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50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50座高层建筑,中国上榜有10座(上)

近日,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The Council on Tall Buildings and Urban Habitat,简称CTBUH)公布了一份“过去50年,最具影响力的50座高层建筑”名单。

△ 从左至右:乐天世界大厦、利登霍尔大楼、上海中心、世贸中心一号大楼、碎片大厦、AMA广场

正如学会官网所述,在过去50年的发展历程中,高层建筑早已不再只是少数资本家的财富象征,而是走向全球各个城市。建筑形式从重复的办公大楼,逐步向拥有丰富室内外空间、各式立面材料的“垂直城市”转化。国际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分别登场又离开,如今参数化与文脉主义盛行,环境可持续性与建筑的文化经济寿命受到重视……高层建筑的发展并非简单的线性进程,而是复合式发展。对过去50年的回顾将激励我们走向下一个50年。

以下为CTBUH评出的过去50年最具影响力的50座高层建筑(排名不分先后):

1. One Central Park

设计:Ateliers Jean Nouvel,Urbis Pty Ltd,PTW Architects

2014,澳大利亚悉尼

日光反射装置通过悬臂结构从较高的楼中挑出,使两楼中间的阴影区域被照亮,也形成独特的建筑外形。

△ ©Murray Fredericks

△ ©Simon Wood

△ ©Murray Fredericks

2. 世贸中心一号大楼

设计:SOM

2014,美国纽约

该建筑现为纽约最高建筑,取代纽约“9·11”事件中倒塌的世贸中心。建筑高度、比例、顶部天线和看起来像被刀削过的外观,都将唤起人们对它取代的建筑的回忆。


△ ©James Ewing

3. 台北101

设计:李祖原联合建筑师事务所

2004,中国台北

该建筑于2004年至2010年间为世界最高建筑。建筑应用了低流明灯具、定制照明控制系统和智能能源管理控制系统。


△ 图源:wiki

△ ©Flickr user Chris

4. 威利斯大厦(曾用名:西尔斯大厦

设计:SOM

1974,美国芝加哥

该建筑是1974—1998年间的世界最高建筑,其管束结构影响了包括哈利法塔在内的许多后来的超高层建筑。

△ 图源:wiki

△ 图源网络

5. 皮克林宾乐雅酒店

设计:WOHA Architects

2013,新加坡

该建筑花园平台从稻田等地形景观中汲取灵感,总绿化面积是建筑占地面积的215%。这表明,即使城市越来越高、越来越密集,绿色空间也未必被牺牲。


△ ©Patrick Bingham Hall

6. 金茂大厦

设计:SOM,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

1999,中国上海

该建筑集现代化办公楼、五星级酒店、会展中心、娱乐、商场等设施于一体,造型灵感来自宝塔。建筑上部中庭贯穿塔楼高度的三分之一。

△ ©Tim Griffth

△ 图源网络

△ ©Scott Swigart

7. 当代万国城

设计:Steven Holl Architects,北京首都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2009,中国北京

该建筑群共有9座塔楼,以8个空中通道相连,形成一个立体的综合性社区。


△ 图源:Steven Holl Architects官网

8. 4 Times Square(曾用名:Condé Nast Building)

设计:Fox & Fowle

1999,美国纽约

建筑竣工时被誉为世界上最绿色的高层建筑。建筑运用了燃气式吸收制冷机,以及高性能的隔热和遮阳幕墙。建筑下方为纽约时代广场。

△ 图源:wiki


△ ©Stuart Axe

△ ©DURST ORGANIZATION

9. 圣玛莉艾克斯30号大楼

设计:Foster + Partners

2004,英国伦敦

建筑因其外观而被为“小黄瓜”。它的建造象征着伦敦新一波高楼热的兴起。

△ ©Aurelien Guichard


△ 图源网络

10. 333 Wacker Drive

设计:KPF,Perkins + Will

1983,美国芝加哥

建筑在面对芝加哥河的一侧具有弯曲的绿色玻璃幕墙,可倒映天空的云彩与水面的波光。

△ ©Duane Schermerhorn

△ 图源:kpf官网

11. 麦迪逊大道550号(曾用名:AT&T大楼、索尼大厦)

设计:Johnson/Buigee Architects

1983,美国纽约

该项目为菲利普·约翰逊的代表作,也是后现代主义高层建筑的经典作品。

△ 图源:wiki

△ ©Alex Fradkin

△ ©Max Touhey

12. 601 Lexington(前花旗集团中心

设计:Stubbins Associates,Emery Roth & Sons

1977,美国纽约

该建筑是美国第一座采用调谐质量阻尼器的建筑。其特色鲜明的45度屋顶最初打算作为公寓露台使用,后来因为屋顶位置不利于太阳能电池板收集阳光而作罢。

△ ©Nathaniel Lindsey

△ ©Max Touhey

△ ©Norman McGrath

13. 北密歇根大道875号(曾用名:约翰·汉考克中心)

设计:SOM

1969,美国芝加哥

该建筑表面以坚固的X型骨架支撑,增加了建筑内部平面可灵活使用的面积。

△ ©Shutterstock

△ ©Madison Rhoades

△ 图源网络

14. 哈利法塔

设计:SOM,Hyder Consulting

2010,阿联酋迪拜

该建筑是目前全球最高建筑,高达829.8米,重新定义了超高层建筑设计与工程的可能性。

△ 图源网络


△ 图源:OTIS官网

15. 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

设计:OMA,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

2012,中国北京

建筑呈一个折形的环状,其悬臂长度达到了75米。建筑表面的斜交状结构在较大的应力区域变得较密,而在需要较少支撑的区域则变得较松散。

△ ©Philippe Ruault


△ 图源:wiki

16. Al Bahar 塔

设计:Aedas UK,Diar Consult

2012,阿联酋阿布扎比

建筑立面可开合的伞状元件可应对太阳辐射。该设计受到阿拉伯传统建筑木格屏风的启发。

△ ©Aedas



△ 图源网络

17. AMA广场(曾用名:IBM广场)

设计:C.F. Murphy Associates,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1972,美国芝加哥

该建筑为国际风格建筑的经典之作,展现了密斯严谨的建构逻辑。

△ ©Peter J. Sieger

△ ©Jeffery Howe

18. 上海中心

设计:Gensler,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2015,中国上海

该建筑总高度632米,为中国最高建筑,世界第二高建筑。建筑造型呈螺旋上升的姿态。双层幕墙之间形成高耸的三角形边庭,包含公共空间。

△ ©Gensler/Shen Zhonghai


△ ©Blackstation

19.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设计:KPF,Mori Building,Irie Miyake Architects and Engineers,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

2008,中国上海

建筑主体是一个正方形柱体,两个巨型拱形斜面逐渐向上缩窄于顶端交汇。建筑顶部的方形开洞减小了建筑风压。

△ 图源:wiki

△ ©Flickr user Wolfgang Staudt

△ 图源:KPF官网

20. 湖滨东岸水楼

设计:Studio Gang,Loewenberg Architects

2009,美国芝加哥

该建筑特征为一系列起伏于建筑表面的弧形室外平台。它们兼具观景与遮阳功能。


△ 图源网络

21. 布莱街1号

设计:ingenhoven architects,Architectus

2011,澳大利亚悉尼

建筑平面为椭圆形,采用双层玻璃幕墙和外部百叶窗。建筑采用了包括污水回收在内的可持续性措施,减少了建筑对城市90%的饮用水需求。

△ ©ingenhoven architects

△ ©Gareth Edwards

△ ©Sardaka

22. 巴林世贸中心

设计:Atkins

2008,巴林麦纳麦

该建筑是世界首座将风力发电机与建筑大规模整合在一起的摩天大楼。两座塔楼由支撑巨型风力发电机的横梁连接。


△ 图源网络

32. 美国银行大厦

设计:Cook + Fox Architects,Adamson Associates

2009,美国纽约

建筑在整体设计和细节处体现环保、节能和人性化的理念,获得LEED白金认证。

△ 图源:wiki

△ ©Ryan Browne

△ ©Noel Y. C.

24. 中国银行大厦

设计:Pei Cobb Freed & Partners,李景勋、雷焕庭建筑师事务所

1990,中国香港

建筑建成时为亚洲最高建筑。建筑外型为棱柱状,就像节节上升的竹笋,象征着力量、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精神。

△ ©Paul Warchol


△ 图源网络

25. 垂直森林

设计:Boeri Studio

2014,意大利米兰

建筑中有480棵大树、250棵小树、11000棵地被植物、5000棵灌木,相当于1公顷的森林覆盖。

△ ©Kirsten Bucher

△ 图源网络

△ 图源:wiki

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