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会上的康震,因“停车坐爱枫林晚”受专家质疑,他真错了吗

文学的发展是充满争议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比如:李商隐所写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究竟是描写谁的;究竟是“生死契阔,与子成说”还是“生死契阔,与子相悦”;甚至连国学经典《红楼梦》还存在着作者究竟是不是曹雪芹的争议。

但殊不知,正是在这些咬文嚼字的争议之中,文学才得以迅猛发展。然而,几千年战乱与安定的更替不断在中华大地上循环往复着,也同样在文学界上演。先秦之时《楚辞》与《诗经》相辉,大宋王朝豪放派与婉约派相映。

同时,纵观文学史,也是一部辩论史。1919年旧文学视新文学为洪水猛兽,1922年新文学阵营与学衡派斗争,同年新文学阵营与复古论调争论。而现代社会的文学界更是如此。诗词大会上的康震,因“停车坐爱枫林晚”的有争议的解读从而引起专家的质疑,他真的错了吗?

一、饱经风霜的泰斗与风头正劲的教授

这个故事的两位主角便是饱经风霜的文学泰斗孙绍振和风头正劲的教授康震。

近代史上中国大地所遭受的苦难,同时也是孙绍振的童年到中年的时光。幸运的是,1960年孙绍振终于北大中文系毕业,但不幸的是在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中,由于孙绍振先生坚持为右派辩护,于1961年被遣送到福建华侨大学中文系。

但被流放的才子,不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绽放光芒。

自八十年代至今,孙老已累计发表超过七十余篇的论文。在那个群星璀璨的时代,孙绍振的所有学术以及独创之真善美三维错位及形象之三维结构之理论为基础,自成系统。孙绍振的学术造诣受到了文学界的广泛认可,且在圈内有很高的知名度。

此外,不论是从学识来说还是从年龄来看,孙绍振毫无疑问都是康震的长辈,虽名气不如康震,且不像康震那样因活跃在荧幕中而广为人知,但辈份无疑是高于康震很多的。

康震,以博士生的身份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系,且博士在读期间师从一代学术宗师霍松林先生。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康震亦是如此。

这之后,康震多次登上央视推出的百家讲坛等节目的舞台,并在包括中国诗词大会在内的多项综艺节目中担任评委。在《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的时候,康震可谓是妇孺皆知,极高的名气带给了康震财富,荣誉与尊重,一时间风光无限。

“年少有为”四字用在康震身上再合适不过了。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康震的成就虽是很多人一生的梦想,但在孙绍振这里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与孙绍振比起来,康震的成就只是学会了前辈所总结出来的研究方法,并且运用这些研究方法得到了不错的成果,但孙绍振却是独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可以这么说,康震在读书,但孙绍振在写书,二人孰高孰低,孰强孰弱,可见一斑。

那么风头正劲的才子遇上怀才不遇的老先生究竟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二、事不知所起而鸡飞狗跳

事情还要从《中国诗词大会》说起,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康震教授作为嘉宾为节目献上了一幅风景画,从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远方连绵起伏的山峦,和近处参差不齐的树。画中还有一位长者悠然独坐于青石上,身上零零散散地沾了几片掉落的枫叶。

见此情景,参赛者很快读懂了画中描绘的场景乃是杜牧笔下的《山行》一诗。原本事情到这里就应该皆大欢喜,圆满结束了,然而危机不知何时悄然而至。

节目播出以后迅速走红,带给了央视以及康震本人很多流量。但有句古话说得好“人红是非多”,迅速走红的康震在诗词大会上的一举一动都被闪光灯监视着,等待着接受他人的批评。恰好就有这么一人,名为孙绍振。

此人同康震一样,也为唐诗专家,在唐诗领域同样有着很高的造诣。看过诗词大会上康震做《山行》画的那一期之后,孙教授立刻发文痛批连小学三年级学生都知道的“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中“坐”为“因为”的意思,而身为教授的康震却在画中将“坐”表达为“坐下”的意思,这实为对年轻人严重的误导。

董卿王立群二人亦未立即纠正康震的错误,显然他们也误读了“坐”的含义。

在接收到孙绍振送来的痛批套餐以后,央视与节目组可谓是风声鹤唳。但是现如今,即使找遍全网也不能一睹康震的大作了,只能找到一幅看起来像是康震手笔的画作,但画中人并没有坐在石头上,而是下车步行。

三、文学界的传统是娱乐界的灾难

文学界的传统是什么?是争辩。古有百家争鸣,诸子百家逐个游行各个国家,在那里讲学,传道,争相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今有红学家,对曹雪芹的残本《石头记》进行深挖,冯其庸周汝昌两人为正版《红楼梦》是否为庚辰本而大打出手。那么接下来说说本次事件的中心——《山行》这首诗。

《山行》一诗可谓是古往今来争议最多的一首诗了。从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中“斜”的读音问题,到第二句“白云深处有人家”究竟是“深处”还是“生处”,如今第三句中“坐”的含义又成了人们争论的焦点。

句句皆有点可论的《山行》以它短短七言绝句的长度将唐诗中歧义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所以不得不说杜牧不愧为与有“诗鬼”之称的李商隐并称的“小李杜”。

对于孙绍振发文对康震的批评,站在中国文学史发展的角度来说,这是好的,只有在争执中才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想当年,鲁迅与梁秋实在报刊上相互的明贬暗讽却意外的成就了两位大家。

所以对于当代文学的发展来说,我们需要像孙绍振这样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的人。唯有敢于发声,敢于争论的文学界才有活力,有生机。

但站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角度,站在一档综艺栏目的角度来说,孙绍振的痛批显得有些过分了。

首先,康震画那幅画的本意是为了让参赛的选手可以更容易地猜出《山行》这首诗。若是一定要将“坐”当因为理解的话,康震是没有办法画的,“因为”是个抽象的概念,非专业人员并不能很好地在画中表现出来。

且孙绍振痛批的不仅是康震,还包括了董卿和王立群二人。此言一出,也许在文学界不过是一次无足轻重的争论罢了。但《中国诗词大会》是个综艺节目,它存在于娱乐界。而孙绍振此言很容易让娱乐界人士质疑文学界专家的专业水平,从而引发普通大众对专家的不信任感。

小结:

文学的发展是充满争议的。因为古人喜欢似梦非梦,亦真亦幻的感觉,所以诗词之美在于朦胧。

悲伤是李清照的“日晚倦梳头”,喜悦是孟郊的“一日看尽长安花”,失落是温庭筠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惊喜是杜甫的“漫卷诗书喜欲狂”。

古人总是喜欢隐晦地说出思念,习惯于将一封封急迫的信换成一首首悠然的诗。所以现在的人们喜欢猜,喜欢站在古人的角度去思考他们的心事。有猜对的,也有猜错的,但没有人知道真相是什么。

让真相与青灯古佛一起埋葬在黄土之中吧,让朦胧的浪漫永远留在人间,让我们享受文学的争议之美。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