊世界。
1. 远渡重洋求学海外,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1946年,程开甲远渡重洋求学英国,师从著名物理学家波恩。
1948 年,程开甲被授予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在导师玻恩的推荐下,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以年薪750英镑的待遇聘请程开甲担任研究员,与玻恩一起进行科学研究。
当时,即使是在物质生活优越的英国,年薪750英镑都是一份薪酬丰厚的工作。但是拿到人生中第一份薪水后,发生了一件刺痛他自尊心的事。
他来到英国的一家卖名贵衣物的商店,想挑选了一件皮大衣给妻子。但是当他结账时却遭到老板的蔑视,他不相信黄皮肤的中国人能买得起名贵的衣物。老板打电话向银行查询,银行职员告知,程开甲是英国皇家化工研究所的研究员,老板这才将大衣递给他。
他说:“中国人在国外没有地位,人家根本瞧不起你。我再努力,最多也只能是一个二等公民的科学家。”
从此,他开始了回国的念头。
临别前,玻恩与程开甲进行了一次长谈。了解到他回国的决心已定,玻恩表示尊重他的选择,并不忘叮嘱他:“中国现在的环境很艰苦,你回去会吃许多苦头。保重!”
导师的关心,让程开甲很感动,更坚定了他回国的决心。
2. 从零开始,潜心开始中国核事业
回国后,程开甲先后在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任教十年,直到1960年,一纸任状将他调到北京。而程开甲也从此“人间蒸发”。
20世纪60年代初,根据中央部署,我国要在两年内进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而在当时,无论是理论上还是技术上,我国在这一领域都是一片空白。
3年后,程开甲第一次来到罗布泊。自此,他在这片“死亡之海”潜心开始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
在原子弹研制初期,程开甲就被任命为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他第一个估算出原子弹爆炸时弹心的压力和温度,为原子弹爆破成功提供了的力学依据。
1962年,经过几年筹备,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被提上日程。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他带领科研试验队伍在被称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头顶50摄氏度的高温和又涩又咸的饮用水,迎面戈壁滩上的飞沙走石,在艰苦的条件中准备着。
无论是程开甲还是当时的中国科学界,从理论研究转到原子弹爆炸试验,都面临着一个全新领域的挑战。
他否定了专家提出的空爆建议,第一次提出采用地面爆破方式,亲自拟定并组织论证了原子弹爆炸试验的总体方案。他带领团队研制出测试、取样、控制用的仪器设备,为原子弹爆炸时的数据采集取得了开创性的突破。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在美国、英国、苏联第一次核试验只拿到很少一部分数据时,程开甲部署的1700多台套仪器拿到了97%的测试数据。
原子弹的成功爆破,大大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中国的核事业也开始步入正轨。
3. 隐姓埋名,勇攀高峰,为祖国核事业鞠躬尽瘁
虽然程开甲在工作上孜孜不倦、刻苦钻研,但是在家庭中,他却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更不是以为合格的丈夫。
由于工作的机密性,他不得不向家人隐瞒职业。在调入新疆核试验基地后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程开甲一直奋斗在这片戈壁上,极少与家人见面。
据女儿程漱玉回忆,家中大小事都是母亲由操持,父亲永远在不分白天黑夜和节假日的工作,对于自己的工作内容也从不跟家里提起。
1960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妻子看到了公报上的报道,拿回家来,却什么都不知道,她根本没有想到过这件事和自己的爱人程开甲有什么关系。
虽然他作为中国核事业当之无愧的第一人,但是这二十年中他隐姓埋名,没发表过论文,在学术界销声匿迹。
“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程开甲说道。
原子弹成功爆炸之后,程开甲前后又参与主持并决策了氢弹、两弹结合以及地面、首次空投、首次地下平洞、首次竖井试验等30多次核试验,被称为中国“核司令”。
4. 错失诺贝尔奖,“中国核司令”的学术遗憾
1944年10月25—26日期间,中国物理学会在湄潭文庙举行年会,就学术上的共同问题展开讨论。
在这个会议上,程开甲发表了一篇名为《弱相互作用需要205个质子质量的介子》的研究文章。也正是因为这次会议,程开甲认识了来自英国的李约瑟博士。
李约瑟博士对程开甲发表的这篇研究颇有兴趣,在请李约瑟博士代为修改后,程开甲请求李约瑟博士将这篇论文带给狄拉克教授,后者在当时正是当时物理学界的权威人物。
让人遗憾的是,狄拉克教授对程开甲的这篇研究文章提出的观点持怀疑态度,在回信中他武断地认为:“目前基本粒子已太多,不再需要更多的新粒子,更不需要介子。”
在此之前,狄拉克教授亲自将程开甲的另一篇论文——《对自由粒子的狄拉克方程推导》推荐给剑桥大学的《剑桥哲学杂志》上发表的,所以当时程开甲对狄拉克充满了敬意和感激。
狄拉克教授的回信让程开甲放弃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
时间来到了20世纪70年代,程开甲的这个重要研究成果被一个重要的实验所证实,这个实验证实基本粒子世界的确存在新的基本粒子,而且实验所测得的粒子质量与程开甲当年理论的计算值差距不大。
这项成果在1979年获得了诺贝尔奖。程开甲就这样遗憾地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尽管错失了诺贝尔奖,但是程开甲的伟大功绩依然被国人铭刻心中。
面对祖国的需要,即使是面对危险,他心中也毫不犹豫,保证完成任务。在他心中有一杆秤,国家的需要就是一切。
“科学技术研究,创新探索未知,坚韧不拔耕耘,勇于攀登高峰,无私奉献精神。”
这五句话,是程开甲一生创新攻关的座右铭,更是值得所有科研工作者学习铭记的座右铭。
(全文完)
-----------------------------------------
作者简介:以爱为名,以梦为马。我是南城故梦,一个热爱文字的程序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