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舰队简史——中国的“蚊子船”

在19世纪,海军这个大家庭有一位特殊的成员,称为“蚊子船”也称为伦道尔炮艇。这一款炮艇在19世纪70年代迅速崛起,但在90年代便迅速没落,退出了海军这个舞台。而中国在当时清政府的统治下,赶上了这一波的浪潮,因此中国也成为装备大量“蚊子船”的国家之一,它们也形成了近代中国海军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蚊子船

“蚊子船”的诞生时间要回到19世纪60年代,当时英国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但随着殖民帝国的扩张,殖民地安全问题成为英国必须思考的事情。对于英国政府来说,如果建造大批的铁甲舰和巡洋舰来保卫殖民地的安全,对财政而言负荷是十分巨大的,但如果没有相对应的武力,一旦敌人舰队前来偷袭,殖民地就有沦陷的危险,因此在这种的安全需求的前提下,“蚊子船”便诞生了。

“蚊子船”

在英国泰恩河畔纽卡斯尔的阿姆斯特朗公司,一间专门打造军舰和武器的兵工厂。由于经常要试验火炮和炸药,导致兵工厂附近的居民不堪其扰,经常向当地政府投诉该公司。为了不扰民,阿姆斯特朗公司只好将火炮放在驳船上,然后拖至海上进行试验。这种无奈的做法却给了当时他们公司的一位工程师乔治·伦道尔灵感,他决定设计一种专门搭载重炮的小型炮艇,当作“水炮台”的用途。

乔治·伦道尔

终于在他的努力下,海军家族迎来了“蚊子船”这位成员。1867年12月,一艘名为“坚定”号的蚊子船下水,该舰排水量200吨,长75英尺(22.8米),宽25英尺(7.6米),吃水6英尺(1.8米),航速7节,装备1门9英寸(229毫米)口径的阿姆斯特朗前膛火炮。该舰作战时火炮不能转动,需要整船调整,因此该舰的操纵性能非常不错,它可在2分15秒内旋转一周。同时考虑该舰无须出海作战,因而取消了所有的风帆装置,只依靠发动机提供动力航行。“坚定”号下水后马上便引来当时英国媒体的报道,当时著名的《工程师》杂志认为“坚定”号的设计非常良好,有效地解决了适航性,舰体小和大火炮之间的矛盾。不久后该舰就被推荐到英国海军部,海军部通过评估后认为,该舰的体积非常适合用于近海岸防,并且其大口径的火炮可以威胁铁甲舰和巡洋舰,特别是造价便宜可以大规模装备(后来海军部结合克里米亚的海战经验,还制定出使用大型军舰掩护“蚊子船”对近岸或者浅水河道进行突破的战术。而且海军部认为“蚊子船”体积小巧不容易成为大型军舰的目标,是一种十分便于隐藏和威力巨大的武器)。很快英国海军便开始大规模采购“蚊子船”,在1870年至1879年,英国海军采购了24艘的“蚂蚁”级“蚊子船”,而这级“蚊子船”也是这个家族定型之作。随着“蚊子船”在英国海军的服役,世界各国也开始陆续装备这种岸防的利器,而中国也在此时与“蚊子船”结下了缘分。

“福胜”和“建胜

中国最早进口的“蚊子船”就是当时福建海防善后总局通过瑞生洋行向英国莱尔德公司订购的“福胜”级。当时正值1874年台湾牡丹社事件之后,清政府决定加强海防建设,沿海各省都纷纷响应中央号召,购买军舰加强海防(由于当时“蚊子船”在中国的传闻是能克制铁甲舰,而且价钱便宜,因此许多省份都决定购买“蚊子船”来充实海防)。1875年“福胜”级抵达福建,该级军舰排水量256吨,长26.5米,宽7.9米,吃水2.5米,装备1门10英寸(254毫米)口径前膛火炮。为了方便远航,该级“蚊子船”还添加了风帆装置,当“福胜”级来到福建后,首先被部署在福建船政局的马尾水域进行防御任务,后来为了方便行动和指挥,该级直接划归福建船政水师指挥,成为船政舰队里唯一一级的“蚊子船”。

“福胜”号

1884年8月23号马江海战爆发,“福胜”级2艘“蚊子舰”和“福星”号炮舰组成一个小队共同抗击法国舰队,最后3艘军舰都被击沉,壮烈殉国。

“龙骧”级与“飞霆”级

在福建购入“福胜”级的同时,北洋大臣李鸿章透过中国总税务司赫德联系中国驻英国办事处主任金登干帮助向英国订购一批“蚊子船”,这就是后来的“龙骧”级与“飞霆”级。牡丹社事件后,为了应付日本海军二等铁甲舰的威胁,李鸿章曾多方打探希望购入相同的二等铁甲舰进行对抗,但由于当时各国并没有在建的二等铁甲舰,而购买已经服役的铁甲舰价格又太过高昂,因此李鸿章才选择这种小艇载大炮的“蚊子船”。虽然清廷当时受到日本的威胁展开海防大筹议,但朝廷得出的论点基本还是巩固海岸炮台和近海防御,等于还是持续“黄水海军”的战略。在经过多方协商后,李鸿章终于和阿姆斯特朗公司签订合同,1875年9月,“龙骧”级正式开工建造,到了1876年2月和4月,2艘“蚊子船”正式完工下水。该级“蚊子船”共2艘,排水量320吨,长35.9米,宽8.23米,吃水2.3米,航速10节,装备11英寸(279毫米)阿姆斯特朗前膛炮1门,3英寸(76毫米)口径炮2门,11毫米口径10管格林机关炮1门。由于在返回中国前它们并没有得到中文命名,金登干暂时使用希腊字母命名它们为“阿尔法”号和“贝塔”号,因此它们在海外又称为“字母炮舰”。不久后双方又敲定了“飞霆”级的合同,1875年12月,“飞霆”级也开工建造,1876年6月和7月,该级建造完成并下水。“飞霆”级排水量420吨,长36.6米,宽9.14米,吃水2.4米,航速9节。装备12.5英寸(约318毫米)口径阿姆斯特朗前膛炮1门,2.75英寸(约70毫米)口径炮2门,11毫米口径10管格林机关炮1门。

“飞霆”号

在未返回中国前同样使用字母命名,分别为:“伽马”号和“戴而塔”号,返回中国后则被命名为“飞霆”号和“策电”号。这4艘“蚊子船”成为了北洋舰队筹建早期最重要的军舰,同时中国各省的官员经过考察后,都认为“蚊子船”的确是守口的利器,就连当时对“蚊子船”嗤之以鼻的南洋大臣沈葆桢都决定为南洋水师添购“蚊子船”,这就开启了另一段的故事。

“镇东”级

时间到了1878年,时任南洋大臣的沈葆桢也决定向英国采购“蚊子船”(而当时日本在英国一口气订造了“扶桑”、“比叡”、“金刚”三艘二等铁甲舰,可谓大大刺激了当时中国海防派的官员),并通过当时同为海军盟友的李鸿章为经手人(当时海防大筹议中,两人都是极力支持海军建设的海防派,甚至沈葆桢还让出南洋水师的预算,帮助李鸿章筹建北洋水师)帮助南洋水师置办,但结果却让沈李二人差点反目成仇。当李鸿章接到沈葆桢的请求后,马上便联系了金登干,要他再次向阿姆斯朗船厂订购“蚊子船”,同时李鸿章也提出要求,希望这次的“蚊子船”能比之前的四艘更具威力和适航性。在接到李鸿章的要求后,金登干马上和伦道尔进行谈判,最终伦道尔提出了改进版本,这就是后来的“镇东”级。“镇东”级排水量430吨,长38米,宽8.84米,吃水2.9米,航速10节,装备11英寸(约280毫米)前膛炮1门,76毫米口径炮2门,11毫米口径10管格林机关炮2门。该级共建4艘,分别为“镇东”、“镇西”、“镇南”和“镇北”,分别在1878——1879年建造和下水,它们在英国工厂的临时命名也是采用了希腊字母的方式。


“镇东”级

“镇东”级建造过程

该级在1879年返回中国后,直接驶抵天津接受北洋舰队的接收,但由于该级军舰是南洋委托李鸿章订购的,因此沈葆桢对于李鸿章的行为十分愤怒,但仍然十分大度地通过信件希望李鸿章解释并交还船只,李鸿章作为政坛老油条当然不会轻易将到嘴的肉吐出去,但他仍感念沈葆桢对他的支持,也回复信件进行解释,但他的回信还未抵达沈葆桢的手上,沈葆桢就因病在1879年12月18日与世长辞。面对这位海防派盟友的离世,李鸿章也十分悲痛,并决定将原有的“飞霆”级和“龙骧”级转交给南洋水师。试想如果不是沈葆桢的离世,沈李二人应该会为此事反目成仇,沈葆桢必然不会再继续全力支持北洋水师的组建,到时中国的海防必然会出现重大改变。无可否认李鸿章在这件事上确实干的不地道,但随着沈葆桢的离世,“镇东”级成为了北洋舰队的军舰,并成为北方海防早期最坚实的力量。

“镇中”级

在沈葆桢离世的次年,即1880年,山东省和广东省为了充实自身的海防力量,决定透过巴林公司向阿姆斯特朗公司订购3艘“蚊子船”,这就是后来的“镇中”级。“镇中”级和“镇东”级的数据大致相同,排水量440吨,长38米,宽8.84米,吃水3米,航速10节。装备11英寸(约280毫米)前膛炮1门,76毫米口径炮2门,11毫米口径10管格林机关炮2门。它们在英国建造时同样使用希腊字母为舰名,直到后来归国后才获得中文名字。山东省订购的2艘分别命名为“镇中”和“镇边”,而广东订购的1艘命名为“海镜清”(后来广东水师仿照该舰在广东黄埔造船厂仿造了1艘“蚊子船”名为“海东雄”,参数和“海镜清”基本相同)。

不久后李鸿章以筹办北洋海防的名义将“镇中”和“镇边”调入北洋舰队,使它们成为了6艘“镇”字炮舰的一员。自此之后中国再没有向外订购“蚊子船”。

“金瓯”号

“金瓯”号作为一个独特的存在,被称为“微型铁甲舰”。该舰于1875年下水,为江南制造局所造,排水量195吨,长31.7米,宽6.2米,吃水2.06米,航速10节。装备1门170毫米口径炮。

“金瓯”号

“金瓯”号本来没有什么特别,但它却是一艘装备装甲的蚊子船,也是世界上第一艘装甲蚊子船,有海军历史学者甚至认为它是近海防御铁甲舰的始祖。最重要的是“金瓯”号的出现,说明当时中国的海军工匠都是具有非常丰富的创造能力和设计能力。

结局

作为当时世界上拥有最庞大“蚊子船”编队的中国近代海军。“蚊子船”的命运也如同当时的中国海军一样,拥有一个良好的开局,却是一个悲剧的结尾。首先说说“蚊子船”的衰落,在那个海军发展一日千里的年代,“蚊子船”作为19世纪70年代的产物,在当时确实处于一个先进的位置,便宜的价格,巨大的威力,矮小船体带来的安全性,都让它成为了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的守口利器。但随着19世纪80年代后期,海军开始出现中等口径的速射炮后,“蚊子船”的末日到来了,以前的大型军舰都装备大口径的主炮和一些小口径的副炮或机关炮,虽说也有中等口径的副炮,但那些副炮都是老式火炮,威力和准成度并不优越。但自从中等口径速射炮被研制出来后,它的火力和准成度都远远超过了这些老式舰炮,更致命的是它的射速惊人,可以1分钟内连发数炮,对于“蚊子船”这种行动缓慢且没有装备装甲的舰种是极其致命的,同时“蚊子船”也不能再依靠其矮小的船体获得安全。随着鱼雷艇的出现,它的作用也慢慢开始取代“蚊子船”,这导致了“蚊子船”在19世纪90年代便迅速消失。而中国的“蚊子船”则在这个年代,为这个舰种奏响了属于它的时代绝唱。1894年9月17日,甲午黄海海战爆发,当时除了北洋舰队主力与日本舰队主力在大东沟激战外,还有2艘“蚊子船”在鸭绿江口护送清军登陆,它们分别是“镇南”号和“镇中”号,海战爆发后,它们也跟随护航舰队的“平远”号铁甲舰奔赴战场,但它们没有直接参战,而是承担起救人的任务,不断救助落水的北洋官兵,同时海战的最后一炮也是其中一艘“蚊子船”所发射的。在威海卫保卫战中,6艘“镇”字“蚊子船”正式发挥了它们的功能,配合炮台死守各条重要的水道,并利用其吃水较浅的优势贴近岸边掩护中国军队的撤退,并击毙大量的日本陆上部队。可惜它们的英勇并不能挽救这支舰队,和这支舰队拼尽全力维护的皇朝。最终北洋舰队全军覆没,“镇”字“蚊子船”在将残存的北洋水兵运出威海卫后,屈辱地加入了日本海军,它们都被保留原有舰名,在日本海军服役。甚至“镇中”和“镇边”还参与了八国联军侵华,成为打击中国的武器。1903年,6艘“镇”字“蚊子船”被日本海军省除役,定为杂役船,不久后纷纷转为其他用途,在1913年前后报废或变卖,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日本时期的“镇东”号

而“龙骧”级与“飞霆”级在南洋水师服役一直到民国年间,后来“龙骧”、“虎威”和“飞霆”因为舰况太差纷纷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只有“策电”留了下来,被当做水警船使用,但后来对于该舰的记载出现了分歧,有历史学者认为它被吴佩孚征调后就不知所踪,但有历史学者认为它一直服役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究竟真相如何还有待考察。而“金瓯”、“海镜清”和“海东雄”的结局就不详,猜测都是因为舰况太差而被变卖淘汰。至此,曾经出现在中国近代海军最大的军舰家族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