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松湿地环境艺术节三度开展 结合小农市集、民众参与艺术创作

李育琴 台湾环境资讯协会

2016年两场台风侵袭南台湾,造成高雄市鸟松湿地公园大量风倒木,环湖步道也受损严重。时隔一年,这些风倒木却成就了今年鸟松湿地公园内的环境艺术创作作品,9日在2017鸟松湿地公园环境艺术节展览开幕活动中,六位艺术家呈现了与民众一同利用园区树枝、木片、藤蔓、芦苇、草梗等自然素材创作而成的六件大型艺术装置。今年鸟松湿地环境艺术节从5月开始,艺术家透过一连串工作坊,以木工、陶艺、植物染、纤维、绘本、装置艺术等形式,带领民众在鸟松湿地内完成创作。

鸟松泽地号,艺术家王炳文利用湿地内的风倒木,带领志工一起完成的生态之船。摄影:李育琴。

鸟松湿地 结合生态保育与友善农地的推广行动

位于澄清湖旁的鸟松湿地面积不大却有高度生物多样性,在高雄市观光局的支持下,高雄市野鸟学会长期认养维护,并于园区推动环境教育和生态导览活动,每年吸引上万多名学童来此进行环境教育活动。

今年鸟会还结合在地小农,每周日在公园前广场举办南方绿动市集,贩售友善环境和在地手作农产品,开始了生态保育和友善农地的推广行动,理事长林世忠表示,鸟松湿地保育行动计划今年获得“内政部营建署”重要湿地特优奖,与友善小农市集结合,未来湿地公园将成为高雄市另一个生态观光休闲热点。

高雄市观光局长曾姿雯在展览开幕致词时说,“鸟松湿地是高雄的宝贝。这里集结了许多生态保育爱好者和志工共同维护经营,不仅鸟类生态资源丰富,也是高雄鸟友最爱拍摄野鸟照片的地方。”她强调湿地在观光局和鸟会的长期合作下,以生态保育为经营目标,未来也将永续经营,让更多市民认识这片邻近市中心的珍贵湿地。

鸟松湿地靠近市中心,由高雄鸟会认养维护,以生态保育和友善农地保育行动计划获内政部营建署特优奖。

“鸟松泽地号” 利用风倒木完成的生态之船

本次艺术节策展人、陶艺家柯燕美说,鸟松湿地环境艺术节进入第三年,原先只是在地艺术家自主发起,获得了高雄鸟会的支持,而后高市府观光局和环保局挹注资源,今年更让环境议题的艺术节能结合工作坊的形式,号召更多民众来一起参与艺术创作。

柯燕美说明,艺术节创作品皆强调应用现地自然素材,让艺术与湿地环境结合。艺术家在观察湿地环境后,发展出个别特色的作品,并与民众一起协力创作。

在六件作品中,“鸟松泽地号”是木工艺术家王炳文带着志工利用三天时间完成的作品。王炳文表示,鸟松湿地生态完整、植物丰富,不只有湿地还有森林,但是却又非常接近都市,充分显示这是一块人与自然环境共生的场域。

木工艺术家王炳文(右二)感谢湿地志工一起参与这艘生态之船的创作。摄影:李育琴。

他观察湿地因为去年台风而产生大量的风倒木,因此透过其艺术美感创作,利用这些木本材料设计出一艘六公尺长的生态之船。“这艘船是采用生态旅馆的概念,让昆虫和生物入住共生,目前已经有很多生物进驻。此外,也可让园区在整理维护时持续堆入木材而不影响其美观,最后这些木材都能回归土地,让环境永续、循环。”

高雄鸟会理事长林世忠形容这件艺术作品“犹如汪洋当中的一艘巨船。”事实上,艺术家也说这艘船在鸟松湿地呈现的意义重大,除了是利用在地自然素材,也因志工的投入,在没有使用大型机具的情况下,让这个大型作品得以在三天内完成。

另一艺术家洪琳茹作品“重拾湿乐园”利用大黍、芦竹、黄连木、槭叶牵牛等素材,与湿地志工共同改造一死角,成为新的湿地乐园,过去经常为人所遗忘的侧边入口处角落,经常有民众丢弃生物“放生”,因此艺术家希望透过参与式改造,让民众发现这个角落的特殊设计和美感,进而停留欣赏,与大自然互动,感受自然的生命力。

艺术家洪琳茹与湿地志工一起用在地素材改造湿地经常被人放生的死角,希望能“重拾湿乐园”。摄影:李育琴。

期盼环境艺术节扩大办理 形成高雄另一特色

连续三年担任策展人的柯燕美认为,环境艺术节若能扩大,结合鸟松湿地和澄清湖的扩大腹地,以自然生态为特色,可让仁武地区发展出高雄市另一个有别于港区的观光特色。她建议仿效日本大地艺术节的方式,以环境生态为主题,结合在地社区民众的参与进行周边自然环境的艺术创作,相信可以发展出高雄独具特色的环境主题艺术节。

鸟松湿地公园环境艺术节除了柯燕美、王炳文、洪琳茹,还有林彦伶、洪秀芬、秦丽美三位艺术家。最终展出作品有“传到哪里?湿地–木工-鸟松泽地号”、“织一张网–纤维-生物多样性的网”、“拓叶记载–陶土-记录生命的脉络”、“重拾.湿乐园–结芦在人境”、“植物变色龙-乐活手染”、“鸟松湿地运动会-布书.绘本”等,展期自即日起到12月31日,周末鸟会将有驻点解说。

每周日于湿地前广场举办的南方绿动市集,贩售在地友善小农手作农产品。摄影:李育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