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今天聊聊同时期另外一批少年

今天聊个有意思的话题,“竹联帮”。其实这个帮派大家在网上也看到过不少消息,现如今弯弯省有些个娱乐圈里混的,家里就是“竹联帮”的背景,你比如说:有个男星叫陈楚河,他爸是陈 启 礼(后文会提到);五月天的阿信,2004年阿嬷过世,竹联帮帮主亲自参加告别式;魏如萱、魏如昀的父亲是竹联帮太极堂堂主;章家瑄的父亲是竹联帮创帮元老。

堃哥不得不说,弯弯省的娱乐明星是真的影响力大大减弱了,这几个人里除了阿信,其他根本都不熟,所以也懒得找图了。想了解的请自行搜索。

回到主题,今天主要聊“竹联帮”的历史,所以从最初的大背景开始。

溃败的国民党军队挤在码头等待登船

1949年,国民党溃逃台湾。那个时候得有几百万人跟着国民党一涌而入台湾,所以整个社会一下就处于一个相当混乱的状态,而且延续了很长时间。这些来自大陆各地、操着不同方言、有着不同生活习惯的外省人与本地居民挤在弹丸之地的岛上,生存压力可想而知。所以,就有大批青少年因为失业、失学或家长顾不上而流落街头,聚众斗殴。尤其是那些刚十几岁的外省籍孩子,刚刚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又突然处于完全陌生的环境,加上父母因生计而疏于照顾,因此常受到本省孩子以及及社会混混儿的殴打侮辱。这样下去不行啊,所以他们也开始抱团成伙,根据不同的居住区、出身和就读的学校而形成不同的派别,通过寻衅滋事、打架斗殴来渲泄心头的失落和苦闷,用拳头和刀棒来维护自己人格的尊严,回敬仇敌的凌辱。

上世纪50年代弯弯市井

这就是后来弯弯省帮派林立的背景原因。在这些那时候看起来还很弱小,甚至可以说是幼稚的所谓帮派里,就有日后声震江湖的“竹联帮”。有部著名的电影叫《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说的就是上世纪60年代弯弯少年们的状态,打架斗殴只为宣泄。

竹联帮最初并不叫竹联帮。正式成立于1953年,当时叫中和帮,由一个叫孙德培的中学生创建,成员也大都是台北市永和镇的中学生,是十几个人的一支小队伍。莫欺少年穷啊,谁能想到一帮中学生能干出那么多事情来?

孙德培是个小个子,经常会被人高马大的同学欺侮。他们家还算是家境比较好的,于是他爸就请了龙虎武师教他武术,结果还真让他练就了一身功夫。拳头硬了的孙德培逐渐在不断地斗殴、混战中崛起,拉帮结派再成为一帮之主,可以说是顺理在章。他手下有所谓“五虎将”,与其他少年帮派争夺地盘,很快就成了从萤桥到秀朗与永和交界的一条条街上的霸主。前面说到的陈楚河的父亲陈 启 礼(著名的“江南”案当事人。江南案很多人都说过,但与竹联帮关系密切,所以后文会不断出现。事件本身堃哥就不多说了,想了解的请搜索),就是在这个时期加入中和帮的。

但这个孙德培可能是过于勇猛,一年之后,就在一场帮派火并中打死了一个叫周天送的少年,被送入监狱。一时间中和帮群龙无首,而孙德培原来信任的“五虎将”却互不买帐而分崩离析,有的人甚至投敌,加入了敌对的四海帮和万国帮。也有自立山头的,五虎将之一的潘世明在1955年组成万字帮,在水源地一带打天下;另一位叫湛洲吾的,在1956年2月也拉出一个山头,组成三环帮,在台大、师大、泰顺街一带混世界。剩下来的成员虽然还是身在中和帮,但常常内江,分属强恕中学和励行中学的两帮学生经常打得鼻青脸肿。不过,福祸相依,谁也没想到这竟然是日后“竹联帮”兴旺发达的契机。

“牯岭街”电影剧照,那时候打架斗殴是常事

1956年,有个叫做赵宁的帮中元老,算是帮派里少有的头脑清醒之人,他深感中和帮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于是倡议召开所谓的“第三次代表大会”,克服分裂、重振声威。这一倡议倒是得到不少人的响应,他们于6月的某日纷纷赶到永和镇竹林路尽头的一片竹林里,结成了“竹林联盟”,这就是“竹联帮”这个名字的由来。你别说,这帮少年的仪式感还是很重的,郑重其事的举行了歃血为盟的仪式,还编出了一套帮词:“竹叶飘飘片片生,竹棍光光根连根;狂沙万里皆竹联,傲笑江湖唯竹尊。”听起来虽然幼稚,但显然是有野心的。

成立之初的竹联帮,差不多有两百人,基本上都是中学生,而且大都是眷村里的孩子(眷村是什么不用堃哥解释吧?)。为表示对身在狱中的孙德培的尊敬,帮里不设帮主,但帮中设堂,各堂有“掌法”一名,主管堂中事务,帮中的大事由各堂掌法一起商量决定。当时设了狮、虎、豹、凤、鸭五个堂口。说到这里堃哥想吐下槽,前四堂还有模有样,怎么最后出来个“鸭”?当时这帮人是怎么想的?

但这鸭堂还真争气。怎么说呢?鸭堂的掌法叫周榕,他手下有个绰号叫“早鸭子”的,便是大名鼎鼎、叱咤风云的陈 启 礼。这一时期,竹联帮主要在冰果店一带活动,以打群架、收保护费为主要活动内容。斗殴时的武器也就是钢丝鞭、飞轮之类的“冷兵器”,偶尔有人搞到一把武士刀,那就是相当“现代化”的东西了。

到了上世纪60年代,竹联帮开始崛起,前面说到的“旱鸭子”陈 启 礼也趁势脱颖而出,坐上竹联帮的头几把交椅。说起陈启礼的火箭式飞升,就不得不说说另一个后来弯弯省的大帮派,和竹联帮有世仇的四海帮。

牯岭街电影剧照,看看那时候少年的眼神

四海帮成立于1955年5月,由两个大学生(分别姓冯和王,其他信息不详)在台大校园内召集了44名一二年级的学生,以本校四海蓝球队的“四海”为名,组成四海帮。当时的四海帮比竹联帮要高级一些,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四海的团队成员基本上都是台大的学生!而且,四海帮的成员多为富家子弟,有些还是国民党高官之后,所以帮会的财政基础好,帮众的文化素质也高。

不过虽然文化素质高,但他们的口号还是“有难同当,有福共享,打平台北”的老一套,而且他们还有所谓帮规“一条心,二不白(不白吃、不白嫖),三结义,四海为家”。四海以某些帮众家的公馆为据点,在西门、台大、北商一带活动,专门找“凯子”打架斗殴,那时的凯子就是他们看中的有钱又好欺负的富家子弟。“江南案”的两名首犯,竹联帮的陈 启 礼、董桂森,在读中学时就当过他们的凯子。所以说,这俩人与四海帮的仇恨,在他们还没成为竹联帮成员之前就开始了。1959年9月,竹联帮开始制定“帮规”的时候,第一条就是“专门对付四海”。看到没,打击四海帮是竹联帮的使命,是帮派文化的一部分。

其实四海也拿竹联为第一对手。1959年,四海联合文山、三环等几个小帮派,大举围剿竹联,迫使竹联退避三舍,韬光养晦,帮派活动不得不转入地下,不敢明目张胆了。经过一年的休养生息,竹联恢复活力,在1960年的春节绑架了四海一个头目,带到中和郊野剃了他全身毛发(可能还有其他酷刑吧,光这么玩儿有点儿戏了)。之后,竹联乘胜追击,逐渐收复失地1962年3月6日,四海帮因犯了大案而被迫宣布“解散”,竹联帮乘虚而入,直捣四海老巢,使其一蹶不振,沉寂多年。这一系列战役的头号功臣,就是陈 启 礼。他在竹联的地位扶摇直上,也就顺理成章了。


老年 陈 启 礼


这之后,一批新鲜血液加盟竹联。1964年,张安乐投身竹联,成为竹联的军师,在“江南案”中虽不是直接当事人,但弯弯安全部门策划刺杀江南的录音带,就是陈 启 礼交给张安乐,并由他公之于众的;而刺杀江南过程中射出致命一弹的吴敦,也是在1965年加入竹联;还有绰号“杨站长”的杨剑平,贡献颇大,率领竹联帮众四面出击,横扫台北各大帮派,尤其是打下了四海的“黄金宝地”西门町。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之后,竹联的发展便比较顺利了。到1966年,竹联有帮众上千,在接掌了台北帮派的龙头地位之后,还南下台中、桃园、嘉义、台南、高雄、彰化,大有一统江湖之势,被当时的黑道称为“天下第一帮”。不过,这个“天下”也只是弯弯那一小片天而已。


今天的话题就到这儿了,如果朋友们有兴趣,请评论、分享、收藏、关注,堃哥会再说说相关的一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