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化学奖 - 下)


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图片来自互联网

诺贝尔化学奖始于 1901 年,由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每年 12 月 10 日颁发。奖项的目的在于表彰在化学领域做出最重要发现和发明的人。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化学奖 - 上)

(七)

1961 年,梅尔文·卡尔文,美国化学家。对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研究。

1962 年,马克斯·佩鲁茨和约翰·肯德鲁,英国化学家。对球形蛋白质结构的研究。

1963 年,卡尔·齐格勒和居里奥·纳塔,西德和意大利化学家。在高聚物的化学性质和技术领域中的研究。

1964 年,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英国化学家。利用X射线技术解析了一些重要生化物质的结构。

1965 年,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美国化学家。在有机合成方面的杰出成就。

1966 年,罗伯特·S·马利肯,美国化学家。利用分子轨道法对化学键以及分子的电子结构所进行的基础研究。

1967 年,曼弗雷德·艾根、罗纳德·乔治·雷伊福特·诺里什和乔治·波特,西德和英国化学家。利用很短的能量脉冲对反应平衡进行扰动的方法,对高速化学反应的研究。

1968 年,拉斯·昂萨格,美国化学家。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倒易关系,为不可逆过程的热力学奠定了基础。

1969 年,德里克·巴顿和奥德·哈塞尔,英国和挪威化学家。发展了构象的概念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

1970 年,卢伊斯·弗德里科·莱洛伊尔,阿根廷化学家。发现了糖核苷酸在碳水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中的作用。

(八)

1971 年,格哈德·赫茨贝格,加拿大化学家。对分子的电子构造与几何形状,特别是自由基的研究。

1972 年,克里斯蒂安·伯默尔·安芬森、斯坦福·摩尔和威廉·霍华德·斯坦,美国化学家。前者对核糖核酸酶的研究,特别是对氨基酸序列与生物活性构象之间的联系的研究,后两者对核糖核酸酶分子的活性中心的催化活性与其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1973 年,恩斯特·奥托·菲舍尔和杰弗里·威尔金森,西德和英国化学家。对金属有机化合物,又被称为夹心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研究。

1974 年,保罗·弗洛里,美国化学家。对高分子物理化学的理论与实验两个方面的基础研究。

1975 年,约翰·康福思和弗拉迪米尔·普雷洛格,澳大利亚、英国和瑞士化学家。前者对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后者对有机分子和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

1976 年,威廉·利普斯科姆,美国化学家。对硼烷结构的研究,解释了化学成键问题。

1977 年,伊利亚·普里高津,比利时化学家。对非平衡态热力学的贡献,特别提出了耗散结构的理论。

1978 年,彼得·米切尔,英国化学家。利用化学渗透理论公式,为了解生物能量传递做出贡献。

1979 年,赫伯特·布朗和格奥尔格·维蒂希,美国和西德化学家。分别将含硼和含磷化合物发展为有机合成中的重要试剂。

1980 年,保罗·伯格、沃特·吉尔伯特和弗雷德里克·桑格,美国和英国化学家。前者是对核酸的生物化学和重组DNA的研究,后两者对核酸中DNA碱基序列的确定方法的研究。

(九)

1981 年,福井谦一和罗德·霍夫曼,日本和美国化学家。提出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解释化学反应的发生。

1982 年,阿龙·克卢格,英国化学家。发展了晶体电子显微术,并且研究了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核酸-蛋白质复合物的结构。

1983 年,亨利·陶布,美国化学家。对金属配合物中电子转移反应机理的研究。

1984 年,罗伯特·布鲁斯·梅里菲尔德,美国化学家。开发了固相化学合成法。

1985 年,赫伯特·豪普特曼和杰尔姆·卡尔,美国化学家。在发展测定晶体结构的直接法上的杰出成就。

1986 年,达德利·赫施巴赫、李远哲和约翰·查尔斯·波拉尼,美国、加拿大和匈牙利化学家。对研究化学基元反应的动力学过程的贡献。

1987 年,唐纳德·克拉姆、让-马里·莱恩和查尔斯·佩德森,法国和美国化学家。发展和使用了可以进行高选择性结构特异性相互作用的分子。

1988 年,约翰·戴森霍费尔、罗伯特·胡贝尔和哈特穆特·米歇尔,西德化学家。对光合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测定。

1989 年,西德尼·奥尔特曼和托马斯·切赫,加拿大和美国化学家。发现了 RNA 的催化性质。

1990 年,艾里亚斯·詹姆斯·科里,美国化学家。发展了有机合成理论和方法学。

(十)

1991 年,理查德·恩斯特,瑞士化学家。对开发高分辨率核磁共振(NMR)谱学方法的贡献。

1992 年,鲁道夫·马库斯,美国化学家。对化学体系中电子转移反应理论的贡献。

1993 年,凯利·穆利斯和迈克尔·史密斯,美国和加拿大化学家。都发展了以 DNA 为基础的化学研究方法,前者开发了聚合酶链锁反应(PCR),后者建立寡聚核苷酸为基础的定点突变及其对蛋白质研究发展。

1994 年,乔治·安德鲁·欧拉,美国和匈牙利化学家。对碳正离子化学研究的贡献。

1995 年,保罗·克鲁岑、马里奥·莫利纳和弗兰克·舍伍德·罗兰,荷兰和美国化学家。对大气化学,特别是有关臭氧分解的研究。

1996 年,罗伯特·柯尔、哈罗德·克罗托和理查德·斯莫利,美国和英国化学家。发现富勒烯。

1997 年,保罗·博耶、约翰·沃克和延斯·克里斯蒂安·斯科,美国、英国和丹麦化学家。前两者阐明了三磷酸腺苷(ATP)合成中的酶催化机理,后者首次发现了离子传输酶,即钠钾离子泵。

1998 年,沃尔特·科恩和约翰·波普,美国和英国化学家。前者创立了密度泛函理论,后者发展了量子化学中的计算方法。

1999 年,亚米德·齐威尔,埃及和美国化学家。用飞秒光谱学对化学反应过渡态的研究。

2000 年,艾伦·黑格、艾伦·麦克德尔米德和白川英树,美国、新西兰和日本化学家。发现和发展了导电聚合物。

(十一)

2001 年,威廉·斯坦迪什·诺尔斯、野依良治和巴里·夏普莱斯,美国和日本化学家。手性催化氢化反应的研究。

2002 年,约翰·贝内特·芬恩、田中耕一和库尔特·维特里希,美国、日本和瑞士化学家。都发展了生物大分子进行鉴定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前两者建立了软解析电离法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质谱分析,后者建立了利用核磁共振光谱来解析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

2003 年,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美国化学家。都研究细胞膜中的离子通道,前者发现了水通道,后者研究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

2004 年,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欧文·罗斯,以色列和美国化学家。发现了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

2005 年,伊夫·肖万、罗伯特·格拉布和理查德·施罗克,法国和美国化学家。发展了有机合成中的复分解法。

2006 年,罗杰·科恩伯格,美国和德国化学家。对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的研究。

2007 年,格哈德·埃特尔,日本和美国化学家。对固体表面化学反应的研究。

2008 年,下村脩、马丁·查尔菲和钱永健,日本和美国化学家。发现和改造了绿色荧光蛋白(GFP)。

2009 年,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托马斯·施泰茨和阿达·约纳特,英国、美国和以色列化学家。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

2010 年,理查德·赫克、根岸英一和铃木章,美国和日本化学家。对有机合成中钯催化偶联反应的研究。

(十二)

2011 年,丹·谢赫特曼,以色列化学家。准晶体的发现。

2012 年,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和布莱恩·科比尔卡,美国化学家。对 G 蛋白偶联受体的研究。

2013 年,马丁·卡普拉斯、迈可·列维特和阿里耶·瓦舍尔,奥地利、美国、英国和以色列化学家。为复杂化学系统创造了多尺度模型。

2014 年,艾力克·贝齐格、斯特凡·赫尔和威廉·莫尔纳尔,美国和德国化学家。在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领域取得成就。

2015 年,托马斯·林达尔、保罗·莫德里奇和阿齐兹·桑贾尔,瑞典、英国、美国和土耳其化学家。DNA 修复细胞机制方面的研究。

2016 年,让-皮埃尔·索瓦日、弗雷泽·斯托达特和伯纳德·费林加,法国、英国、美国和荷兰化学家。设计与合成分子机器。

2017 年,雅克·杜博歇、约阿希姆·弗兰克和理查德·亨德森,瑞士、德国、美国和英国化学家。研制用于溶液内生物分子的高分辨率结构测定的低温电子显微镜技术。

2018 年,弗朗西斯·阿诺德、格雷格·温特和乔治·史密斯,美国和英国化学家。前者设计出酶的定向进化,后两者研制出肽和抗体的噬菌体展示技术。

2019 年,约翰·班尼斯特·古迪纳夫、斯坦利·惠廷厄姆和吉野彰,美国、英国和日本化学家。开发出锂离子电池。

2020 年,埃玛纽埃勒·沙尔庞捷和珍妮弗·道德纳,法国和美国化学家。开发出一种用于基因编辑技术的方法。


我是真不倒翁,感谢你的阅读,关注我,带给你更多有趣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